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短板問題·學者聚焦(六)

掌握好全面小康精准攻堅的辯証法

2020年06月30日10:10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人民網北京6月30日電 (記者 萬鵬 黃玉琦)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雜志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短板問題》。如何正確認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面臨的短板問題?在實際工作中如何處理好“三個關系”?就此,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記者專訪了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天津大學基地研究員,天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顏曉峰。

顏曉峰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步步推進、年年提高的目標實現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斷總結經驗、逐步深化認識的思想發展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處理好多種關系、解決好多樣矛盾,特別是在決勝決戰階段,時間緊迫、任務倒逼、壓力很大,更需要掌握好運用好馬克思主義辯証法的思想武器,防止顧此失彼、收放失衡。“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短板問題》一文中,就聚焦短板弱項、實施精准攻堅問題,要求在工作中把握好三個關系,正是正確認識全面小康面臨短板問題的辯証法,為各級各部門和各級干部提供了科學方法論的指導。” 顏曉峰說。

把握好整體目標和個體目標的關系:承認差距,不搞平均主義

顏曉峰告訴記者,唯物辯証法把普遍性和特殊性統一起來,既堅持統一的要求,又充分考慮特殊的情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國家整體目標,是從宏觀層面對發展目標的設定。我國發展不平衡,城鄉、區域、人群之間存在不同程度的收入差距,要求不同區域、不同人群屆時都同步達到全國平均水平,是不現實的,在實踐中會產生不良后果,或是搞平均主義,或是弄虛作假。強調把握好整體目標和個體目標的關系,就是要求充分發揮各地區各部門和廣大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共同推動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能夠實現,盡好自己的責任,作出自己的貢獻。同時,要求從實際出發,不硬性追求與本地區本部門發展現狀不相適應的過高目標,能達到什麼目標就達到什麼目標。這樣,全面小康既能普遍提高,總體達標,又各得其所,不強人所難。

把握好絕對標准和相對標准的關系:區別對待,達標有先有后

顏曉峰強調,唯物辯証法把絕對和相對統一起來,絕對和相對既是有界限的,又是相互依存和轉化的。在絕對和相對的關系上,不能隻講絕對不講相對,也不能隻講相對不講絕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要求中有的是絕對指標,這就必須打贏、必須決勝,不能講價錢、講條件、講困難。比如脫貧,是指在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這個標准成為絕對標准,是由於經歷了新中國70多年、改革開放40多年的積累,實現這個目標已經有了必要的條件和基礎,黨和人民具有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堅定決心和堅強意志,關鍵在於跑好“最后一公裡”。有絕對標准,就要有相對標准,所有標准都成為絕對標准,都不允許某些標准循序漸進、量力而行,就會成為絕對化,成為“一刀切”。要看到,集中兵力打殲滅戰,本身就意味著在殲滅戰以外的戰場,難以做到集中兵力,難以再打成殲滅戰。因此,有彈性、有余地、有緩沖的相對標准是必須的。“把握好絕對標准和相對標准的關系,就是要求全面小康既要有強攻,也要有緩攻,既要不達目的決不罷休,也要張弛有度。”顏曉峰說。

把握好定量分析和定性判斷的關系:綜合考量,注重人民感受

顏曉峰認為,唯物辯証法把定量與定性統一起來,重視定量分析在衡量事物、評價對象中的作用,同時也看到定性判斷的重要性,因為現實生活中並不能事事都能制定量化指標,作出精准量化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衡量全面小康社會建成與否,既要看量化指標,也要充分考慮人民群眾的實際生活狀態和現實獲得感。”這就說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量化指標,是重要的衡量和評價體系。這些量化指標,清晰明了,容易比較,有說服力,必須認真落實、嚴格執行。但數據並不能說明一切、表達一切,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存在於心中的,不是都能量化反映的。全面小康是人民的小康,人民滿意的全面小康是更為重要的評價准則,讓全體人民不斷滿足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增強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目的。

推薦閱讀:

把握好“三個關系” 科學認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短板”

把握絕對標准與相對標准關系 筑牢全面小康社會堅實屏障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精准施策“補短板”

在統籌整體與個體關系中完成全面小康補短板的硬任務

定量分析定性判斷相結合 正確看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

(責編:黃玉琦、萬鵬)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