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虞愛華
2020年04月08日14:13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思想政治工作,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實現全局性、根本性轉變。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論述,繼續用好“傳家寶”、守好“生命線”,把全黨全國人民的士氣鼓舞起來、精神振奮起來,匯聚起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磅礡力量。
一、把握新特征,在准確識變中積極應對挑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識是奮進的動力。當前,“兩個大局”相互交織激蕩,“三期疊加”影響持續深化,社會熱點問題層出不窮,不可避免傳導到人們頭腦之中,引發思想波動。統一思想、凝聚共識面臨的挑戰呈現出四個突出特征:一是多元化。隨著我國取得“兩大奇跡”、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特別是通過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得到充分彰顯,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極大增強,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和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不斷鞏固。但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社會思想出現“三多、三交”(多元多樣多變、交流交融交鋒)。“外國月亮比中國圓”等媚外心理和形形色色錯誤思潮仍然通過各種渠道侵蝕人們的心靈。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消費主義等在一定范圍仍滋長蔓延,有的宣揚“財富等於成功”“享樂才是人生”,有的崇尚活在當下,“不想出大力,隻想發大財”等等,出現“三無三有”:無抱負卻常有抱怨、無情懷卻常有情緒、無沖勁卻常有沖動。二是圈層化。虛擬世界的網絡社區具有人群聚合功能,人們因身份、職業、愛好等“網緣”而凝聚成不同的網絡社群,志趣相投、聲氣相求、惺惺相惜,形成價值共同體、利益共同體,甚至行動共同體。圈層化在提供便捷交流的同時,不可避免地會落入“信息繭房”,圈層內部越趨同,圈層之間往往就越對立,容易出現“隻站隊,不站對”的現象,從而影響社會共識的形成。三是差異化。隨著社會主要矛盾轉化,人們的需求更加多層次多樣化,不僅希望吃好、穿好、住好,而且期待天更藍、水更清、空氣更清新、社會更安全和諧,求知求樂、求新求奇的願望更強烈,社會事務參與權、話語權、決定權需求日益明顯,不僅要求更多“利益”,還要求更多“權利”﹔不僅要求廣泛“參與”,還要求全面“干預”﹔不僅要“說得多”,還要“說了算”。四是情緒化。有資料顯示,目前全國有手機用戶8.5億,手機網民佔網民99.9%,手機用戶平均每人每天看手機150次,不足10分鐘看一次手機。有人開玩笑說,世界上最遠的距離,就是我在你身邊,你卻在看手機。年輕人更是無人不網、無時不網、無處不網,不是“自投羅網”,就是“網羅其中”。信息化催生情緒化,各種情緒通過社交媒體出現“網絡感染”,個人情緒容易找到共鳴而演變為群體情緒,個別訴求容易擴散而影響全局。此次疫情發生初期,人們的焦慮、恐慌、郁悶、抱怨等各種情緒,在網絡上快速積聚、蔓延。因此,越是形勢復雜多變,我們越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思想政治工作隻能加強不能削弱,隻能前進不能停滯,隻能積極作為不能被動應付”的諄諄教導,正視和把握這些新變化,充分認識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復雜性和艱巨性,正視並把握人們的心理心態心情,主動引導、及時引導、深度引導,著力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親善友愛的社會心態,更加深入細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最大限度凝聚社會共識。
二、筑牢主心骨,在高舉旗幟中堅定信仰信念信心
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用共同理想信念凝聚民族意志,用中國精神激發中國力量,始終是思想政治工作永恆的主題。政治上、信仰上的堅定,離不開理論上的清醒。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堅定不移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使之成為引領前進的思想之旗、精神之魂。一方面,抓好“關鍵少數”,做到“三帶頭”:帶頭學、帶頭講、帶頭用。充分發揮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作用,建立並落實以“四個第一”為重點的學習對標制度,對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確保組織學習第一時間、謀劃工作第一步驟、落實任務第一要求、督查考核第一內容。領導干部通過學習領會跟進、思想認識跟進、工作舉措跟進,並帶頭上講台、走基層宣講,以上率下理清“是什麼、為什麼、干什麼、怎麼干”,找准工作的結合點和著力點,做到不延誤、不遺漏、不打折、不走偏。