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中國共產黨領導新中國70年生態文明建設歷程

黃承梁

2019年09月30日11:29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歷代領導集體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在領導中國人民擺脫貧窮、發展經濟、建設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深刻把握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持續關注人與自然關系,著眼不同歷史時期社會主要矛盾發展變化,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從提出“對自然不能隻講索取不講投入、隻講利用不講建設”到認識到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從“協調發展”到“可持續發展”,從“科學發展觀”到“新發展理念”和堅持“綠色發展”,都表明我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種執政理念和實踐形態,貫穿於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過程中,貫穿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美麗中國夢的歷史願景中。正如習近平同志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走過了光輝的歷程。在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戮力同心、接力奮斗,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艱難險阻,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一、環境保護意識的覺醒和早期探索期、開創期

新中國成立初期,山河破碎、經濟凋敝,百廢待興。積極開展工業化和發展經濟,把國民經濟引入正軌,是首要任務。在全球環境保護運動尚未規模興起的上世紀50年代,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提出“一定要把淮河治理好”,開啟了被譽為新中國初期四大水利工程的治理海河工程、荊江分洪工程、官廳水庫工程和治理黃河工程﹔與此同時,毛澤東同志發出“綠化祖國”、要使祖國“到處都很美麗”的號召,使綠化祖國戰略從新中國成立伊始貫穿至新中國70年整個生態文明建設歷史進程中。1972年,我國政府派出代表團參加聯合國人類環境大會﹔1973年在北京召開了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彼時,中國遠未開啟改革開放之路﹔世界范圍內的環境運動剛剛興起。

水利建設是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的重要工作。新中國成立之初,水利基礎十分薄弱,水旱災害頻繁。治理江河,建設渠道、水庫,“有計劃、有步驟地恢復並發展防洪、灌溉、排水、放淤、水力、疏浚河流、興修運河等水利事業”,成為十分重大而緊迫的任務。我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在治河治海治水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成效十分顯著。(1)一定要把淮河修好。1950年夏天,淮河流域發生特大洪澇災害,導致河南、安徽1300多萬人受災,數千萬畝土地被淹,人民群眾遭受生命財產巨大損失。毛澤東同志即批示:“除目前防救外,須考慮根治辦法,現在開始准備,秋起即組織大規模導淮工程,期以一年完成導淮,免去明年水患。”是年10月14日,政務院發布了《關於治理淮河的決定》,拉開了新中國第一個大型水利工程建設序幕﹔11月15日,《人民日報》發表《為根治淮河而斗爭》社論,指出淮河水災是一個歷史性的災害,要為完成偉大的治淮任務而斗爭。1951年5月,毛澤東同志題詞:“一定要把淮河修好”。(2)慶祝武漢人民戰勝了一九五四年的洪水。在治理淮河的同時,從“須考慮根治辦法”入手,1950年10月,周恩來同志主持召開政務院會議研究荊江防洪工事。此后,在毛澤東同志和周恩來同志的持續推動下,1952年4月,荊江分洪工程全面開工,僅75天就完工了。1954年7月至8月,長江出現了有水文記錄以來歷史上最大的洪水。實踐証明,荊江防洪工事有效抵御住了這場特大洪水。毛澤東同志題詞說:“慶祝武漢人民戰勝了一九五四年的洪水,還要准備戰勝今后可能發生的同樣嚴重的洪水。” (3)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1952年10月、11月間,毛澤東同志考察黃河時發出了廣為流傳、動員和激勵數代人治理黃河的偉大號召:“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 1954年10月,黃河規劃委員會完成《黃河綜合利用規劃技術經濟報告》﹔1955年7月,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正式通過《關於根治黃河水害和開發黃河水利的綜合規劃的報告》。1959年,毛澤東同志充滿深情地這樣評價黃河:“黃河是偉大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起源,人說‘不到黃河心不死’,我是到了黃河也不死心。”(4)“一定要根治海河”。1963 年8月,河北省中南部連降特大暴雨,洪水泛濫,101個縣、市的5300余萬畝土地被淹,形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嚴重的災害。1963年11月,毛澤東同志為抗洪救災展題詞:“一定要根治海河”。在毛澤東同志的號召下,黨中央、國務院經認真研究,中央政府成立了由周恩來同志、李先念同志牽頭的根治海河領導小組,組織了京津冀魯人民開展了群眾性的根治海河運動。從1965年開始至80年代初,經過了16年連續施工,海河流域初步形成了完整的防洪、排澇體系,海河舊貌換新顏。

