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養成以人民為中心的情懷

周文彰 宋歌

2019年11月19日14:24    來源:《前進》

原標題:養成以人民為中心的情懷

發展究竟為了誰、依靠誰,發展成果究竟由誰共享?對這一重大問題的回答,形成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以人民為中心,是新時代黨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原則,也是黨員干部的一種必備情懷﹔如何把以人民為中心的原則內化為以人民為中心的情懷,是每一個黨員干部的時代課題。

以人民為中心是黨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原則

我們黨自成立以來一直把以人民為中心作為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根本遵循。革命戰爭時期,我們黨站在人民立場,團結和帶領人民反對軍閥割據,抵抗外敵入侵、解放勞苦大眾、建立新中國。無數革命先烈浴血奮戰、前赴后繼。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們黨著力解決人民溫飽問題,改變國家的落后面貌,努力改善人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改革開放時期,我們黨確立共同富裕的奮斗目標,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征程,帶領人民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朝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邁進。黨的十九大強調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們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

我們黨一直將以人民為中心作為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根本原則。土地革命滿足了人民擁有土地的願望,讓人民分享革命勝利成果。群眾路線的確立使人民主體思想轉化為具體的實踐思路,凝聚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經濟生活中的創造性,使農村經濟得以蓬勃發展,農民生活水平得以提高。從“三大紀律六項注意”“兩個務必”,到“八項規定”“三嚴三實”等,加強黨風廉政建設,集中體現了我們黨始終同人民站在一起、堅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一系列惠民舉措落地實施,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教育、就業、醫療等人民群眾關心的事業不斷發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我們黨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多年來一直奉行人民利益至上的理念,採取一切可以採取的措施,致力於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把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作為衡量是不是社會主義的基本准則,使人民的價值主體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維護和高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我們黨的一切工作都著眼於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始終堅持共產黨人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總之一句話,中國共產黨就是為了中華民族、為了中國人民的幸福奮斗的黨。

以人民為中心是黨員干部的必備情懷

既然以人民為中心是我們黨一切工作的根本原則,那麼,所有黨員干部就應當具備以人民為中心的情懷。

情懷是一個人的心境或心情,體現和表達著人的情感。以人民為中心是黨員干部的必備情懷,是應當始終葆有的對人民的純潔而熾熱的感情。隻有永遠保持對人民的赤子之心,才能把為人民服務不僅僅看作是工作責任,而且看作是熱愛人民、牽挂人民、奉獻人民的崇高境界。革命戰爭時代,毛澤東強調,“我們有困難,人民更困難,我們任何時候都首先要想到人民,我們寧可自己吃苦菜,也要把糧食分給群眾,寧可自己蓋稻草,也要把衣被分給人民”。正是具備以人民為中心的情懷,黨員干部才能永遠堅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才能始終堅持“以百姓心為心”的親民意識,才能自覺葆有“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困”的為民思想,才能真正踐行“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惠民舉措。

情懷是一個人的精神底色,是人的精神力量的內在源頭。以人民為中心之所以是黨員干部的必備情懷,是因為隻有這樣他們才能出於精神的追求、心靈的向往而去努力為人民服務。擁有以人民為中心的情懷就擁有了一種催人奮進的力量,這是無數革命先烈為了人民解放拋頭顱、洒熱血,赴湯蹈火在所不惜的強大精神動力﹔這是黨員干部“五加二、白加黑”忘我工作的內在自覺、堅持為人民擔當、讓人民幸福的價值取向。

情懷關系到一個人的初心以及對初心的堅守。以人民為中心之所以是黨員干部的必備情懷,是因為隻有養成這種情懷,才能不忘初心,一心為民,始終與人民同心同德,在各種誘惑面前巋然不動,在紛繁復雜的形勢中保持定力。黨員干部手握權力,極易受歪風邪氣的浸染、燈紅酒綠的腐蝕和金錢欲望的引誘,容易出現思想滑坡、信念喪失、宗旨淡薄等問題,政治生態也容易暗涌著物欲、權欲和貪欲的濁流,如果不具備以人民為中心的情懷,將逐漸背離人民,釀成大錯。如果人民情懷扎根內心、永不動搖,則能面對大是大非敢於亮劍,面對挑戰勇於迎難而上,始終把黨和人民的事業放在第一位,始終堅守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這一矢志不渝的初心。可以說,堅定和深厚的人民情懷是黨員干部抵御誘惑、經受考驗、迎接挑戰、堅守初心的定海神針。

加強黨性修養:把以人民為中心的原則內化為自己的情懷

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根本原則,是一種外在約束﹔作為必備情懷,是一種內在自覺。原則隻有轉化為情懷,外在要求隻有轉化為內在自覺,才能得到真正的貫徹和落實。

