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紅
2020年05月14日07:5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內容提要
中國傳統醫學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擔負著除病濟世、造福百姓的重任,凝聚著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博大智慧,為中華民族健康繁衍生息和文化傳承作出了重要貢獻。在此次新冠肺炎患者救治中,中醫藥顯示了明顯成效,發揮了重要作用。面向未來,我們要深入挖掘中醫藥寶庫中的精華,做好傳承創新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一定要保護好、發掘好、發展好、傳承好。”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中,我們堅持科學防控,在藥物研發和疾病救治上堅持中西醫結合、中西藥並用,充分發揮中醫藥的獨特作用和價值,取得了顯著成效。中醫藥抗擊疫情的療效備受國際關注,完全能夠為維護人類健康發揮更大作用。
中醫藥為中華民族健康繁衍生息作出重要貢獻
中國傳統醫學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擔負著除病濟世、造福百姓的重任,凝聚著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博大智慧,為中華民族健康繁衍生息和文化傳承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與疫病斗爭的實踐中,中醫藥防疫理論體系和治療方法逐步形成和完善。《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溫病條辨》《溫熱經緯》《神農本草經》等眾多古代典籍,形成了較完善的疫病防治理論和技術體系。中醫學對於疫病有許多先進的理念和防治方法。中醫學在秦漢時期已經認識到疫病病因不同於普通疾病,並論述了疫病的傳染性、傳染方式以及潛伏期等內容。在疫病防治學方面,早在秦漢時期,《黃帝內經》就系統論述了疾病預防理論,在戰國時期就已設有與清潔衛生有關的官職和除害防疫的專職人員,在漢代已經出現了通過消毒來防治疫病傳播的方法。中醫還創造了疫病預防內服和外用方藥,並形成了系統理論,至今仍在臨床中廣泛應用。
新中國成立后,中醫藥在治療乙腦、麻風、結核、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方面都發揮了積極作用。在2003年抗擊非典疫情時,中醫藥療法在減輕發熱症狀、控制病情進展、提高治愈率、縮短治療時間、降低病亡率、減少並發症等方面成效明顯,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肯定。
中醫藥在歷史發展中取得重大成就,不僅守護了中華民族的健康,也對全人類的健康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我國明、清時期發明的預防天花的“人痘接種術”是醫學接種免疫預防的先驅,曾傳播到西方並產生很大影響,為全球最終消滅天花作出了貢獻。青蒿素的發現也是從中醫藥典籍中獲得靈感,已經挽救了數以百萬計的生命。
中醫藥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發揮重要作用
在我國新冠肺炎患者救治中,中醫藥顯示了明顯療效,在抗擊疫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中,有超過7.4萬人使用了中醫藥,佔91.5%﹔其中,湖北省超過6萬人使用了中醫藥,佔90.6%。臨床療效觀察顯示,中醫藥總有效率達到90%以上。這一突出成效得到國內外廣泛關注和積極評價。在診療中,群眾對中醫藥有迫切需求,隔離的患者希望中醫藥早期介入,輕症患者有90%願意用中藥進行干預,重症患者有80%願意接受中西醫結合治療。實踐証明,中醫藥在此次疫情防控中的獨特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改善疾病初期症狀。對於密切接觸者,通過中醫藥“治未病”來預防,運用中醫藥調節機體狀態,提高免疫力,抵御病毒、阻斷病情發展,可以減少發病或者實現不發病。對於已經有發熱症狀、不能排除是新冠肺炎的患者,中成藥具有明顯的抑制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症反應作用,可有效降低群體發病率。
減少輕症向重症轉變。對於輕症、普通型患者,可以有效阻止其向重症、危重症轉變。中藥湯劑與成藥劑型相得益彰,中醫藥救治機理、方法和方劑能夠快速改善確診輕症患者症狀,在病人退燒和減輕咳嗽、咽喉痛、體虛乏力等方面改善比較明顯,見效比較快。
通過中西醫結合縮短病程,提高救治質量。在中西醫結合治療新冠肺炎的臨床研究中,患者平均體溫恢復時間、症狀消失時間、平均住院時間等都明顯優於單純西醫治療。對於重症及危重症患者,一方面,可以減緩、阻止重症向危重症轉化,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另一方面,在治療重症方面有較好效果,不僅能改善重症患者症狀,還能保護患者臟器功能。