林業建設始終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非常重視林業建設,對林業有著深刻認識。毛主席在他的林業建設思想中從多方面論述了林業的重要地位。他不僅向全國人民發出了“綠化祖國”的偉大號召,還形成了一系列在至今看來仍然科學自然、行之有效的毛澤東林業思想。《毛澤東論林業》收錄了毛澤東同志從1954年到1967年的40余篇文章、談話、按語和批示等,極其精辟和科學的論述,體現了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黨的開國元勛們的遠見卓識,也在事實上反復佐証著紅色中國共產黨人百年不變的“綠色夢想”。(1)綠化祖國。1956年,國家“一五”計劃伊始第二年。是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的《1956年到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草案)》中指出:“從1956年開始,在12年內,綠化一切可能綠化的荒地荒山,在一切宅旁、村旁、路旁、水旁以及荒地上、荒山上,隻要是可能的,都要求有計劃地種起樹來。”以這次大會為標志,是年3月,毛澤東同志發出了“綠化祖國”的偉大號召,開啟了新中國70年來持續不懈的綠化祖國征程。《中共中央致五省(自治區)青年造林大會的賀電》中強調,“隻要是可能的,都要有計劃地種起樹來。這是一項極其巨大的工程。”實現綠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用二百年綠化了,就是馬克思主義”。(2)美化全中國,要使我們祖國到處都很美麗,使祖國的河山全部綠化起來。1958年8月,毛澤東同志在北戴河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說,“要使我們祖國的河山全部綠化起來,要達到園林化,到處都很美麗,自然面貌要改變過來。”他就,種樹要種好,要有一定的規格﹔要拿全部耕地的三分之一種樹﹔資本主義國家在搞林業建設,我們現在這個國家剛剛開始建設,看要用新的觀點好好經營﹔綠化總要有樹,宅邊稀稀拉拉幾棵要,不算綠化。等等。(3)要發展林業,林業是個很了不起的事業。1958年11月,毛澤東同志針對有關部門在林業作用和地位上存在的認識偏差,指出“要發展林業,林業是個很了不起的事業。同志們,你們不要看不起林業。林業,森林,草,各種化學產品都可以出。”他反復強調,“農、林、牧三者相互依賴,缺一不可,要把三者放在同等地位。”“農林牧,一個動物,一個植物,是人類少不了的”,甚至說,“沒有林,也不成其為世界”。這些認識表明,毛澤東同志已經明確認識到了水土、動物、植物乃至空氣這些自然物象對於人類生存的根本意義。習近平同志強調“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這些理念和思想是相通的。

參加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1972年6月,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召開,通過了《人類環境宣言》。這是人類史上關於環境保護形成全球共識的大會,具有歷史性裡程碑意義。中國政府派出了代表團,多次表明中國政府關於環境問題的原則立場,為《人類環境宣言》發出了中國及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聲音。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代表團充分闡釋了工業文明與環境污染的關系,指出工業發展會引起環境污染,但不能因噎廢食。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基本出發點,工業發展中帶來的環境問題是可以解決的。要反對“人類中心論”,但不等於懷疑和挑戰人的主體地位。人民推動社會進步並可以通過科學技術發展和自己的辛勤勞動不斷地改造環境。在這裡,《人類環境宣言》其中一些語言,直接引用了毛澤東同志語錄,如:“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寶貴的。”“人類總得不斷地總結經驗,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這都充分肯定人民群眾在創造歷史、改善環境方面的決定作用的觀點。這次會議之后,1973年11月發布的《國務院關於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若干規定(試行草案)》,提出了“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綜合利用,化害為利,依靠群眾,大家動手,保護環境,造福人民”的方針。

