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論黃河流域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

張秀芹

2019年11月14日09:25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結合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具體實際,從不同層面呈現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這一講話不僅豐富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而且有助於人們深化對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從而堅定生態文明建設的意志和決心。

一、在文化層面,具有培根鑄魂的本源意義。

黃河流域生態文明建設在文化層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本源意義,這是由黃河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重要地位所決定的。

“百川之首”“四瀆之宗”的黃河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她既是條波瀾壯闊的自然之河、生命之河,也是條源遠流長的文化之河、心靈之河,千百年來,她滋養著中華民族,孕育了中華文明。

長期以來,黃河流域一直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夏”就在黃河流域建立國都,鄭州、西安、洛陽、開封、安陽歷史文化古都均在黃河流域,三秦文化、中原文化、齊魯文化皆孕育於此。在這裡,勤勞勇敢、堅韌智慧的先人創造了絢麗燦爛的中華文化,《易經》《道德經》《尚書》《論語》等一部部國學經典在此誕生,從《詩經》到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及明清小說等文學藝術經典,如黃河之水源遠流長。

黃河流域也是科學技術文化以及中華民族精神的發源地。從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藥等四大發明到天文歷法、數學、醫學、農學、地理學、水利等,古代的一些重大科學技術成果都誕生在這片流域。同時接納百川、匯聚千流的黃河培植了中華民族兼容並包的氣度,百折不撓的九曲黃河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激發了華夏兒女的偉大創造精神、團結精神、拼搏精神、夢想精神,這些品格和精神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是中華兒女永遠的精神家園。

黃河流域的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有助於黃河文化的保護,使之更好地發揮培根鑄魂作用,還有助於黃河文化的傳承和弘揚,使之生生不息、日益昌盛,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不竭力量源泉。

二、在政治層面,具有使命宗旨的明示意義。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然而也是頻繁帶來水害的“災難河”。受自然環境、生產力發展水平、社會制度、人為破壞等主客觀條件的制約,黃河屢治屢決的局面始終沒有得到根本改觀,黃河治理成為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重大難題。

中國共產黨接過這一千古難題,創造性地完成了黃河治理的歷史性任務。中國共產黨人把黃河治理和人民群眾生存及發展的根本利益、切身利益、長遠利益直接聯系起來。新中國成立后,黨帶領黃河流域軍民和黃河建設者開展了大規模的黃河治理保護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著眼生態文明建設全局,明確“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黃河流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百姓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水沙治理成效顯著,新中國成立以來黃河再也沒決過口,創造了歲歲安瀾新紀錄。生態環境持續明顯向好,上游水源涵養能力穩定提升,中游蓄水保土能力顯著增強,水土流失綜合防治成效顯著,實現“人進沙退”治沙奇跡。發展水平不斷提升,新的經濟點不斷涌現,百姓生活得到明顯改善。

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和有效治理下,黃河由“害河”變成“利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山光水濁的黃土高原邁進了山川秀美的新時代。實踐証明,隻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才能真正實現黃河治理從被動到主動的歷史性轉變,從根本上改變黃河三年兩決口的慘痛狀況。

在這次講話中,黨和國家對黃河流域生態文明建設做了新的重要部署: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著力加強生態保護治理,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改善人民群眾生活等。這些部署無不彰顯執政黨關注民生、順應民意、為百姓著想的關切和情誼,把人民對美好的生態生活、物質生活、社會生活的需要落到實處,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執政為民的使命宗旨和政治本色。

三、在生態層面,具有安全屏障的優先意義。

生態優先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一以貫之的基本遵循。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不同場合談到保護優先、綠水青山優先、生態優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談到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等重大國家戰略時,尤其強調生態優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生態優先是筑牢國家生態屏障的迫切要求。在我國“兩屏三帶”生態安全戰略布局中,青藏高原生態屏障、黃土高原——川滇生態屏障、北方防沙帶等均位於或穿越黃河流域,在我國人居安全、生態安全戰略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此可見,黃河流域生態狀況關系華北、東北、西北乃至全國的生態安全,把黃河流域建成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在祖國北疆筑起萬裡綠色長城,是立足全國發展大局確立的戰略定位。

生態優先是民生優先的重要保障。呼吸新鮮的空氣、喝潔淨的水、吃安全的食物是民生最基本、最強烈、最持久的需求。然而,重污染天氣、黑臭水體、重金屬污染的土壤是無法提供這些生態產品的,隻有徹底打好防污染攻堅戰,保護修復生態環境,切實把生態放在優先地位,才能確保民生。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不應成為民心之痛、民生之患,而要成為民心之快,民生之樂。

四、在社會層面,具有脫貧攻堅的示范意義。

黃河流域流經省份多,居住人口多,少數民族人口多。流經省份含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陝西、河南、山東九個省份。同時,黃河流域也是多民族聚集地區,包括漢、回、藏、蒙古、東鄉、土、撒拉、保安等民族,其中少數民族佔10%左右。

因自然條件、歷史等原因,黃河流域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流經的9個省份,上中游的7個省區是發展不充分的省區。特別值得重視的是,黃河上中游地區和下游灘區,是我國貧困人口相對集中的地區,全國14個集中連片的特困地區有5個涉及黃河流域,有些地方出現了少數民族聚集區和貧困區交織重合現象。

加大黃河流域的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綠色發展和高質量發展,切實解決好流域人民群眾,尤其是少數民族群眾關心的防洪安全、飲水安全、生態安全等問題,具有維護社會穩定、促進民族團結的重要意義,同時也可為全國其他地方類似問題的解決提供可借鑒、可推廣、可復制的治理模式。

五、在經濟層面,具有因地制宜的創新意義。

九曲十八灣的黃河連接了青藏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流經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區、五大沙漠沙地、沿河分布有東平湖、烏梁素海等湖泊、濕地。流經的9個省區自然資源稟賦、經濟發展條件各不相同。黃河流域各地的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不可能是一個模式。

黃河各省區的發展應該因地制宜,就像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明確的提出的那樣,沿黃河各地區要從實際出發,宜水則水、宜山則山,宜糧則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積極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比如,三江源、祁連山地區等生態功能重要的地區,主要任務是保護生態、涵養水源、保護好“中華水塔”,創造更多生態產品。河套灌區、汾渭平原等糧食主產區要發展現代農業,把農產品質量提上去,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貢獻。區域中心城市等經濟發展條件好的地區要集約發展,提高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貧困地區要提高基礎設置和公共服務水平,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

無論是創造更多生態產品、發展現代農業,還是推動集約發展,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各省區要在頂層設計方面創新、在現代產業體系方面創新、在體制機制方面創新,不斷增強經濟發展的動力和韌性,以創新為重要驅動力,不斷推動全流域的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黃河流域的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大國家戰略意義,黃河流域生態文明的建設,必將開啟大江大河的“大治時代”,必將譜寫美麗中國建設的全新篇章。

(作者系北京林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副院長、學科負責人,北京林業大學黃河文化與生態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員、生態文明研究院研究員)

(責編:吳兆飛、李源)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