日常工作中,我們發現,根本原則早已存在,但行為卻因人而異,有的行為偏離黨的根本宗旨,有的行為甚至與原則完全背道而馳,原因就在於原則有沒有內化為黨員干部的情懷。有了人民情懷,就能形成思想自覺。強調以人民為中心是一種情懷,就是想強調,每一個黨員干部要加強黨性修養,做好這種內化工作。

內化,就是我們常說的“內化於心”。這裡的“心”,不是指心臟,也不是指大腦,而是指人的心靈,即人的精神狀態。如果說大腦是人的思維的物質器官,那麼人的精神狀態便是人的思維的精神器官。就像電腦既有硬件也要軟件一樣,人的大腦作為“硬件”也離不開“軟件”,人腦的“軟件”就是知識、情感、道德、意志等等意識要素的統一體,我們曾稱之為“主體認識圖式”,它是人的思維和行為的“操作系統”。如果黨員干部把以人民為中心的要求變成自己的自覺情懷,也就是把它內化自己的大腦“軟件”、成為自己思想和行為的“操作系統”了。一旦有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情懷,就等於在心中裝上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程序”,黨員干部的思想和行為就會發生巨大變化。

有了這種情懷,奮斗目標就會奔人民而去。民之所望,政之所向。要清楚明白地知道群眾想什麼、盼什麼,人民喜什麼、怨什麼,做到想民之所想,思民之所盼,喜人民所喜,怨人民所痛。群眾盼我們做的,堅決做到,群眾不希望我們做的,決不胡作妄為。人民群眾向往什麼,我們就努力實現什麼。當前,特別是要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下更大功夫,著力解決群眾在這些方面的操心事、煩心事。同時,要堅持人民群眾反對什麼、痛恨什麼,我們就堅決防范什麼、糾正什麼。當前,尤其要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永葆人民情懷,便能堅定不移地把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增進人民福祉作為工作的目的,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努力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邁進。

有了這種情懷,手中權力就會為人民所用。心中裝著人民,黨員干部便能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深知權為民所賦、權為民所用的道理,摒棄私心,自覺抵制任何濫用職權的行為,正確行使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正確處理權與責、權與利的關系,始終保持清正廉潔﹔心中裝著人民,黨員干部就會自然而然地把權力看作為人民服務的工具,自覺地把權力行使的過程作為為人民服務的過程,把人民群眾的事情真正辦好辦實,以造福人民為最大政績,把為群眾排憂解難作為最快慰的事情,就不會有輕視人民評價、忽視民之所需的那些面子工程和政績工程﹔心中裝著人民,黨員干部就會自覺用好權力,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在為民事業上勇往直前、敢闖敢試、敢於擔當。

有了這種情懷,根本利益就會為人民所謀。“群眾利益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頭腦裡安裝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程序”,就會把人民群眾的小事看作是我們自己的大事﹔把人民群眾關心的事情、為人民謀幸福的事情,看作是我們工作的重點﹔就會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而不會與民爭利,隨意侵犯群眾利益,不會想著一己之私,糾結於個人得失。有了這個“程序”,黨員干部就能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積極回應人民多方面、多元化、多層次的期待,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著眼於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更好地滿足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教育、醫療、生態、環境、社會治理等方面的要求,毫不含糊地保護好人民群眾的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真正做到為民實干,讓人民獲得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有了這種情懷,工作好壞就會依人民而定。人民是我們黨的根基所在,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是我們黨執政的最大根據地。人民還是我們黨的工作的最高裁決者和最終評判者﹔工作好壞不是由自己說了算,必須且隻能由人民來評判。心有情懷,黨員干部就會以為人民謀幸福為己任,自覺接受人民的監督,將工作成果交予人民群眾來檢查和評判,看人民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同意不同意、贊成不贊成﹔心有情懷,黨員干部便能真正做到緊緊圍繞人民展開工作,就會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將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最困難最憂慮最急迫的實際問題作為工作的重心。真誠傾聽人民呼聲,深入實際考察民情,真實反映群眾願望,重視群眾意見反饋,而不會隻琢磨上情不研究下情、隻求讓領導滿意而不顧群眾意願。

有了這種情懷,心中位置就會數人民最高。我們隻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能把我們放在心上﹔我們隻有把人民群眾當親人,人民群眾才會把我們當親人。黨員干部不光要把人民放在心上,而且要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堅持人民至上,就會時刻想著人民,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當人民的需要與個人需要發生沖突時,毫不猶豫地把滿足人民的需要擺在第一位。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就會始終相信群眾、依靠人民創造偉業。能夠摒棄任何自詡高明、脫離人民、凌駕人民之上的思想和行為,始終相信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虛心向人民學習,尊重人民首創精神,激發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凝聚群眾的智慧和力量,與人民同舟共濟、同甘共苦、團結奮斗,共同攜手創造更大的成績,共同朝著“中國夢”的奮斗目標努力﹔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就能夠始終做到一切為了人民,自覺地親民為民,最大限度地動員一切資源為群眾誠心誠意辦實事,盡心盡力解難事,堅持不懈做好事,設身處地為人民著想,堅持群眾利益、群眾口碑、群眾向背高於一切。

