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觀察者說:網絡誠信建設刻不容緩

孫偉平

2019年07月12日07:5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不強。誠信是公眾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也是文明社會不可或缺的基石。進入信息時代,快速發展的信息技術讓人們生產生活更便捷、通信交流更暢通、信息獲取更方便,但也帶來了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誠信缺失問題。信息時代呼喚誠信,迫切需要讓誠實守信成為全社會的高度共識和行為自覺。

進入信息時代,智能手機、移動互聯網、在線社交軟件等日益普及,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興科技快速發展。截至2018年底,我國網民規模達到8.29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9.6%。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1萬億元,約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3。《數字中國建設發展報告(2018年)》顯示,2018年31個省市區信息化發展指數平均達到67.15%,比上年提升4.88%。借助信息技術,人們在家中指尖輕點就可遠程購物、遠程學習、遠程就醫,“互聯網+政務服務”讓社會治理更加智能化、精准化、科學化。從迭出爆款的新媒體到熱點不斷的網絡綜藝,從如火如荼的電子商務到改變生活的共享經濟,信息技術正在為社會生活帶來越來越多的精彩和便利。

但也要看到,同其他新技術一樣,信息技術具有明顯的雙刃劍效應,正當使用帶來的是便利,不正當使用則會造成嚴重的倫理風險,這其中就包括誠信缺失問題。例如,利用信息技術,一些不法分子盜用他人社交賬號詐騙錢財﹔極少數商家通過瘋狂刷單來偽造好評﹔少數新媒體一味求快,未經調查核實就發布信息,導致新聞時有“反轉”﹔等等。出現這些問題,一方面表明在信息時代少數人誠實守信的“螺絲帽”擰得還不夠緊,另一方面反映出社會誠信建設仍存在一些亟須補齊的短板。

信息時代之所以出現誠信缺失問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從技術層面看,信息技術具有數字化、虛擬化、開放性等特點,借助信息技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更多呈現符號化、超地域性、隱匿性等特征。這讓人際交往似乎進入一個互不熟識、缺少監督的“陌生人社會”,從而使一些人放鬆或忽視了誠信自律,做出失信行為。從利益驅動層面看,少數門戶網站、自媒體重經濟效益輕社會效益,為最大程度攫取經濟利益不惜當“標題黨”,甚至傳遞虛假信息,惡意透支社會信用。從體制機制層面看,相較於快速更新迭代的信息技術,誠信監督體系建設比較滯后,對失信者的威懾和懲戒還不夠及時、有力,甚至在個別領域存在“牛欄關貓”的現象,從而讓失信者有機可乘,造成誠信缺失問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來具有講誠信、重承諾的優良傳統。我們黨一貫高度重視誠信建設,將誠信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之一,把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作為立身做人、干事創業的基本准則。“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如果聽任誠信缺失現象蔓延,不僅會帶來社會信息交流不暢,而且會導致人與人之間缺乏必要的信任感,甚至會出現信任危機。

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當下,有效提升公眾誠信意識和社會信用水平,關鍵是加強網絡誠信建設,堅持法治與德治並舉、線上與線下聯動,推動網絡誠信建設法規越來越嚴密、覆蓋越來越廣泛、要求越來越嚴格。要在不斷完善頂層設計、解決突出問題、形成長效機制上下功夫,打好網絡誠信建設“組合拳”,綜合運用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手段,廣泛發動公眾監督舉報網上失信行為,開展誠信等級評價,動態發布誠實守信“光榮榜”和失信者“黑名單”,讓誠實守信者受到尊重,令失信違約者處處受限,在人人參與、多元共治中大力營造誠實守信的健康網絡生態。

(作者為上海大學社會科學學部主任、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

《 人民日報 》( 2019年07月12日 09 版)

(責編:吳兆飛、萬鵬)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