幫助患者康復,提高生活質量。在患者恢復期運用中醫藥特色療法,可以更好地改善肺功能,避免引起后遺症。一些益氣健脾、益氣養陰、化痰通絡的藥物和針刺、艾灸、八段錦、穴位貼敷、隔物灸、熱敏灸、拔罐等非藥物的中醫特色療法,在幫助患者增強體質、加快康復方面有明顯效果。
推動中醫藥在傳承創新中發揚光大
中醫學與西醫學的研究方法及理論體系差別很大,治療疾病各具特點、各有優勢。中醫學的研究方法蘊含著系統論,主要以整體為著眼點,多以定性觀察為手段,一般採用綜合的方法進行辨証論治﹔西醫學的研究方法體現著還原論,主要以局部為著眼點,多以定量實驗為手段,一般採用分析的方法進行辨病論治。可以說,中醫和西醫是人類醫學之樹上生長出來的兩個枝繁葉茂的分枝。現在,連接中醫和西醫的橋梁越來越多,正在相互結合、共同發展。現代醫學的技術方法極大推動了傳統中醫藥的現代機理研究,中醫藥的整體觀和系統觀極大豐富了現代醫學的內涵,二者的結合應用極大提高了疾病臨床治療效果,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與推廣。當前,中醫藥走向世界的步伐日益穩健,中醫藥服務遍及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40多個外國政府、地區和組織與我國有專門的中醫藥合作協議,3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辦了數百所中醫藥院校,一批中醫藥海外中心在“一帶一路”參與國家和地區相繼建立,國際合作項目數量日益增加。也要認識到,在促進中醫藥發展過程中,挖掘中醫藥寶庫中的精華並做好傳承創新工作仍然任重道遠。發揮中醫藥獨特優勢,使其發揮更大作用,需要付出更大努力。中醫藥走向世界還有許多瓶頸和門檻,仍有很多工作要做。
尊重中醫藥理論,加強現代科學研究。充分挖掘中醫藥寶庫中的精華,深入梳理總結中醫藥學術思想,從更高、更深的層次探討中醫藥辨証論治的精髓,更好發揮中醫藥學整體綜合的原創優勢。既把握傳統理論與經典,又堅持守正創新。在尊重中醫藥典籍、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的基礎上,用現代科學技術深入研究中醫藥理論與臨床應用,用現代科學語言闡釋中醫藥獨具特色的診療方法和作用機理,發揮中醫藥在個體生命全周期健康維護中的優勢,發展適合中醫藥學自身特點的現代研究與評價體系。加大對中醫藥科研投入的力度,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及中醫藥重大科學問題,建立多學科融合的科研平台,開展防治重大、難治、罕見疾病和新發突發傳染病等攻關,研究針對性診療方案,加快中藥新藥創制和臨床應用研究,篩選出更多具有實效的廣譜藥物。
堅持中西醫並重,充分發揮各自優勢與特色。將傳統中醫藥學與現代醫學有機結合,推動中西醫學相互促進、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共同發展,在重大疑難疾病防治中有針對性地發揮各自優勢、結合二者長處。加強和完善中西醫結合教育,在培養一支“中醫人,中醫魂”的主體人才隊伍基礎上,培養一定數量多學科交叉的高層次中西醫復合人才。提高醫務人員中西醫結合救治能力,規范開展中西醫結合醫療救治,更好發揮中西醫結合在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中的作用。
堅定文化自信,大力弘揚中醫藥文化。加大對中醫藥文化宣傳推廣力度,保護中醫文化內核,促進人們對中醫藥提高認識、加強應用,堅定樹立中醫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瑰寶這一文化自信。規范和推動中醫藥防病治病知識傳播,綜合運用新媒體平台和多媒體形式,以深入淺出、形象生動、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科學普及,營造珍視中醫藥文化、崇尚中醫藥學習、發展中醫藥應用的社會氛圍。強化中醫藥在疾病預防中的作用,促進形成符合中醫“治未病”理念的健康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堅持開放共享,積極推動中醫藥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發揮更大作用。同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社會分享中醫藥防控、治療新冠肺炎的中國方案,積極開展抗疫國際合作。加強中醫藥學與世界醫學的溝通和交流,突出中醫藥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優勢,提升對話能力與解釋能力,促進中醫藥文化海外傳播,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加強中醫藥國際合作。中醫藥在走向世界的過程中既要保持自身特色,又要進一步與國際接軌。推動中醫中藥國際標准制定,積極參與國際傳統醫學相關規則制定,不斷拓展中醫藥走向世界之路,讓中醫藥更多造福人類健康,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發揮更大作用。
(作者為中國工程院黨組書記、院長)
《 人民日報 》( 2020年05月14日 09 版)
相關專題 |
· 人民日報理論版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