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

熱點辨析: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

2020年09月15日07:5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8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指出:“要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個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提出來的,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此前有人認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是要實施進口替代戰略或搞內向型經濟。這種觀點顯然是不正確的。進口替代戰略是指一國採取進口限額、提高關稅等措施限制外國工業品進口,在國內市場上用本國產品替代進口產品。內向型經濟是指實行進口替代政策國家的經濟。無論進口替代戰略還是內向型經濟,其理論基礎都是貿易保護主義理論,我國正在推動形成的新發展格局無論在理念上還是做法上都與其有本質區別。新發展格局絕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

在新發展格局中,國內大循環是指充分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將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國際大循環體現為企業深度參與國際分工,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與世界各國合作共贏。內外循環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是生產國際化和專業化的客觀要求。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不同於限制外國工業品進口的進口替代戰略,而是要將經濟發展重點放在挖掘內需潛力、固本強基上,同時在開放的條件下密切同世界經濟的聯系,吸引國際商品和要素資源,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基於技術、經濟關聯形成的產業鏈涉及上下游,包含大中小企業和產業集群,連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是維系實體經濟運行的載體。因此,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是推動形成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抓手。從內部環境來看,國內產業鏈的有序暢通是統籌推進常態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依托,需要打通國內產業鏈各環節堵點,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我國是全球最有潛力的大市場,具有最完備的產業配套條件,穩固並不斷升級國內產業鏈對於應對疫情可能引發的全球產業鏈變局、發掘新增長動力具有重要意義。從外部環境來看,企業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是開放型經濟體系下內外循環的“貫通點”。

當前,以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為抓手,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培育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應抓好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不斷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發揮“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優勢,逐步向研發設計和物流營銷等價值鏈中高端環節躍升。鼓勵龍頭企業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高跨國經營管理水平,在全球范圍內開展價值鏈整合,立足資源優勢打造各具特色的全產業鏈。二是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我國在電子商務、5G研發和商用上成為全球領跑者,有條件推動產業鏈與互聯網、物聯網深度融合,形成新型業態。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在智能化軟硬件自主研發、智能制造標准制定、技術基礎設施建設和網絡信息安全維護上重點突破,促進服務和技術出口。三是著力化解產業鏈局部風險。應對全球產業鏈收縮風險,企業必須在生產經營中綜合考慮成本、安全等因素,提升產業鏈修復能力。四是以技術創新為支撐,以消費者綠色、安全、多樣需求為導向,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執筆:楊  靜  薄  凡)  

《 人民日報 》( 2020年09月15日 09 版)

(責編:任一林、萬鵬)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