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立足世界大變局深化國際法研究

肖永平

2020年07月20日08:0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內容提要

國際法和國際法學伴隨世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不斷發展繁榮。中國國際法學應順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強對世界大變局下國際法實踐的多角度研究。注重國際法理論和實踐結合,努力構建中國特色國際法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同時,關注國際法前沿問題,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相適應,立足國際法實踐,為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提供理論支撐。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經濟增長新舊動能加速轉換、國際力量格局深刻調整、全球治理體系深刻重塑,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這為國際法發展和國際法學研究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中國國際法學研究應抓住機遇,准確把握國內國際形勢,與時俱進提升研究水平,推進理論創新、話語創新,為營造我國良好外部發展環境、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學術力量。

國際法伴隨時代發展日益繁榮

國際法的發展歷史表明,它是在人類社會度過各種重大危機、從亂走向治的過程中逐步建立完善起來的。從源頭看,國際法的產生與戰爭密切相關。20世紀以前的國際法,很多是關於戰爭的規則。當時,國家被認為擁有訴諸戰爭的權力,戰爭成為解決國際爭端的主要手段。現代國際法學創始人格勞秀斯的國際法名著就是《戰爭與和平法》。

兩次世界大戰后,世界格局和國際政治經濟關系發生深刻變化,國際法的重心從制定戰爭規則轉向維護和平、促進發展,國際法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隨著冷戰結束、科技飛速發展、經濟全球化深入推進,國際法開始向促進多方合作的方向發展,更加注重構建多維度合作機制,規范國際行為體的行動,發展各種跨國關系,致力於將國際社會的合作共治理念變成現實。

今天,國際法律制度不斷豐富,國際法確認國際行為體的基本規范,為各國參與國際活動確立基本要求。國際條約和國際習慣成為評判國際行為體行為合法性的重要標准,是國際交流與合作所運用的法律話語,也是制約他國國際不法行為的正當依據。國際法基本原則成為構建和維持國際社會秩序的重要基石。可以說,如今的國際法是二戰以來世界和平發展實踐的經驗總結,已經成為大多數國際行為體認同和遵守的規范體系。

現代國際法是和平之法,它通過禁止戰爭、禁止非法使用武力,堅持主權平等、不干涉內政、和平解決國際爭端、集體安全、裁減與控制軍備等原則與制度,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國際法是合作之法,它從保護國際社會共同利益和維護人類共同價值出發,擴大調整范圍、發揮國際組織功能,更加強調國家的合作義務和善意履行國際義務等原則。國際法也是發展之法,它通過發展國際法律制度、完善國際爭端解決機制,促使世界各國基於共同的安全和發展需求,遵從共同認可的規則,使國家間的沖突得以緩和。

注重理論與實踐、研究與運用相結合

國際法規則影響著國家間的利益分配,對國際關系和全球治理都發揮著重要作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加強國際法研究和運用”的重要任務。我國國際法學者應拓寬歷史視野,樹立世界眼光,加強對國際法理論和實踐的研究,努力構建中國特色國際法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為提升我國國際法研究水平和運用能力打下堅實學術基礎。

中國立場與國際公理相結合。在國際交往中,各國都將維護本國國家安全和利益放在首位。國際公法的許多原則和規范致力於國家間意志協調。國際經濟法作為國家規范跨國經濟關系的手段,也努力推動各國在經濟活動中協商合作。西方一些國際法學者以往提出的許多理論,與其自身國家利益密切相關。中國國際法理論應反映中國對國際秩序和國際法治的理念和觀點,既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又促進國際交流、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同時運用體現國際關系基本准則、符合國際公理的法律語言來概括和表達中國的實踐經驗和智慧,提升中國國際法理論的話語權。

體系構建與問題導向相結合。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類有眾多共同問題需要解決。我國國際法學研究應關注這些重大問題,秉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創新國際法學概念框架、知識體系、評價標准,講好中國故事、提煉中國經驗、創新中國理論,用具有當代價值、富有學術魅力的國際法理論參與國際法學界的交流與交鋒,推動形成中國特色國際法理論體系。同時,針對國際社會面臨的共同問題,如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網絡安全、能源安全、金融安全、氣候變化、重大傳染病防治等,以跨學科視角和研究方法,開展綜合性比較研究,努力揭示這些問題的本質、特點和發展變化的一般規律,提升我國國際法學理論研究的現實針對性。

理論構建與實証研究相結合。理論源於實踐,又為實踐服務。國際法理論構建離不開實証研究支持。面對世界大變局中越來越多的國際法問題,隻有深入研究國際法實踐中“活”的法律,才能得出站得住腳、令人信服的結論。可以總結中國在國際法基本原則、國家承認與繼承、國際條約、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等重大問題上的實踐探索與理論貢獻,探討國際法理論在我國國際交往實踐中的作用,分析這些理論在雙邊和多邊國際關系中轉化的國際法規則。同時,就國際法對我國國內立法的影響、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在法院和仲裁機構裁判實踐中的適用方式和作用、相關涉外法律法規在司法實踐中的功能、雙邊司法協助條約的實施效果等問題,開展分門別類的實証研究。

聚焦國際法前沿問題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疫情沖擊下的世界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面臨更多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在這場攸關人類健康福祉、世界發展繁榮的疫情防控斗爭中,團結合作是最有力的武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人間正道。我國國際法研究應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相適應,努力促進人類自身安全與發展,推動國際社會協調行動,有效維護國際社會共同利益。當前,尤須關注國際法前沿問題,立足國際法實踐,為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提供理論支撐。

研究促進團結合作的國際法制度。此次全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實踐,進一步凸顯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重要性與緊迫性。在病毒這個人類共同的敵人面前,國際社會總結以往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的經驗教訓,充分認識進一步加強團結合作的重大意義。在全球治理各個領域,我們都需要繼續探索如何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融入具體國際法規范,促進國際合作實踐,提升我國國際法理論的影響力。

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法學科體系。隨著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們將越來越多地參與國際規則塑造,國際社會也高度關注中國的國際法理論與實踐。這對國際法學研究提出更高要求。要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指導,整合現有國際法學科,完善由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國際商法、國際爭端解決法、國際法史等組成的國際法學科體系,健全學術研究體系和人才培養機制。

加強國際法新領域的規則研究。當前和未來的國際關系實踐和國家間競爭,日益呈現從傳統的陸地疆域向海洋、極地、外空、網絡等新領域拓展的態勢。目前,國際海洋法規則制定與實施持續走深走實,極地、外空國際治理提上重要議事日程,網絡空間規則地位不斷上升,國際互聯網治理體系變革已悄然拉開帷幕。我們要深入研究這些新領域的國際法規則,提高我國參與相關國際法規則制定的能力。

服務“一帶一路”法治保障體系建設。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是我國參與全球開放合作、改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促進全球共同發展繁榮、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也是維護多邊主義和國際合作的重要貢獻。應加強研究,盡快推動形成一整套符合共建“一帶一路”實際需要的條約體系、國際風險防范機制和國際爭端解決機制,為共建“一帶一路”提供完善法治保障。及時開展我國法域外適用的法律體系研究,為我國當事人採取有效法律行動、為我國依法採取有效反制措施提供法律依據和支持,保護我國企業和公民在海外的合法權益。

深化國際爭端解決機制研究。加強對國際法院、國際常設仲裁法院、世界貿易組織爭端解決機制程序性規則的研究,對其處理的案件開展系統的實証梳理和分析,助力我國企業和公民提升利用國際爭端解決機制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能力。

(作者為武漢大學國際法研究所所長、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0年07月20日 09 版)

(責編:任一林、萬鵬)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