從環境保護運動的興起和發展歷程來看,環境保護是由於工業發展導致環境污染問題過於嚴重,首先引起工業化國家的重視而產生的。1962年美國生物學家蕾切爾·卡遜出版了一本名為《寂靜的春天》的書,書中闡釋了農藥殺虫劑DDT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作用,由於該書的警示,美國政府開始對劇毒殺虫劑問題進行調查,並於1970年成立了環境保護局,各州也相繼通過禁止生產和使用劇毒殺虫劑的法律。由於此事,該書被認為是20世紀環境保護運動興起的一個肇始。也就是說,世界范圍類人類環境運動的興起,也不過半個多世紀。從我國的情況看,1958年以后大躍進時期長達數年的大煉鋼鐵運動,盲目發展重工業,浪費了大量資源,破壞了生態環境。這裡已有歷史的共識。但是,縱觀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治水治國、綠化祖國的實踐和號召,無不反映出中國共產黨人與生俱來的綠色情懷﹔許多戰略和構想,仍是今天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努力目標。

二、生態環境保護進入立法期和環境法律體系架構與完善期

改革開放之初,國家戰略重心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為轉移,穩定的法制環境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制度保障。在國民經濟的調整期、轉型期,國家提出既要抓經濟建設,也要抓環境保護﹔強調既要注意經濟規律,也是注意自然規律。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更加注重林業建設,更加注重法制化建設,將環境保護上升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更加注重組織機構建設,奠定了我國環境保護法制化、制度化和體系化的基礎。鄧小平同志把毛澤東同志“綠化祖國”的號召豐富和拓展為“植樹造林,綠化祖國,造福后代”的新舉措、新目標和新使命,首次就一項事業,提出了“堅持一百年,堅持一千年,要一代一代永遠干下去”的新要求。這與毛澤東同志“用二百年綠化了,就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是內在一致的。習近平同志指出:“造林綠化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要一年接著一年干,一代接著一代干,擼起袖子加油干”。這些都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久久為功干好林業、造福子孫后代的一脈相承的品格和精神特質。

植樹造林,綠化祖國,造福后代。森林是陸地重要的生態系統。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注重林業建設和法制建設相結合,持續推動林業建設進入法制化軌道。(1)確定國家植樹節。1979年2月,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六次會議原則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試行)》,並將每年的3月12日確定為國家的植樹節。(2)推動植樹造林成為公民法定義務。1981年夏天發生的長江、黃河發生特大洪災,造成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重大損失。鄧小平同志意識到洪災與木材的過量採伐有關,必須採取一些有力措施。是年12月,《關於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決議》在全國人大五屆四次會議審議通過,在法律上規定植樹造林是我國公民應盡的義務。1982年11月,鄧小平同志在全軍植樹造林表彰大會上又題詞:植樹造林、綠化祖國、造福后代。是月,他在會見外國友人時說:“我們准備堅持植樹造林,堅持二十年五十年。今后才算是認真開始,以前這個事情耽誤了。”(3)高度重視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開創我國生態工程建設的先河。改革開放初期,風沙危害大、水土流失嚴重,“沙進人退”,從根本上影響到國家生態環境戰略安全和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在鄧小平同志的推動下,國家於1978年恢復了林業部,並決定實施“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該工程以“防風固沙,蓄水保土”、構筑我國北方綠色屏障為宗旨,規劃用 70年時間造林 5億余畝。鄧小平同志始終關心工程進展,於1988年題詞“綠色長城”,以對工程建設10年持續推進和取得成就高度評價。

