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強化防范經濟風險的基礎

侯永志 劉小鴿

2019年03月15日09:29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面對發生深刻而復雜變化的國際環境和國內條件,當前我國經濟運行穩中有變,變中有憂,經濟和金融市場出現了一些風險端倪,外貿、外資、金融、投資、就業等領域存在挑戰。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風險點有:一是中美貿易摩擦持續的風險﹔二是人民幣匯率波動風險﹔三是房地產市場調整的相關經濟和金融風險﹔四是地方政府和融資平台的債務風險﹔五是民間投資和外商投資低迷的風險﹔六是失業壓力加大的風險。防范化解此類風險,既需要短期措施應對經濟領域各方面的潛在風險,又需要有長遠眼光,尤其是需要通過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對各類經濟風險進行系統性防范。

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有助於系統性防范經濟風險

經濟體系現代化,是經濟風險防范能力不斷提高的集中體現。經濟體系現代化的內涵豐富,是經濟建設能力水平不斷提高的綜合表現,其中必然包括不斷提高的經濟風險防范能力。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的講話中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這是黨中央從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出發,著眼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順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系統性防范經濟風險的必然要求。防范經濟不發生系統性風險,不僅需要採取短期措施應對經濟領域各方面的風險,還要通過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消除經濟風險產生的根源。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正處在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歷史性“窗口期”和轉型升級的攻關期,既有難得機遇,也面臨許多風險和挑戰。新時代要有新作為,系統性防范經濟風險,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為指導,踐行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煥發新活力、邁上新台階。

二、深刻認識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內涵

對現代化經濟體系最廣義的理解,涉及一個經濟體全部的運行邏輯問題。不過,國內對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討論並不限於經濟發展本身,還涉及收入分配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等問題,不過往往並不討論文化因素、資本和勞動的關系等,或者說討論的並不是中國這一經濟體的全部運行邏輯。為了使問題研究更聚焦,建議在生產力層次上對現代化經濟體系進行討論。當然,從生產力層次上理解現代化經濟體系,並不僅僅是基於“國家能否生產高端芯片,能否生產大飛機”等直觀印象。實際上,生產力層次上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具有復雜而多元的內涵,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一是支撐社會生產的主體技術。靜態地看,當今世界的技術存在不同的領域和層次。在繁多的領域中,在從低端到高端的技術廣譜體系中,存在著某種支撐現實社會生產的主體技術。動態地看,技術總是在不斷進步,也總是會出現新的領域,且各領域的技術又日益相互交叉滲透,交叉科學、邊緣科學不斷增多,如何選擇未來支撐社會生產的主體技術成為關鍵問題。從中國當前的情況來看,技術及其所決定的生產力水平是多層次的,勞動力的基本素質和能力也是多層次的,在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時,需要明確支撐社會生產的主體技術是什麼。

在回答上述問題之前,需要清楚現在世界上已存的技術及其在生產和生活領域中應用的廣度和深度,並且還需要清楚其中哪些技術可能會很快被淘汰。歷史上人類社會經歷了機械化、電氣化與信息化三次工業革命,並即將面臨以智能制造為驅動力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我們認為,信息化是當前的主體技術,而智能化是不久之后的主體技術。

二是經濟活動的產業類別及其相互關系。理清經濟活動的產業類別及其相互關系,需要明確誰在三次產業的相互關系中居主導地位(這裡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產業間相互關系的評價要結合本國的發展階段,簡單地用“產出、就業比重”來評價,容易導致“誤判”。例如,三產佔比過高,未必就意味著本國已經形成產業結構的高級形態,可能這只是反映了第二產業發展的落后。實際上,隻有在第二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第三產業佔比的不斷提高才可以被視為產業結構的升級),誰又在制造業內部、服務業內部林林總總甚至日益增多的門類中居主導地位。在開放條件下,要明確產業體系的完整性需要達到的水平。在這種情況下,要觀察國民經濟基礎產業支撐能力的大小,明確國民經濟的命脈產業是否被牢牢把握。因此,從產業維度上來看,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培育強大的基礎產業領域,要握牢命脈產業的控制權。

