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工作調查要找到“對的人”

段官敬

2019年04月04日14:3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日前,有村經濟普查員到鄉統計站上報普查結果。對其普查數據進行審核發現,有一家企業經濟數據竟然全是整數,甚至營業收入、營業支出、應交稅金等存在明顯邏輯錯誤。問后才知,普查員上門調查時該企業財務人員已外出,配合調查的是其他工作人員。經濟普查數據作為國民經濟二三產業發展情況的客觀反映,對國家出台經濟政策的作用不言而喻,定然不能有絲毫偏差。如此,找不到“絲瓜”找“西葫”的普查做法,無疑難以保証普查數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由此聯想到,在現實工作調查中,雖然深入基層前線、走到群眾身邊等做法,早已成為黨員干部銘記於心的常規動作,往往都能做到俯下身子、走出“辦公室”,踩在“田埂上”、蹲下去看。但有時會出現在群眾身邊不知“找誰問”、拿著“顯微鏡”不知“往哪照”等類似問題。比如有的調研“亂撒網”,不管“三七二十一”,逢人就發“調查問卷”,反饋時導致信息不集中、無用數據過多等,浪費資源、人力和物力﹔再有的調查“打錯靶”,事前缺乏專業規劃和布置,調查中抓不住重點、沒有針對性,甚於採取行動與設定目標不一致,讓調查失去意義等等。

工作調查根本在於摸清具體實況、進現場捉“活魚”,為制定政策、解決問題、推動發展等提供第一手素材。若找不到“對的人”作為調查對象,就好比進入現場沒與“當事人”直接聯系,客觀真相就難以避免被“二傳手”或“局外人”曲解和掩蓋,對調查工作而言既無實際作用、甚至會起反作用。毛澤東同志曾在《反對本本主義》中提出的“調查的技術”,其中有一條明確指出“要找到深切明了社會經濟情況的人”,否則“調查的結果就像挂了一篇狗肉賬,像鄉下人上街聽了許多新奇的故事”。

能否找到“對的人”進行調查,考驗的既是業務能力和方式方法,更多也是調查者辦事作風和工作本色的反射。現實不排除個別調查者懷著任務意識和過關心理,對調查工作敷衍搪塞,於是身到現場、心在外圍,唯圖完成多少個調查對象採訪、填寫多少份調查問卷、蹲守多少個調研試點等。調查不研究、不走心、不分析、無思想,因此雜而無章者有之、大而化之者有之,調查途中“逮到一個是一個”湊數、“搭桌”,由而讓調查“錯過最好的人”。概言之,多多少少還是把工作調查當作過場和形式,缺乏一份認真計較、恪守嚴謹的態度。

工作調查是干好工作的前提。唯有客觀真實的調查才能真正有效的服務於工作,如何確保調查結果的客觀真實,唯有讓“對的人”、“當事人”話情況、談問題、吐心聲,從而為“真相”描繪“圖像”。在提高工作調查業務素養和能力本領的同時,還須秉承“九月懷胎”的堅韌毅力,力戒心浮氣躁、害怕吃苦,多些沉穩執著、篤定忍耐,凝神靜氣做到“身到、眼到、手到、心到”,為政策落地“一朝分娩”提供優質的信息資料“營養品”。

(責編:任一林、謝磊)
相關專題
· 清風時評
· 網評精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