重視制度建設,強調制度問題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主張一手抓建設,一手抓法制,兩手都要硬,在生態環境領域也不例外。他推動成立新的林業部,組建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將法制化、制度化作為綠化事業的重要制度保障。(1)集中力量制定重要法律,著重推動林業建設機制化、制度化。1978年12月,鄧小平同志在中央工作會議中強調,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治的問題。他明確要求集中力量制定一批重要法律,這其中包括森林法、草原法和環境保護法等林業、綠化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此后,《森林法(試行)》《國務院關於堅決制止亂砍濫伐森林的通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保護森林和發展林業的決定》《草原法》《自然保護區條例》等法律法規相繼頒布。1979年,國家成立了新的林業部,以加快林業發展和加強林業資源保護﹔1982年2月,中央綠化委員會成立,統一組織領導全民義務植樹和國土綠化工作。(2)組建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推動環境保護立法體系化。1982年5月,我國組建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內設環境保護局﹔1984年,成立國務院環境保護委員會,原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下屬的環境保護局改為國家環境保護局﹔1988年,國務院決定獨立設置國家環境保護局,作為國務院的直屬機構。這一歷史的進程,也是生態環境保護法制立法加速形成期。1979年9月,《環境保護法(試行)》頒布,首次規定國家在制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時把環境保護納入統籌考慮范疇,要求一切企業事業單位從設計到生產經營必須防止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1984年5月,《水污染防治法》頒布,要求國家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將水環境保護納入工作計劃,制定水環境質量標准和污染物排放標准,對水污染防治實施統一監督管理,特別提出“維護水體的自然淨化能力”。此后,1987年9月、1988年1月,《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法》等環保單項法律法規相繼制定頒布。1989年12月正式實施的《環境保護法》,成為我國環境保護的基本法律。

鄧小平同志十分注重總結歷史經驗教訓,要求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確立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方針。可以說,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重大的歷史貢獻在於不斷探索和加強了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逐步提出並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由生態環境保護基本法律、環境保護單項法律法規、行政規章等構成的生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也成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方略。

三、可持續發展理念與國際接軌期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世界經濟在充滿活力、全球競爭和科技創新推動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各國之間聯系也前所未有。人類從來沒有像以前那樣實實在在的生活在了“地球村”。與此同時,世界也越來越帶來一些前所未有的挑戰。工業文明、資本主義依靠數百年積累起來的強大的自然挖掘力和資本對資源的掠奪力、資本對環境污染的轉嫁力、轉移力,使全球的資源、生態和環境問題也前所未有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向著區域性和全球性問題凸顯。世界各國普遍認識到,發展不只是經濟數量指標的增長,也不是單一速度的追求,必須實施可持續發展,不能“吃盡祖宗飯,斷絕子孫路”。1992年6月,聯合國在裡約熱內盧召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裡約環境與發展宣言》和《21世紀議程》等文件﹔也正是在這次大會上,我國向世界承諾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順應歷史潮流和人類社會發展趨勢,明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明確要求加強環境生態和資源保護,要求必須把貫徹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始終作為一件大事來抓,堅定不移地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和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與此同時,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為戰略期,努力推進退耕還林工程,再造秀美山川。

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把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重大戰略。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推動可持續發展戰略成為指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江澤民同志指出:“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現在已經成為世界許多國家關注的一個重大問題。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這個問題更具有緊迫性。”他說,“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把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重大戰略。要把控制人口、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使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良性循環。”(1)《中國21世紀議程》首次把可持續發展戰略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長遠規劃。1994年3月,我國向全世界率先發布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系統地論述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生態環境間的關系,明確中國“轉變發展戰略,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加速我國經濟發展,解決環境問題的正確選擇”,按系統工程思想提出了中國實施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綜合性、長期性和漸進性方案。中國也由此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編制國家21世紀議程的國家。(2)“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正式寫入黨的重大戰略文件。1995年9月,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將“可持續發展戰略”寫入其中,提出“必須把社會全面發展放在重要戰略地位,實現經濟與社會相互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江澤民同志在《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若干重大關系》講話中強調“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把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重大戰略”,從而為經濟、社會、自然可持續發展提出了新的戰略遵循。(3)黨的十五大確認“可持續發展戰略”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必須實施的重大戰略。1997年召開的黨的十五大,可持續發展作為戰略思想首次寫入黨代會報告。要求堅持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和環境的關系。(4)“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確立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正式將“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並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

退耕還林,再造秀美山川,綠化美化祖國。上世紀末,由於長期毀林開墾,長江、黃河上中游地區水土流失加劇,1998年發生了繼1931年和1954年之后,20世紀又一次全流域特大洪水。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加強生態建設,維護生態安全,提出“退耕還林、封山綠化”戰略,向全黨全國發出了“再造秀美山川”的號召。綠化祖國,再造秀美山川,既成為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的標准范式,又成為現代化建設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江澤民同志指出:“我們要大力開展植樹造林,通過植樹造林解決兩大心腹之患。一是解決長江、黃河上游植被稀少,泥沙俱下,給我們國家帶來的巨大水患。二是加大沙漠化的治理力度,實現人進沙退而不是沙進人退。”再造秀美山川,在原“三北防護林工程”的基礎上,又拓展至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長江中下游地區等重點防護林建設工程六大工程,范圍覆蓋了全國97%以上的縣。其工程范圍之廣、規模之大,為世界生態工程之最。

