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加快建設更加卓越的創新型大學

吳朝暉

2019年11月26日08:54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變與不變深刻交織:變化的是全球政治格局之變、經濟增長方式之變、文明演進之變與科教發展之變﹔不變的是這些變化背后的創新驅動發展規律和拔尖創新人才競爭態勢,其核心仍是創新與人才。浙江大學作為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需要繼續遵循辦學傳統,發揮比較優勢,勇擔時代使命,以加快建設更加卓越的創新型大學來同時推進育人與創新,解答好“發展什麼樣的大學”“如何走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道路”等根本性問題,進而為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堅強有力的科教支撐引領。

一、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深刻把握創新型大學建設的時代使命

從世界科教發展的規律來看,一個國家往往先成為教育強國而后成為科技中心,教育興盛為人才和知識儲備提供了至關重要的供給保障。現在的全球科教版圖正面臨重構,特別是亞太地區已具備了較好的經濟條件、物質基礎與創新環境,將繼歐洲、北美之后成為並存的主要科教中心之一。我國大學必須搶抓大變局的科教發展機遇,推行育人與創新並重,讓創新驅動教育發展、教育培育拔尖創新人才、人才驅動創新發展,從而形成教育與創新聯動發展。

(一)21世紀的科技創新之變

21世紀的創新更加具有全球化、協同化、網絡化,體現了不同於以往的發展態勢:

一是多科技中心將共同引領未來的創新。新科技中心需要與世界教育中心“結伴而行”、互為支撐,並且教育中心的發展需要適當超前,為科技中心在源頭創新、創新人才和知識創新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撐。當前,以科技與教育為代表的全球開放式網絡創新體系已經出現,創新資源和要素的網絡式分布、聯動性匯聚、跨區域合作仍然是全球創新的主要形式,推動著創新實力由單極化向多極化轉變,加快形成新的世界科技中心。

二是科技呈現大融合、大交叉、大匯聚趨勢。科技與人文聯系日漸緊密,學科板塊之間通過理論移植、知識互鑒、對象轉移等強化交叉匯聚,進一步打破領域之分、學科之界和專業之別,為知識融合、重組、分化提供方法論,新學科、新專業、新方向、新理論、新思想、新知識不斷涌現。

三是創新范式向以生態系統為特征的創新3.0轉型。21世紀的創新有別於傳統的單一組織機制、個體探索模式、實驗研究方法,更加強調有組織的創新、有需求的合作等,呈現聯動性、開放性、交叉性等特征,特別是在組織方式上加快向有組織的大科學研究轉變,在合作模式上加快向開放式的產學研合作轉變,在研究范式上加快向基於大數據的新范式轉變。

(二)21世紀的高等教育發展之變

隨著人工智能不斷取得鏈式突破,智能增強時代正在加速到來,未來的人機將共存、物理世界與虛擬信息世界將更加交互並行,人、物理世界的二元空間將轉變為人、物理世界、智能機器、虛擬信息世界的四元空間。人類智能與機器智能協同模式迅速向教育、學習領域延伸,推動教育1.0轉向學習2.0,產生教與學互動的新式空間。

學習2.0將由學生、教師、智能機器共同參與,其中的學生是探究者、發現者、合作者,教師是支持者、引導者、組織者,智能機器在物理世界、虛擬信息世界並存,具有協同開放、多維共生、智能增強的特點,將引起學習中心的轉移,使教與學之間的交互耦合變得前所未有地緊密。

大學是教育改革的先行者,需要在適應智能增強時代的教與學革命方面作出示范,倡導人機共生、師生交互、終身學習和泛在學習,提供通識教育、開環教育、互聯網+教育等新方案、新方法。從這種意義上來講,大學要進一步適應全人教育思想與高等教育信息化、全球化的變化,回歸尊重生命的教育本源,提供更多基於智慧創造、協同合作、意義建構的教育體驗。在培養理念上,要更加強調全面發展、終身學習和整合協同育人。在培養目標上,要幫助學生進一步拓展社會批判、跨文化認知和國際化能力,進一步深化對生命、生態、環境的理解,追求個性化卓越。在培養模式上,要關注多專業跨專業培養,通專結合和產學研結合,發展實踐性課程。在培養方法上,要推進基於互聯網、慕課和大數據的教學改革,實現教和學的聯動協同自組織過程,通過情感隱喻來進行對話和體驗式教學。

