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突出自身文化特色

學苑論衡:立足本土研究中國法律思想史

侯欣一

2019年10月28日08:1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中國歷史悠久,傳統法律思想也比較豐富。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一些學人開始用新視角研究中國傳統法律思想,出版中國法律思想史專著。新中國成立后,許多學者對中國傳統法律思想進行了研究梳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院校法律院系陸續開設了中國法律思想史課程,此后不斷有新的學人涌現、新的作品推出。中國傳統法律思想史研究發展日益蓬勃,取得顯著成績。

中國法律思想史這門課程體現我國法學教育的傳統文化特色。開設這門課程的主要意義在於,首先,有助於了解中國法治的現實情況。中國傳統法律制度已經解體,但傳統法律思想的影響仍然存在,有必要加以了解。其次,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法律文化。中華法制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對國家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也對人類社會法制文明進步作出了特有貢獻。中華民族對法律現象的思考獨具特色、自成體系,形成特色鮮明的法治文化。再次,可以讓人充分認識到法律思想的多樣性,在古今中外法律思想的對比中形成開闊視野和開放心態,加深對法律現象的理解和法治運行規律的把握。

在實踐中我們也看到,中國法律思想史這門課程所發揮的作用與我們的期待還有一定差距。這部分是由於現代法學理論起初來自西方法學家的構建,是為了解決和闡釋西方社會面臨的問題。這門課程在知識體系上也採用了不少西方法學的概念、視角。當前的中國法律思想史教材,或是按照歷史順序進行編排,或是按照學派進行編寫。這兩類體例都一定程度地聚焦不少西方法學所關心的問題。與之相對應,一些研究者在傳統文獻中尋找與西方法學類似的文字和觀點進行取舍並展開立論。這種做法難免存在對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思維和邏輯考慮不充分的問題,乃至有一些牽強附會的地方。

中國古人對法律現象的認知立足於中國傳統社會的時空特點,是根據自身的發展需要形成的。按照西方法學知識體系取舍傳統文獻,再按照西方法學的問題意識去闡發,並不利於從整體上把握中國傳統法律思想的特征,難以充分認識中國傳統法律思想的獨特性。例如,中國古人對許多法律現象的思考是在“禮”的范疇下進行的,但西方法學知識體系中缺乏與“禮”對應的概念。中國古人對法律現象的思考有其自身規律和哲學、史學方法,表達的方式也具有獨特性,從而使中國法律思想史成為一門涉及法學、哲學、史學等多學科的交叉學科,復合性較強。綜合運用這些學術思想進行闡釋,才能使人真正理解中國傳統法律思想精髓。此外,中國傳統法律思想與西方法律思想存在價值層面上的差異,簡單以西方法學知識體系為研究參照系,也不容易厘清這些法律價值觀念上的差異。

對此,可以考慮適當調整中國傳統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和闡述方法。傳統思想家、政治家對法律問題的關注點有不少相似之處。在中國法律思想史教學和研究中,可以以介紹和闡釋中華民族自有的法律思想為目的,突出中國傳統法律思想的文化特色。具體而言,可以從傳統文獻中精選若干薈萃思想成果的代表性文獻進行研究和教學。這些文獻可以是議論性文章,也可以是詩歌、歷史典故、寓言、法律規范、法律制度乃至具體案例等。文獻種類應盡可能多樣、典型、系統,按照一定規律進行編排,以完整地再現中華民族特有的法律觀,並盡可能凸顯其發展規律。在此基礎上,闡釋這些法律思想產生的歷史原因和文化因素,並對其進行必要的學術評述,如中國傳統法律思想對中華民族的發展起了什麼樣的作用等。這有助於繼承中國傳統法律思想文化精華,更好為我國法治建設和法學學術發展服務。

(作者為天津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國法律史學會執行會長)

《 人民日報 》( 2019年10月28日 09 版)

(責編:任一林、萬鵬)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