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習近平主席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主旨演講系列解讀(三)

文明多樣性彰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明自信

張耀軍

2019年05月17日08:28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每個國家的文化特征和民族氣質各不相同,世界文明呈現豐富多彩的多元圖景。當前,維護文明多樣性仍然是人類文明發展面臨的重大課題,而促進文明多樣性則有助於樹立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彰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明自信。

文明多樣性是各國文化的多態表達。多樣性是社會發展的源泉之一,也是人類文明的本質屬性。如同生物多樣性構成大自然的多彩多姿一樣,文明多樣性始終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是不同人群對世界認知和自我文化認同的多樣表達。1998年11月第53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宣布2001年為“聯合國不同文明之間對話年”。200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3屆大會通過了《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把“文化多樣性”定義為各群體和社會借以表現其文化的多種不同形式。文化多樣性不僅體現在人類文化遺產通過豐富多彩的文化表現形式來表達、弘揚和傳承的多種方式,也體現在借助各種方式和技術進行的藝術創造、生產、傳播、銷售和消費的多種方式。馬克思主義認為,文化是上層建筑,其發展規律受制於所依存的生產方式,生產方式的不同導致文化的差異,進而形成全球文明的多樣性。每一種文明都扎根於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都是人類的精神瑰寶,都蘊含著人類發展進步所依賴的精神理念和價值追求。

文明多樣性是人類文明演進的常態標識。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6000多種語言交織而成當今世界人類文明畫卷。文明多樣性是世界文明生態系統的基本特征,促進文明多樣性是保障基本的人文價值觀的前提和基礎。多元文化之間的接觸、碰撞、相互學習和相互吸收形成文明進步的巨大動力,不斷地為各地的文明增添活力。縱觀世界歷史,以文明多樣性為基礎的文明交流互鑒始終是人類文明演進的主流。以絲綢之路為例,作為一種歷史文化現象,古絲路穿越不同地域、多種民族、多個宗教、多維文化,正是文明多樣性促進了古絲綢之路多元文化交融的形成與發展,為世界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文明選擇,注入強勁的生長動力。時至今日,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跨越文化差異,倡行文明交流互鑒,正在形成一條多元文明深入對接的人文大通道。“一帶一路”文明之路以維護文明多樣性為核心,以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為抓手,符合世界文明發展走向,孕育著人類文明未來的前進方向。

文明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強大動力。不同文化並不是孤立地、互不聯系地各自發展,而是在相互交流、相互對話、相互學習、相互碰撞中攜手前行。從這樣的人文視角出發,可以看到人類發展史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並進的歷史,不同文明之間相互學習借鑒、互通有無、和諧相處、共同發展,始終是促進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正確道路。因為隻有存在多樣性,社會才會生發活力和競爭,多元主體之間才會有相互交流與學習的契機,才能互為取長補短。人類社會始終是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遇相知而迸發的動力中探尋前路。特別是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文明多樣性才是人類進步的不竭動力,“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才是解決人類面臨的種種難題的文明途徑。

文明多樣性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支撐力量。習近平主席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的主旨演講中指出:“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我們要加強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夯實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人類命運共同體涉及人類生活方方面面,從全球文化格局視角看,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多元文化凝聚而成的最大公約數。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在尊重和維護文明多樣性的基礎上,推動多元文明交流互鑒、交融共存,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而倡導和展現人類文明多樣性,則是現代文明發展到今天的必然結果,也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應有的邏輯理路和歷史擔當。文明多樣性要發揮支撐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作用,需要各方加深對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異性的認知,推動不同文明交流對話,讓各種文明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交流互鑒中共同發展,從而夯實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

文明多樣性是衡量國際文化秩序重塑的重要標尺。文明多樣性本是世界文明的“原生態”,保持和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豐富性,日益為國際社會所廣泛關注,成為當代世界文化發展的新趨勢。文化的多樣化發展,文明的多樣化追求,需要在一定的秩序和規則下進行,而這種秩序和規則需要通過國際社會廣泛協商而來。習近平主席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上指出,文明交流互鑒應該是對等的、平等的,應該是多元的、多向的,而不應該是強制的、強迫的,不應該是單一的、單向的。歷史事實也一再表明,強加於人的文化難以持久,違背民意的文明移植注定失敗。正如德國哲學家伽達默爾所說,“人類團結不是全球均一,而是多樣聯合,我們必須學會欣賞和容忍多樣性、復和性和文化差異”。尊重世界文明異質性,守護人類文化多樣化,在維護文明多樣性的基礎上推動交流互鑒,既是發展一國文化的內生要求,也是重塑國際文化秩序、實現世界文化共同繁榮的必由之路。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是促進文明多樣性的嶄新平台。習近平主席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的主旨演講中提出了文明交流互鑒的四點主張,即堅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堅持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堅持開放包容、互學互鑒﹔堅持與時俱進、創新發展。在不同文明之間“是沖突還是對話、是對抗還是合作”已成人類文明發展重大關切的當下,習近平主席的講話為解答這一時代之問指明了方向,體現了中國促進世界文明發展的責任擔當。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也成為匯聚亞洲文明、凝聚亞洲共識的盛會,為促進亞洲及世界各國文明開展平等對話、交流互鑒、相互啟迪提供了一個新的平台,具有重大歷史價值和深遠意義。同時,舉辦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也是“一帶一路”文明之路建設的積極嘗試,為“一帶一路”參與國家搭建新的人文交流平台,進一步豐富共建“一帶一路”人文內涵,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在文明交流互鑒中實現高質量發展。

(作者系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研究院首席專家、北京對外文化傳播研究基地研究員。本文系北京社科基金研究基地重點項目“北京文化‘一帶一路’國際傳播戰略路徑研究”[18JDZGA003]階段性成果) 


推薦閱讀

習近平提出“四點主張”:體現促進文明發展的深切願望

文明與對話是推進文明創新融合的時代課題

(責編:任一林、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