(三)21世紀的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模式之變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地指出,“辦好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必須有中國特色”“我們要認真吸收世界上先進的辦學治學經驗,更要遵循教育規律,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這充分彰顯了國家的高等教育自信,要求始終堅持一切從國情與辦學實際出發,繼承而不守舊,借鑒而不照搬,追趕而不追隨,最終形成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與文化自信。

從高等教育的發展演進來看,大學在與時代的發展互動中不斷拓展功能、創新形態。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需要我們堅定不移地以黨的全面領導作為本質屬性,堅持以“四個服務”來定位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回應高等教育發展的獨特性要求和普遍性規律,順應創新與育人高度融合的新趨勢,探索更加卓越的創新型大學,以前瞻的創新保障優先的教育,從而既解決追求世界一流與堅守中國特色的問題,又體現補齊教育短板與提供中國方案的統一,為世界高等教育新的發展作出中國貢獻。

從科技中心的引領支撐來看,我國要實現建成創新型國家、打造世界主要科技中心的目標,必須讓創新型大學擔當創新中心、教育中心的角色,適應創新組織方式、科學研究范式、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等變革,發揮學科、人才與創新等疊加優勢,在創新體制、創新文化、創新人才、創新知識等方面實現率先突破,解決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原始創新突破、創新人才供給等核心問題。

二、從浙大所處歷史方位深刻理解更加卓越的創新型大學的內涵與結構

面向對標世界頂尖大學、邁向世界大學前列的高遠目標,我們需要將建設更加卓越的創新型大學作為戰略選擇。更加卓越的創新型大學借鑒了綜合型、研究型大學的辦學經驗,代表著全球高等教育發展的方向,在使命擔當、生態格局、動力系統等方面實現了對已有創新型大學構想的超越與升級,更加追求體系化的構建,更加強調內部結構與外部網絡的高度互動,更加注重現代化的治理能力保障。

(一)方向維度

更加卓越的創新型大學具有明顯的平台性、生態性和人本性,將進一步增強學校的創新、育人和治理能力,進而引領高等教育變革,服務國家戰略需求。

一是培養拔尖創新創造型人才。更加卓越的創新型大學將回應時代新人的培育要求,以開環教育重塑育人模式,推動教育體系開放、教學主體轉變和四個課堂融通。

二是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更加卓越的創新型大學將回應創新發展的要求,推動學科的交叉匯聚與創新的聯動聚合,強化科研組織創新、創新范式轉型和科研協同攻關,進而源源不斷地產生新的學科增長極和創新生長點。

三是創新治理模式。更加卓越的創新型大學將回應全球合作辦學和治理能力提升的要求,使學校的治理結構既符合中國實際,又具有國際屬性,加快優化大學內部組織、理順外部關系、激發人才活力,進而滿足高等教育未來發展的需要。

(二)生態結構

更加卓越的創新型大學的內外結構更趨復雜,具有人才驅動創新、創新驅動教育的“雙驅動”形式,涉及學科建設、人才隊伍、教育教學等要素的合理配置,以及人才發展與成果轉化、社會服務、國際合作、校友聯絡等網絡的有效支撐。

一是兩個相互疊加支持的內部結構。更加卓越的創新型大學以學科-隊伍-教學為核心要素形成了育人內結構,以學科-隊伍-科研為核心要素形成了創新內結構。這兩個內結構通過學科和人才隊伍銜接協同,面向全球形成育人和創新的開放式平台。

二是四個共生共享的網絡平台。更加卓越的創新型大學對外開展社會服務與合作交流,由此形成了多網絡融合的大學外部生態,包括人才發展與成果轉化網絡、社會服務網絡、國際合作網絡和校友聯絡網絡。