有了這種情懷,就會把人民和自己的關系看作是主仆關系。自覺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全部工作活動之中,始終堅持人民當家作主,敬畏人民,尊重群眾,老老實實做好人民的勤務員。有了這種情懷,就能端正為民服務的工作態度,做到“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把人民群眾的冷暖安危始終放在心間,以“天下大事,必作於細”的態度緊抓細做民生工作,讓人民安心、放心、舒心、開心。有了這種情懷,黨員干部就能不斷提高身為人民公仆、服務人民的工作水平。瞄准人民群眾的實際需要,切切實實解決好具體問題,“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以更大力度、更實舉措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作做出實績,將一系列便民、利民、惠民舉措落地實施,為群眾辦實事、獻實策、出實力,真正做到察民情、解民憂、化民怨、暖民心,給群眾一個滿意答復。

“我將忠實履行憲法賦予的職責,忠於祖國,忠於人民,恪盡職守,夙夜在公,為民服務,為國盡力,自覺接受人民監督,決不辜負各位代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信任和重托。”幾年前,剛剛當選國家主席的習近平向人民作出的上述庄嚴承諾擲地有聲。“一切為了人民,為了人民的一切”,是習近平總書記的崇高情懷,正是這種情懷,使他能夠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從而使我們黨的宗旨從“為人民服務”升華為“以人民為中心”,成為我們黨的一切工作必須遵循的根本原則,也成為全體黨員干部的應有的情懷。

養成以人民為中心的情懷既要個人修煉又要制度保障

培養與確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情懷,一靠黨員干部的正心修身,二靠黨組織的制度保障。

把外在的原則內化為黨員干部的情懷,首先需要黨員干部自覺的黨性修養。忽視正心修身,極易出現思想滑坡、心理失范和底線喪失,禁不住誘惑和考驗,走向背離人民的危險道路。首先,黨員干部要堅定理想信念,牢記黨的宗旨。把以人民為中心深深植根於思想中、落實到行動上,確立正確的權力觀、政績觀、價值觀,堅守一切奮斗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的信念,時刻不忘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依靠人民,始終保持共產黨員的政治本色。其次,黨員干部要加強道德自律,培養崇高情操。處處自重,培育良好的道德人格,培養高雅的生活情趣,脫離低級趣味。經常自省,敢於解剖自己,查出自身不足,清除心靈污垢,提高改造主觀世界的能力。適度自警,保証自己嚴格按照共產黨員的行為規范和道德要求行事,時刻告誡自己始終站在人民立場上去想問題做事情。不斷自勵,逐步提高為民辦事的標尺,逐步增強為人民服務的本領﹔最后,黨員干部要修煉“為民”的為政之道。“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要敬畏人民,不計得失,無私奉獻,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鄭重承諾,鍛造誠心誠意為民擔當的博大胸懷,達成盡心盡力為民造福的宏大境界。

毫無疑問,培養和確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情懷,還需要的外在的制度約束作為保障。首先,要構建科學合理選人用人制度機制。各級黨的組織在選人用人中要始終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要求,真真切切聽到人民群眾的評價,並切實用好這些評價,使組織對黨員干部的認可與人民群眾的評價高度契合,特別是讓那些在群眾中口碑不好的黨員干部沒有任何提拔任用的可能,讓那些在人民中口碑好、得到人民群眾公認的黨員干部有更廣闊的舞台﹔從制度上保証“為敢於擔當的人擔當,為敢於負責的人負責”。其次,構建合理完善的黨員干部管理制度。具體而言,完善監督制度,充分發揮網絡監督、信函舉報等作用,進一步暢通和完善群眾監督渠道,保障權力運行的規范化、公開化,促使黨員干部始終堅持為民用權。優化評估制度,構建以民意為導向的績效考核新機制,健全群眾工作評價機制,增強考評結果反饋。強化問責制度,嚴格問責與懲處機制,增強公眾參與,實行黨員干部問責過程公開化。構建激勵制度,進一步完善職業規劃管理機制,創優評獎機制,榮譽津貼激勵機制等,增強黨員干部為民的自豪感和積極性。再次,構建切實可行的黨員干部教育培訓機制。完善送學進修培訓機制,突出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鍛造為民服務的高素質干部隊伍。最后,既要發揮已有制度的優越性,也需要改革和創新現有制度,適應新時代新任務新形勢的需要,與時俱進,始終保持制度優勢。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在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前進道路上,廣大黨員干部需養成以人民為中心的情懷,切實用這一情懷,真正做到為民用權、為民擔當、為民服務、為民造福,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與人民一道,開創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篇章,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勇前進。

〔作者分別系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博士研究生〕

(責編:任一林、萬鵬)
相關專題
· 周文彰專欄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