另一方面,抓好“絕大多數”,增強“三認同”: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創新用好“兩中心、一平台”,即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縣級融媒體中心和“學習強國”學習平台,深化“舉旗幟·送理論”系列宣講,全面融入嵌入滲入群眾性文化教育活動之中,拓展新思想宣傳教育的廣度和深度。發揮媒體融合發展優勢,採取個性化制作、可視化呈現、互動化傳播的方式,制作推出系列音視頻產品,提高新思想的到達率、閱讀率、點贊率。通過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通俗化、大眾化,使黨員干部和廣大群眾把“四個意識”“四個自信”“兩個維護”融入靈魂中血脈裡、落實到言行上工作中,衷心擁戴核心、堅定維護核心,朝氣蓬勃地擔當新使命、建功新時代。
三、增強感染力,在解決問題中增強教育實效
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不斷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隨著時代發展,線上聊天越來越多、見面聊天越來越少﹔跨越時空的聊天工具越來越方便、直抵人心的真情實感越來越少。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既要“鍵對鍵”,也要“面對面”﹔既要“動手”,也要“動腿”,更要“動情”。思想政治工作是在人的頭腦裡搞建設,隻有將心比心、見人走心,才能深入人心、打動人心,隻有抓住對象的所思所盼所需所急,才能防止“喊口號”“放空炮”,避免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同時要運用人們喜愛並接受的話語體系和活動方式,潛移默化,潤物無聲,讓人們“自然而然吸收”。更為重要的是,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既“目中有人”,又“心中有情”﹔既解決實際問題,又解決思想問題,扎實做好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工作。要探索實施“三分法”:一是分類推進。既突出農村、企業、機關、學校、社區等不同的重點領域,又注重將工作觸角向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等延伸,向沒有覆蓋到的“盲區”和“飛地”拓展﹔既通盤考慮安排,加強面上廣泛覆蓋、線上分類指導,又注意把工作做到每個點上,“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比如,安徽持續開展改革先鋒、青年榜樣、好人模范、文化名家、勞動模范、工匠大師等“六進”校園系列活動,已舉辦50多場,6.6萬名師生現場觀看,700多萬網民通過直播觀看,被評為全國思政課創新案例。二是分眾推進。搞清楚受眾的基本構成,緊密結合不同群體思想和生產生活實際,分眾施策、因人施教,回應關切、解決難題,在推己及人中促進情感互動、實現思想共鳴。比如,對老年人重點解決精神空虛、心理孤獨的問題,對“90后”“00后”要激勵他們“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對進城務工群體要解決好“口袋富、腦袋貧”的問題,對網民和新社會群體則要引導而不迎合。三是分時推進。利用重要傳統節日、重大歷史節點、重大活動等,適時組織“送文化年貨”“鄉村村晚”等群眾性文化活動,廣泛開展“我們的節日”“決勝小康、奮斗有我”等導向鮮明、形式多樣的群眾性主題教育,上好生動深刻的新中國歷史課、愛國主義教育課、新時代思政課。
四、掌握領導權,在知重負重中扛起政治責任
各級黨組織應當把思想政治工作作為一項經常性、基礎性的工作緊緊抓在手上。做好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必須更好發揮黨的領導這一最大政治優勢,真正做到哪裡有黨組織,哪裡就有思想政治工作。一是緊緊抓在手上。黨委(黨組)負主體責任,黨組織書記負第一責任人責任,將思想政治工作納入黨建工作責任制,作為貫徹《中國共產黨宣傳工作條例》重要內容,列入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專項巡視巡察。堅持“四同”:思想政治工作與中心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檢查、同考核﹔做到“三全”:全方位重視、全過程把控、全要素保障,推動“軟任務”轉為“硬指標”“被動抓”變為“主動做”。二是形成聯動合力。宣傳部門要統籌理論輿論、文化文明和網上網下資源,集中向思想政治領域發力﹔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聯席會議和高校、企業思想政治工作溝通聯絡等機制,加強與各級老干局和教育、農業農村、總工會、團委、婦聯等部門合作,既分工負責種好“責任田”,又齊心協力守好“主陣地”。三是建強工作隊伍。加強培訓輪訓,總結創新案例,改善待遇條件,建好用好“三支隊伍”,即以思政課教師、思政工作人員為主體的專業隊伍,以文明實踐志願者為主體的志願者隊伍,以文藝工作者為主體的輕騎兵隊伍,並注重激發群眾自我教育意識,推動形成思想政治工作“個個上心、人人上手”的生動局面,切實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抓在經常。
(來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相關專題 |
·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