三是互聯互通的內部結構與外部網絡。更加卓越的創新型大學將通過推動育人開環、創新開放、文化開源,實現內外雙向聯通、校院雙向互動。

(三)治理保障

更加卓越的創新型大學需要以開放式的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治理能力保障一流的辦學事業,推進服務的人性化、國際化、精准化和信息化,串連內外治理體系與運行機制,形成各領域改革的聯動和集成,充分激發師生和內部組織的發展活力與創造潛能,讓“雙一流”建設形成總體效應、取得總體效果。

具體而言,更加卓越的創新型大學的治理要求在黨的統一領導下,在綱領上,要完善大學章程。在關系上,要優化學校、學部、院系、研究機構互通互聯的內部治理,以及學校、政府、社會、全球網絡共生共享的外部治理。在機制上,要健全黨的全面領導機制、以校長負責制為核心的行政執行與責任機制、依托學術委員會的教授治學機制、依托教職工代表大會的民主管理機制、學生自我管理和全面發展的服務保障機制、多網融合的開放式發展共同體機制等。

三、以“五大體系”“五大布局”“五大戰略”加快建成更加卓越的創新型大學

建設更加卓越的創新型大學是一項開創性、戰略性事業,需要以新的精神狀態攻堅克難,以新的戰略思維謀篇布局,統籌推進“五大體系”“五大布局”“五大戰略”,加快邁向世界一流大學前列。

(一)在更高層面上推進“五大體系”“五大布局”“五大戰略”聯動

“五大體系”“五大布局”“五大戰略”是一體的、發展的、協同的,具有內在契合性與外在邏輯性,要將更加卓越的創新型大學建設要求落到其中,實現“五大體系”“五大布局”“五大戰略”的聯動發展。

一是將創新動能轉化為育人優勢。充分挖掘創新成果的育人屬性,將前沿創新成果融入開環整合的人才培養體系等﹔在創新實踐中激發交叉培養的內生動力,依托新的學術增長點和靈活的創新資源流動機制做實交叉培養﹔圍繞國家區域需求催生戰略新興專業,更加突出學科方向、科研方向與專業方向的一致性。

二是推動學科戰略與重大創新相匹配。圍繞重大原始創新、顛覆性技術以及國家重大需要特別是“卡脖子”問題凝練學科方向,真正使學科建設體現高精尖導向,迅速佔領制高點,奠定核心競爭力。

三是讓治理變革助推更高質量的創新發展。改革科研管理體制,創新專家服務機制,讓高層次人才有更大技術路線決策權等﹔創新科研評價機制,引導教師進一步關注創新質量、學術影響和國際聲譽﹔推動學術治理重心下移,完善考核激勵政策,為基於問題導向的新型學術組織提供生長空間。

四是將全球化思維融入學校中心工作。推進教育前端、內部、后端的育人資源聯動,與全球合作伙伴共建教育發展共同體﹔推進協同創新,充分匯聚校內外創新資源,使各類創新主體協作發展﹔深挖思想文化的時代內涵,在文化源頭、普及方式、傳播對象等方面實現創造性發展,進一步繁榮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

五是用開放辦學倒逼協同治理。以全球視野加強戰略謀劃,進一步立足浙江、面向全國和聚焦長三角、走向世界,構建好“戰略必爭、戰略合作、戰略互動”的布局,實現國家戰略、區域服務、國際化的有效融合﹔以整體思維加強空間治理,明確各辦學空間的定位、功能、治理模式以及關聯關系,形成錯位發展、功能互補、資源互通、追求卓越的辦學格局﹔以開放胸襟加強民主管理,深化群團改革,為師生參與協同治理創設便利條件,強化師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能力。

(二)以新時代求是創新精神為強大動力

求是創新精神是浙江大學基業長青的關鍵,在新時代更加具有“不忘本來、面向未來”的根本屬性和大氣開放的時代特色。新時代求是創新精神將彰顯繼承與創新的要求,其最根本的繼承是學校誕生的初心,即培養人才、科學報國,體現了育人和科研兩個最基本的大學功能﹔其最主要的創新是新時代賦予浙大的新使命,即復興中華、關懷人類、包容互鑒、勇攀高峰,體現了改革和開放的時代要求,體現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開闊胸襟。