必須將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切實納入依法治理的軌道。依法治國是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黨的十五大確立的基本治國方略,對於人口資源和環境工作,江澤民強調也要堅持法治原則。他說,“人口、資源、環境工作要切實納入依法治理的軌道。這是依法治國的重要方面。”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資源和環境立法工作繼續推進,一個重大的突破就是在修改后《刑法》中將“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列為犯罪,明確了“環境保護監管失職罪”的規定﹔但相較於立法工作的完善,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更加突出。對此,江澤民同志強調,要更加重視普法工作,加強法制宣傳教育,使企事業單位和人民群眾都要接受環境法制教育﹔要嚴格執法,加大對資源保護的環境執法監察力度。要依法查處違法審批、處置和佔用資源的行為。各級政府和部門在確定重大建設項目時,一定要制定保護環境的對策措施。特別是引入環境影響評估制度,使區域流域的改造、建設和開發,建立的科學有效的環境評估制度基礎之上﹔環境保護部門要加強統一監管,不斷建立和完善環境保護投入制度,鼓勵群眾參與,加強社會監督。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確立期

新世紀新階段,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更加注重可持續發展,形成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從自然孕育到寫入黨代會報告的過程。從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科學發展觀強調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到四中全會提出和諧社會建設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再到五中全會提出兩型社會戰略目標強調建立資源友好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社會主義人與自然和諧觀逐步孕育,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最為堅實的組織保障、思想基石和理論基礎﹔至黨的十七大首次將“生態文明”寫入黨代會報告,標志著作為世界第一大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觀、社會主義人與自然觀的原創表達、中國話語和東方智慧,形成了當代中國用什麼來有機統一、科學統籌人與自然關系這一歷史和時代命題的理論回答。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生態文明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形成了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科學完整的理論體系。回望歷史,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首次用“生態文明”統籌了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觀,是人類人與自然關系史上具有分水嶺性質的裡程碑。

生態文明是科學發展觀的題中之義。2003年10月舉行的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明確提出“科學發展觀”。這是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關於發展模式的全新執政理念,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發展問題的新認識。胡錦濤同志指出,樹立和落實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必須堅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堅持在開發利用自然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必須正確處理增長數量和質量、速度和效益的關系。2004年3月,胡錦濤同志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講話指出,要“深刻認識科學發展觀對做好人口資源環境工作的重要指導意義”。“經濟發展需要數量的增長,但不能把經濟發展簡單地等同於數量的增長”,“發展又必須是可持續的”,在“推進發展中充分考慮資源和環境的承受力,統籌考慮當前發展和未來發展的需要”,“實現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的良性循環”,“要徹底改變以犧牲環境、破壞資源為代價的粗放型增長方式,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不能以眼前發展損害長遠利益,不能用局部發展損害全局利益”。等等。2007年10月舉行的黨的十七大,胡錦濤同志強調,“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在這裡,(1)全面發展是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這與黨的十八大以來強調全面發展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社會建設,堅持五位一體總布局,同樣是內在一致的。(2)協調發展就是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3)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証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新時代,我們講可持續發展,即是說,衡量經濟社會發展應以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和長遠利益為根本尺度,任何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任何僅為今天而不惜犧牲明天,“吃祖宗飯、斷子孫路”的行為,都是極不道德的行為。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是科學發展觀“五個統籌”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要求我們樹立科學的人與自然觀,視人類與自然為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的整體,從整體上把握人與自然的關系,並以此作為認識和改造自然的基礎。

