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英烈初心》圖書連載

紀念大釗烈士文二則 之一:信仰的肇始

2019年08月21日08:08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編者按】

近日,《英烈初心》一書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革命戰爭年代,無數仁人志士、英雄兒女為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獻出寶貴的生命。他們用行動和鮮血踐行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譜寫了一曲曲動人的生命之歌。

本書通過尋訪李大釗之孫李建生、何叔衡之孫何霞飛、陳望道之子陳振新、周恩來侄女周秉德、羅炳輝之子羅新安、楊得志之子楊建華、韓偉之子韓京京、徐海東之女徐文慧、焦裕祿之女焦守雲等,還原老一輩革命家、革命烈士的初心和使命。正如本書的序中所說,“這本書是在為初心畫像”。

【初心小記】

“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在共產黨創始人之一李大釗的筆下是“偉大的力量”,他短暫的一生一直與青年打交道,是青年的導師,為創辦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黨而獻出了生命。2016年7月1日,在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95周年之際,筆者在北京重新瞻仰了李大釗故居,並約訪了李大釗的孫子李建生,聽他講述爺爺李大釗創辦中國共產黨、加入中國共產黨的使命和初心。

紀念大釗烈士文二則 之一:信仰的肇始

北大圖書館裡珍藏著一份“北大日刊”,這份九十多年前的日刊上刊登了“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成立啟事。該研究會由時任北大圖書館主任的李大釗組織發起,成員有鄧中夏、高君宇、劉仁靜、何孟雄、朱務善、羅章龍等19人,其中14人成為建黨初期的共產黨員。

1920年3月31日,李大釗在北大成立了中國第一個馬克思主義研究會——“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時任北大校長的蔡元培專門撥了房間作為研究會的活動室,成員們親切地稱之為“亢慕義齋”,“亢慕義”取義於“共產主義”一詞的德文音譯。要做一個馬克思主義者,首先必須做一個馬克思的讀者,在“亢慕義齋”裡,李大釗組織有志青年搜集整理和翻譯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人的著作,他們時而伏案研讀,時而走進群眾中進行宣講。

青年毛澤東對於馬克思學說的接觸,就與這一研究會有極大關系。他曾回憶道:“我在北大圖書館當助理員的時候,在李大釗手下,很快地發展,走到馬克思主義的路上。看了大量馬克思主義的書籍,其中最重要的一本就是《共產黨宣言》。”

如今,在北大圖書館依然能看到蓋著“亢慕義齋”印章的共產主義文獻。“亢慕義齋”的名字把博大精深的馬克思主義學說與中國文明典雅、簡潔地結合在一起。2016年7月,筆者曾慕名專程尋訪“亢慕義齋”舊址。根據羅章龍等人的回憶,“亢慕義齋”位於北京景山東街2號,齋室內牆壁正中挂有馬克思像,像兩側貼有一副對聯“出研究室入監獄,南方兼有北方強”。筆者按圖索驥,前去尋訪舊址。

但如今的景山東街,兩側是成蔭的綠樹和整齊的民居,並不見“亢慕義齋”任何痕跡,彼時進步青年的身影,早已消逝在老百姓鍋碗瓢盆的日常生活中。沒找到“亢慕義齋”,筆者索性走進石駙馬后宅胡同的李大釗故居。大釗烈士居住在這裡的那段崢嶸歲月,見証了“亢慕義齋”的成立和北京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

李大釗故居的陳設極為朴素,僅有幾件簡單的家具。遙想過去,1916年,留學歸國的李大釗投身到如火如荼的新文化運動中,成為這場運動的一名主將。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極大地鼓舞和啟發了李大釗,幫助他確立了共產主義信念,認為隻有這一真理才能救中國,由此開始發表大量宣傳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文章。

1919年,李大釗公開闡明“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次年初,李大釗和陳獨秀在北京和上海分別著手籌建中國共產黨,史稱“南陳北李,相約建黨”。陳獨秀寫信詢問黨的名稱是否用“社會黨”,李大釗回信一錘定音,就叫“共產黨”。

當時,李大釗在北大任圖書館主任並兼任經濟系和歷史系教授,每月有200—240銀圓的收入。按當時物價,2銀圓即可買25公斤面粉,他本來完全可以過上富裕的生活。但據李大釗的學生張爾岩回憶:“他每天上下班不坐車,中午不回家吃飯時,自帶干糧,有時是一張大餅,有時是兩個饅頭或窩頭就點小菜和白開水下肚。他不吸煙,很少喝酒。”李大釗的夫人趙紉蘭居然難以應付買米買菜度日的最低開支,直到校長蔡元培知道此事,親自叮囑學校會計,每月都要直接給李夫人送去一部分李大釗的月薪,以安排全家度日之用。

原來,據考証,李大釗把一多半薪金交了黨費,用於維持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日常活動,以及購買共產主義文獻。截至1922年4月,該研究會已有英文圖書數百冊,報刊上百種,設有英、德、法三個翻譯組,出版了中文版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共產黨宣言》等。李大釗的一部分收入還用來資助學生,並經常到工人中宣講共產主義,給工人買糖果茶葉。這樣一來,留下的薪水確實微乎其微。

在白色恐怖下,中共中央為保護李大釗曾通知李大釗等人去武漢成立中央分局,李大釗卻回答道:“假如我走了,北京的工作留給誰做?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1927年4月6日,奉系軍閥張作霖進入北京后,對共產黨員進行抓捕,李大釗也被捕了,隨后社會各界人士曾設法予以營救。

李大釗寫就《獄中自述》:“釗自束發受書,即矢志努力於民族解放之事業,實踐其所信,勵行其所知,為功為罪,所不暇計。”在獄中,敵人對他施以各種酷刑,企圖獲取更多黨組織的信息,但李大釗忍痛作答:“大丈夫生於世間,寧可粗布以御寒,安步以當車,就是斷頭流血也要保持民族的氣節。”

就義前的李大釗

最后,李大釗從容就義,他在絞刑架前挺直身軀發表了最后一次演說:“你們不能因為今天絞死了我,就絞死了偉大的共產主義,我們已經培養了很多同志,如同紅花的種子,撒遍各地,我們深信,共產主義在世界,在中國,必然要得到光榮的勝利。”

1927年4月28日,李大釗犧牲時不滿38周歲。在隨后的日子,我們的黨正如大釗同志所展望的那樣,從建黨初期的50多名黨員發展到今天8900多萬黨員規模的世界第一大政黨,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時期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了讓世人矚目的成就。

縱觀李大釗一生,他生活清貧,幾乎沒有任何物質享受,甚至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受盡折磨,但我們能說他的一生是不幸的嗎?!

幸福產生於人們對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而信仰表征著對美好事物和崇高價值的追求。馬克思曾說過,“那些為大多數人帶來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而他也將畢生精力都獻給了最壯麗的事業——為了人類解放而斗爭!當我們覺得信仰可有可無,甚至為了物質而丟棄信仰時,這也正是我們背離幸福的時候。因此,做一個幸福的人,就要從做一個有信仰的人開始。

【作者簡介】

呂其慶,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文化安全與意識形態建設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曾任職中宣部中國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所採寫編輯的稿件獲北京市好新聞獎一等獎等多項獎勵。著有《英烈門風》(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等書。

(責編:任一林、萬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