一是扎根,即踐行忠誠擔當的家國情懷,推動學校成為民族復興的引擎。面向教育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強國要求,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主動服務國家區域重大戰略需要﹔引導師生將論文寫在生產一線和希望的大地上,輸送更多優秀學子扎根基層、扎根中西部、在祖國需要的廣闊天地建功立業。

二是鑄魂,即秉承尊重生命的教育旨趣,推動學校成為英才輩出的搖籃。精心育人,培養更多有遠大理想、扎實學識、過硬能力、健全人格以及超越專業領域責任感的師生﹔重視對師生政治素養、斗爭精神的塑造,造就更多具有政治鑒別力、能夠捍衛公平正義、參與全球競爭、引領未來的精英翹楚。

三是啟真,即堅定追求真理的學術理想,推動學校成為重大創新的源泉。回歸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文化理性,營造腳踏實地、求真務實、隻問是非、不計利害的學術氛圍﹔倡導自由探索的學術風氣,尊重院系和師生基於自身稟賦開展的創新實踐,構建科學民主、寬容失敗的學術治理體系,讓各方面創新創造活力競相迸發。

四是崇善,即堅守關懷人類的價值理性,推動學校成為道德義理的高地。將社會關懷和人類永續發展擺在更加重要位置,在更高層面實現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相統一﹔主動參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關心公理公義,在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走在前列。

五是開源,即錘煉包容互鑒的開闊胸襟,推動學校成為思想交匯的前沿。進一步營造協同創新、開放包容的學術生態,打破“圈子”文化,在思想交流中促進學術繁榮﹔打造開源思想文化高地,以文理交融、東西互動、中外認知、古今會通的哲學社會科學大格局,主動講好中國故事,推動人類文明交流互鑒。

六是奮進,即保持勇攀高峰的奮斗姿態,推動學校成為追求卓越的先鋒。始終葆有隻爭朝夕、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加快構建學科高峰、匯聚名師高人、打造創新高地,集中力量在關鍵領域實現突破﹔加大改革創新力度,打破制約高質量內涵式發展的藩籬,為各項事業快速健康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三)以戰略性思維指引一流辦學事業

推進更加卓越的創新型大學建設,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觀念、創新思維方法,善於從時代前沿和戰略全局的高度思考辦學問題,正確處理當前與長遠、局部與全局、現象與本質的關系。

一是堅持卓越思維。卓越思維追求“有靈魂的卓越”,要求堅持高於一流的目標定位,將服務民族復興作為重要使命,更加注重融合發展與開放共享,以超常規方式推進治理現代化,加快發展中國特色世界先進水平的優質高等教育。

二是堅持整體思維。整體思維倡導運用多對多、網絡系統、生態環境等系統方法看待問題,要求系統審視一流辦學事業,總體布局下一輪改革發展,改變辦學治校過程中條塊分割、單兵作戰現象,統籌推進“五大體系”“五大布局”“五大戰略”。

三是堅持實踐思維。實踐思維倡導大學習、大調研、大改進,要求堅持以師生為本,深入師生、院系、學科調研,查找學校與世界頂尖大學的差距,查擺制約發展的問題,著力解決根本性的痛點難點,創造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的辦學實績。

四是堅持開放思維。開放思維倡導動態看待問題,提倡求變方法,要求堅持全球眼光,把握高等教育發展機遇期,敢於擺脫傳統路徑依賴,以邁向前列的需求為導向,在發展的關鍵環節改革創新,做好對內與對外同步開放,變劣勢為優勢、變慣性為先例,實現辦學模式再創新與跨越再發展。

五是堅持底線思維。底線思維具有未來導向,倡導常懷憂患之心和斗爭精神,要求增強預見性、前瞻性,防控全局性、系統性風險,既要注意補齊當前辦學治校中的短板,也要注意堵塞今后改革發展中的漏洞,事前做好應對之策、化危為機。

面向未來,我們要以更加卓越的創新型大學推動形成中國大學發展的道路、制度、理論與文化,引領全球高等教育演進,支撐國家成為世界的主要教育中心與科技中心,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浙大的智慧力量!

(作者系浙江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責編:吳兆飛、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