和諧社會亟待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是實現人與自然全面和諧。2004年9月舉行的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首次完整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概念。2005年以來,中國共產黨提出將“和諧社會”作為執政的戰略任務,“和諧”的理念要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過程中的價值取向。“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和諧社會的主要內容。胡錦濤同志在是年舉行的中共中央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指出,“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個社會理想,也是包括中國共產黨在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懈追求的一個社會理想。”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作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之一,既是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正確定位,也是對社會主義社會特征的一種新認識。我們所要構建的和諧社會,要著眼於“自然-人-社會”這個巨系統的協調。離開了人與自然及其關系的實在內容和脫離了人與自然關系的大系統來孤立的研究社會顯然是不可能的﹔從實踐層面上講,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和諧社會必須有一個穩定和平衡的生態環境,沒有平衡的生態環境,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就不能生存和發展,和諧的人際關系的也會成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兩型社會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途徑,生態文明是兩型社會的建設目標。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首次把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確定為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的一項戰略任務。建議提出: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切實保護好自然生態﹔認真解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在全社會形成資源節約的增長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費模式。《建議》明確提出“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之一是: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基本遏制,耕地減少過多狀況得到有效控制。2007年,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再次強調指出:“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將兩型社會建設提升到現代化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

“生態文明”寫入十七大報告。2007年召開的黨的十七大,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第四部分,即“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中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在這裡,我們黨首次把“生態文明”這一理念寫進黨的黨代會報告。這既是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國共產黨人對日益嚴峻、全球關注的資源與生態環境問題作出的庄嚴承諾﹔也首次使生態文明與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道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文明形態的基本特征和重要組成。與此同時,十七大報告關於生態文明建設若干若干路徑、發展目標、表現方式等的表述,標志著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念的正式確立,表明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十分豐富、系統和深刻的內涵,不僅僅局限於控制污染和恢復生態,還涉及觀念轉變、文化轉型、產業轉換、體制轉軌等,它是人類文明發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進步,是人類社會嶄新的文明形態。

五、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譜就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嶄新的時代篇章,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迄今為止中國共產黨人關於人與自然關系最為系統、最為全面、最為深邃、最為開放的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關系思想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最大成就,為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學說的創立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為時代總依據,緊扣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根本大計的歷史地位﹔以創新協調開放綠色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將綠色發展、綠色化、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內化為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的全過程,全方位全過程立體化建設生態文明﹔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核心理念,不僅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理念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在《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總綱中又明確寫入“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以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建設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目標,堅持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的實踐論,旨在實現黨的十九大確立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生態產業基礎﹔以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制度建設和法治建設為生態文明提供根本保障,堅持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利劍高懸,全面啟動和完成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堅決打贏環境污染防治攻堅戰,使我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事業發展歷史性、根本性和長遠性轉變﹔以強烈的問題意識、改革意識、人民意識和辯証意識,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觀新境界,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世界觀、價值觀、方法論、認識論和實踐論。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人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論”從根本上提供了新的綠色發展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內涵豐富,立意高遠,對於我們深刻認識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堅持和貫徹新發展理念,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環境保護的關系,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態良好、生活幸福的文明發展之路,堅持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設美麗中國,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時代意義和歷史意義。新時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更加鮮明,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廣泛傳播、持續繁榮和蓬勃興起。與此同時,作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核心理念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論”,實質是綠色發展理論的創新,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新高度,極大地豐富和拓展了馬克思主義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價值觀的重大創新。要樹立自然價值和自然資本的理念,自然生態是有價值的,保護自然就是增值自然價值和自然資本的過程。這充分體現了尊重自然、重視資源全價值、謀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價值理念,是對馬克思主義核心價值理論的傳承和發展,是當代中國建設生態文明的東方智慧。綠水青山可以帶來金山銀山,但金山銀山買不到綠水青山。這一重大理念,越來越得到全民高度認同,內化為當代中國實現綠色發展的民族智慧,激發了全體中華兒女建設美麗中國的內在動力。