三是物質產品和服務產品生產和提供的具體方式。在物質產品和服務產品生產過程中,利用不同的生產工具及方式,效率顯然不一樣。農業社會主要利用鐵農具和牛耕等生產工具,而在工業社會,機械化大生產成為主要的生產方式。到了信息化社會,計算機、互聯網等信息化技術得到大范圍利用。隨著智能化時代的來臨,物質產品和服務產品生產和提供的方式將發生新的改變。比如,通過使用區塊鏈技術,許多大規模的協調問題就消失了。許多困擾全球金融基礎設施、股票、國際匯款、保險政策、保管記錄的難題,都可以通過適當的設計得以解決。

四是經濟活動的空間布局。考察經濟體系的現代化程度,經濟活動的空間布局是一個重要的維度。現代化經濟體系,以合理的經濟活動空間布局為支撐。其一,經濟活動的空間分布與各地的比較優勢相一致,並且各地區發展具有較高的均衡性。其二,經濟活動聚集和分散適宜,沒有出現過度分散的現象或者效率低下的過度聚集現象。其三, 各地區之間分工合理,區際分工更多地體現為產品內、價值鏈上的分工,各地產業一體化程度較高。

其中有兩點值得特別說明。第一,在技術描述上,由於“新與舊”“現代與傳統”“高與低”都是相對概念,難以清晰地描述現代化經濟體系在技術方面的特征。因此,我們認為,應使用“主體技術”的概念,而不用“新技術與舊技術、現代技術與傳統技術、高技術與低技術”的概念。第二,需要重視經濟活動的空間布局。經濟活動的空間布局與社會生產力之間存在如下的關系:經濟活動的空間布局—資源配置—要素利用—生產率—生產力。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然涉及生產力的布局。

三、如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防范風險

(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需要多方努力。一方面,經濟體系形成的影響因素,復雜而多元,包括自然環境、生產關系、國家權力、思想認識等。同時,在自然環境的改造過程中,各種社會關系影響著生產力的應用。在各影響因素之間,存在著相互間的影響。另一方面,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面臨著多方面的挑戰,需要注重對實體經濟、創新驅動、區域發展、開放經濟、經濟體制等領域的問題。這就意味著,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需要政府與市場相互配合,從多方面努力。

(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以推動技術進步為主線。我國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關鍵著力點,需要在與發達國家尤其是與美國的發展差距對比中明確。中國經濟經過幾十年的迅速發展,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是在一些關鍵技術領域與發達國家還存在不小的差距。我們認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關鍵和主要著力點在於打造支撐社會生產的主體技術。建設生產力意義上的現代化經濟體系,要以推動技術進步為主線。如何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提供越來越強大的技術支撐,涉及技術的革新和創造以及新技術在社會再生產各領域廣泛而深入的應用。各方面工作的開展,如體制改革、政策設計等,都要圍繞這一主線進行。

(三)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駕馭好結構升級調整的過程。從生產力層次上看,現代化經濟體系是一種客觀存在,本身不具有價值屬性。但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所形成的社會關系,社會關系有“和諧的與緊張的”之分。其中,和諧的社會關系就是良好的,緊張的就是有問題的。無論什麼樣的經濟體系,都是由人參與建設並使之運行的。在這個體系中,人與人之間必然形成各種各樣的互動關系。而採用何種技術,則會影響生產過程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關系。因此,現代化經濟體系就難以脫去價值屬性。至少可以這樣認為:希望構建一種什麼樣的社會關系,會影響我們對於現代化經濟體系目標的選擇,會影響我們對於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路徑的選擇。比如,要建設和諧社會,就不能允許出現集中式的大規模失業,這就要求駕馭好機器人替代體力和腦力勞動的過程。一方面,我們需要用機器人替代人,在技術維度上提高經濟體系的現代化水平﹔另一方面,又要避免這一過程進行過快過猛,防止出現集中式大規模失業。

(作者分別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部長、研究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助理研究員)

(來源:《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9第3期)

(責編:任一林、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