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24日08:49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人民網北京5月24日電 (萬鵬、任一林)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5月23日上午看望了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的經濟界委員,並參加聯組會,聽取意見和建議。他強調,要“努力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鞏固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關於中國經濟,習近平總書記作出哪些最新部署?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記者採訪了多位專家學者進行解讀。
此次參加經濟界別聯組會有何深意
——直面挑戰 傳遞信心
聽取大家發言后,習近平總書記表示,來看望全國政協經濟界的委員,參加聯組討論,感到十分高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科學分析形勢、把握發展大勢,堅持用全面、辯証、長遠的眼光看待當前的困難、風險、挑戰,積極引導全社會特別是各類市場主體增強信心,鞏固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員、副教授周躍輝表示,習近平總書記此次講話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直面挑戰、傳遞信心。過去的一年,我國發展面臨的國內外形勢之復雜嚴峻,為改革開放以來之罕見,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社會運行造成巨大的沖擊,經濟全球化遭遇波折、國際金融市場震蕩。我們必須直面挑戰,必須在一個更加不穩定不確定的世界中謀求我國發展。我國具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強大的生產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擁有龐大的市場主體和各類專業化人才,擁有巨大的內需市場和中等收入群體。因此,不管我們面對多大的外部挑戰和不確定性,都不會改變中國經濟潛力足、韌性強、回旋空間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點。應當說,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把直面挑戰、傳遞信心這兩層意思表達得淋漓盡致。
“我國經濟之所以能夠穩中向好、長期向好主要是因為我們有其他國家不可比擬的優勢。一是政策優勢:我國經濟潛力足、韌性強、回旋空間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點沒有變。二是工業體系、內需、投資等優勢:我國具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14億人口形成了超大規模內需市場,在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的階段,我國投資需求潛力巨大。三是制度優勢: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這種制度既有利於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又有利於促進效率和公平有機統一、不斷實現共同富裕。”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督學組督學、教授洪向華對記者說,這次講話深刻回答了我們為什麼能夠對經濟發展充滿信心、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為什麼沒有變等問題,釋放了經濟發展的積極信號。
如何發揮新就業形態積極作用
——因勢利導 順勢而為
聯組會上,王一鳴、劉旗、劉永好、胡曉煉、楊成長等5位委員,圍繞發揮新就業形態積極作用、特色生態資源轉化為脫貧攻堅發展優勢、民營企業化危為機、發揮金融支持實體經濟作用、以新視角制定“十四五”規劃等作了發言。
針對新就業形態這一話題,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肖漢平談到,新就業形態擴大了就業渠道,但新就業形態的法律地位有待明確。隨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技術廣泛運用,新就業形態將迅猛發展,傳統的就業制度、就業方式、就業理念等快速變化,出現了各類不同於標准雇佣模式以及傳統非正規就業模式的新就業形態。新就業形態的出現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挑戰中發揮重要作用,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如何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和保護好消費者合法權益就變得格外重要。
周躍輝表示,新就業形態來自“新產業形態”。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經濟產生了巨大的沖擊,但也催生和推動了不少新的產業形態。比如,像線上課堂、網上辦公、遠程醫療、信息傳輸、農村電商、數據分析等新業態成長迅猛,成為當前中國經濟逆勢成長的新增長點,打開了一扇新的“業態之窗”。新的產業形態需要相關的專業人員和勞動力資源進行配置,由此引導勞動力向這些領域流動,形成新的“勞動力容器”。這些新的“勞動力容器”,為解決就業問題提供了新的途徑,由此我們可稱之為新就業形態。這些新就業形態可能會面臨勞動者法律保障、勞動者報酬定價等一系列問題,需要接下來通過相關政策加以規范和解決。
“新就業形態是新時代出現的嶄新就業形態,它順應了經濟社會發展的趨勢與潮流,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具有強大生命力。”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李永勝認為,我們應當因勢利導、順勢而為,積極支持各種新就業形態,促進經濟發展。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新就業形態,理性對待它存在的突出問題,深入研究這些問題,及時制定相應政策和法律,妥善加以解決。改革中的問題,要以發展的方法來解決。對新就業形態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要辯証看待,持寬容態度,在不斷探索中積累經驗、總結規律、促進發展、不斷完善。
如何鞏固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
——在危機中育新機 於變局中開新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科學分析形勢、把握發展大勢,堅持用全面、辯証、長遠的眼光看待當前的困難、風險、挑戰,積極引導全社會特別是各類市場主體增強信心,鞏固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面向未來,我們要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及其他各方面創新”。