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法律制度體系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基石。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法治保障,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頂層設計和制度體系建設加快形成。蹄疾步穩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著力增強,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由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空間規劃體系、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環境治理體系、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體系、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等八項制度構成的主體框架基本確立,生態文明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贏環境污染防治攻堅戰。我國環境污染問題經歷了歷史的形成過程,具有集中發展工業帶來的鮮明的時代性。一方面,經過40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經濟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同時也積累了大量生態環境問題,成為明顯的短板。各類環境污染呈高發態勢,成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另一方面,由於我國仍然處於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歷史進程中,污染物新增量依然處於高位,控增量、去存量任務仍然十分艱巨。發達國家一兩百年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集中顯現,呈現明顯的結構型、壓縮型、復合型特點。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同志親自推動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國全面提速、加大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著力打好碧水保衛戰,扎實推進淨土保衛戰,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在這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濟學思維極大推動了我國環境污染歷史問題的解決。習近平同志指出:“要結合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生產生活方式。”2016年以來,中央以“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為抓手,在去產能、做減法方面,對傳統粗放型產業,如鋼鐵、煤炭等重化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嚴格執行環保、能耗和質量等相關法律法規和標准,生態文明建設難點突破取得質的成效。

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高質量發展,就要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這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與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相輔相成的。一方面,推動高質量發展,使得與老百姓切身利益最為相關的呼氣、喝水、吃飯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在天藍地綠水清的良好生態環境中,人們身心更健康,社會更加和諧穩定,最終實現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共贏。另一方面,正如習近平同志所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全面構筑現代綠色產業發展新體系,是黨中央提出加快“生態經濟體系”建設的內在要求。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從根本上揭示出夯實生態文明及其社會建設物質基礎、經濟基礎的總路徑。從實踐看,目前,我國海南、貴州、雲南、浙江、福建等自然生態稟賦比較好的地區,按照習近平同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大發展理念,已經先行先試,探索出了有別於西方一般發達國家通過工業文明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傳統道路,示范和樣本意義正在顯現。

以生態文明建設積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改革開放40周年后新的歷史元年。新時代,中國人民到了有實力、有條件、有信心、有坦誠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生態文明國際合作的窗口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也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走向國際舞台提供了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支撐。舉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亞信峰會、世界園藝會,都沒有脫離生態文明、美麗中國和美麗世界、人類命運共同體話語語境。也同時顯示出作為發展中大國國家全球責任意識的覺醒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全球治理的責任擔當,表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世界大勢,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在時代前進潮流中發出中國聲音、提出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積極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球視野和國際胸懷。

回顧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發展進程,中國共產黨始終是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事業的領導力量。一系列事關生態文明建設重大發展戰略的出台,無不體現中國共產黨的核心領導力量,凸顯了中國共產黨是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生態文明,其領導核心在於中國共產黨。黨的主張反映時代的呼喚,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黨的建設生態文明的主張經人民的同意上升為國家意志,取得了對全社會的普遍約束力,不斷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的歷史台階。這裡需要指出,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新中國成立初期,為盡快改變舊中國貧窮落后的面貌,在趕超型的經濟發展戰略指引下,提出過一些征服自然、向自然宣戰的口號。在社會生產實踐中,為增加糧食產量,毀林開荒、圍湖造田﹔為發展重工業,開展大煉鋼運動,砍掉了大量樹木,毀掉了寶貴的森林資源,確實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壞﹔改革開放以來,盡管歷代中央領導集體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我國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破壞的嚴峻形勢尚沒有發生根本性轉變,仍然處在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但正如鄧小平同志所指出,“過去我們講先發展起來。現在看,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一定要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也正如習近平同志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所指出和所啟示,“中國這樣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沒有先例,猶如攀登一座人跡未至的高山,一切攀登者都要披荊斬棘、開通道路”,“不能離開對歷史條件、歷史過程的全面認識和對歷史規律的科學把握,不能忽略歷史必然性和歷史偶然性的關系”,“不論發生過什麼波折和曲折,不論出現過什麼苦難和困難,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國人民近代以來170多年的斗爭史,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奮斗史,中華人民共和國60多年的發展史,都是人民書寫的歷史。歷史總是向前發展的,我們總結和吸取歷史教訓,目的是以史為鑒、更好前進。”“我們黨領導的革命、建設、改革偉大實踐,是一個接續奮斗的歷史過程,是一項救國、興國、強國,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完整事業。”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智庫理論部主任。原文發表於《黨的文獻》,2019年第5期,有增改。)  

(責編:任一林、呂騰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