針對這一問題,周躍輝對記者說,要做到於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具體有以下五個方面的著力點:第一,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在當前的疫情形勢之下,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注重靈活適度,把支持實體經濟恢復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第二,把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作為根本之策。從這次疫情可以充分看出,科學技術在疫情防控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鞏固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亦離不開科技創新這個根本之策。第三,圍繞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擴大有效投資。要繼續實施重大短板裝備專項工程、新一輪技術改造升級工程等,促進制造業向全球價值鏈高端邁進。第四,發揮好消費在經濟回升中的基礎性作用。要進一步完善“互聯網+”消費生態體系,促進線上線下互動、商旅文體協同,依托“互聯網+”推動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第五,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和深化國際合作。要支持外貿企業抓緊復工生產,加大貿易融資支持,積極參與國際協調合作,優先保障在全球供應鏈中有重要影響的龍頭企業和關鍵環節恢復生產供應,維護全球供應鏈穩定。
如何積極引導全社會特別是各類市場主體增強信心,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經濟增長研究室主任袁富華認為,中國新時代經濟社會轉型的三個趨勢:第一是知識經濟時代全球競爭加劇,第二是老齡化成為大趨勢,第三是消費和服務業成為中國發展主導因素。在這三個趨勢下,中國城市化發展可持續性,需要資源配置規則的重新修訂。資源配置的原則,由工業化時期的效率和生產為中心,轉向新時代效率與公平兼顧與平衡。資源配置規則的修訂方式是:一方面充分發揮價格信號的激勵和約束作用,激發創新活力,這是由知識經濟的信息分散化自身特征決定的。另一方面,政府的作用轉向社會保護和社會投資,社會保護主要是通過再分配形式保証社會公平,社會投資主要是通過科教文衛發展升級人力資本,為未來經濟效率提供保証,因此需要通過政府在社會保護和社會投資的有效作用,建立起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良性循環機制。
怎樣在“穩”和“保”的基礎上積極進取
——留得青山贏得未來 應對各種風險挑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至關重要。“六保”是我們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重要保証。要全面強化穩就業舉措,強化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幫扶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做到糧食生產穩字當頭、煤電油氣安全穩定供應,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障基層公共服務。同時,要在“穩”和“保”的基礎上積極進取。
留得青山,才能贏得未來。洪向華表示,從字詞的本來意義上來看,“穩”和“保”是處於守勢地位的,但是“穩”和“保”是積蓄力量。“保”是保存實力、發展實力,“穩”是穩住陣腳、穩住心神,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是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的主要著力點,也是我們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重要保証。隻有引導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穩”、“六保”,才能為積極進取創造條件,有利於轉危為機、促進經濟社會走向良性發展。要穩住經濟基本盤: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前提下,隻有穩住經濟基本盤,兜住民生底線,才能在穩的基礎上積極進取,全面推進復工復產,恢復正常經濟社會秩序,培育壯大新的增長點增長極,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要多措並舉幫扶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加快落實各項政策,推進減稅降費,降低融資成本和房屋租金,提高中小企業生存和發展能力。要升級改造傳統產業,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對傳統產業提質增效,使其煥發生機,對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抓緊布局,對疫情中催生的新業態積極扶持,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形成萬箭齊發促發展的勢頭。
“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是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的重要著力點,是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李永勝談到,看待經濟形勢要有正確的立場觀點方法,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立場觀點方法,堅持用全面、辯証、長遠的眼光去分析和研究經濟形勢,作出正確的判斷。化危為機、於變局中開新局,是破解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難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思維方法﹔強化責任擔當,是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根本保障﹔決勝脫貧攻堅是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啃下的硬骨頭。要認識到,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變,我國具有市場、人才、技術、創新、投資、經濟體制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對經濟發展我們要充滿信心。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