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習近平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思想

歐陽輝

2019年02月22日15:07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習近平是講述中國故事的高手。他在多個場合用國際社會易於接受和理解的話語和表達,將中國道路、制度和實踐講清道明。國際舞台上也因此有了更多的中國聲音、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講好民族復興故事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當代中國最宏大、最精彩的故事。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首先就要講好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故事。習近平在外交場合講述的所有中國故事始終圍繞著一個“中心”,就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向世界講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故事,在當下就是講述中國夢的故事。當前,13億多中國人在中國夢感召下,正在以自己辛勤的勞動追求和實現夢想。中國人怎麼想、怎麼做,中國向何處發展、未來前景怎麼樣,都體現在中國人民追逐夢想、實現夢想的故事之中。

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在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首次提出中國夢的概念。每次出訪,他都努力向外界講好中國夢的故事,闡釋中國夢是中國人民對幸福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好憧憬,闡釋中國夢的世界意義。

為爭取世界其他國家的理解和支持,習近平出訪演講時經常將中國夢與世界各國的美好夢想聯系起來,特別注重講述中國夢的世界意義,強調“我們要實現的中國夢,不僅造福中國人民,而且造福各國人民”,表明中國夢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夢,與世界各國人民的美好夢想相通。2013年出訪美國時,習近平明確告訴美方領導人,中國夢“與包括美國夢在內的世界各國人民的美好夢想相通”。

講好中國道路故事

世界上沒有固定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可供選擇,立足自己的國情,走適合本國實際的發展道路才是正確的選擇。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注定了中國必然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必須講好中國道路的故事。

中國道路是人民的選擇。2013年3月23日,習近平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的演講中指出,“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合不合適,隻有這個國家的人民才最有發言權。“鞋子合腳論”讓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的年輕學生們會心地笑了,也讓全世界關注於此的人們在歷史的回顧中思考。

中國道路是歷史的選擇。2014年4月1日,習近平在布魯日歐洲學院的演講中暢談中國悠久的文明和實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性,指出“中國人苦苦尋找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君主立憲制、復辟帝制、議會制、多黨制、總統制都想過了、試過了,結果都行不通。最后,中國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同年6月5日,他在中阿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上強調:“履不必同,期於適足﹔治不必同,期於利民。”正像我們不能要求所有花朵都變成紫羅蘭這一種花,我們也不能要求有著不同文化傳統、歷史遭遇、現實國情的國家都採用同一種發展模式。否則,這個世界就太單調了。阿拉伯國家正在自主探索發展道路。我們願意同阿拉伯朋友分享治國理政經驗,從各自古老文明和發展實踐中汲取智慧。

中國道路是現實的選擇。2017年1月17日,習近平在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指出,“中國立足自身國情和實踐,從中華文明中汲取智慧,博採東西方各家之長,堅守但不僵化,借鑒但不照搬,在不斷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的發展道路。”

中國道路是一條不斷發展的道路。2015年10月21日,習近平在倫敦金融城市長晚宴上的演講中指出,“改革開放37年來,中國經濟年均增速近10%,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6億多人口擺脫貧困,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7000美元。中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發展歷程。這充分說明,中國人民正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他注重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中國道路的價值,用自己的生活體驗講述中國人民生活的巨大變遷,用真情的話語打動在座的每一位賓客。

在對外宣傳中,最難的事情莫過於讓世界理解中國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2014年9月,習近平在慶祝人大成立60周年大會上和政協成立6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花了很大篇幅闡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來龍去脈、科學內涵、基本特征,目的就是要讓人們更加深入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他揭示出民主的真諦:“在中國社會主義制度下,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找到全社會意願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是人民民主的真諦。”隨后11月11日晚上,習近平在與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於中南海會晤時,特意闡述了中國式的民主:我們講究的民主未必僅僅體現在一人一票直選上。我們在追求民意方面,不僅不比西方國家少,甚至還要更多。西方某個政黨往往是某個階層或某個方面的代表,而我們必須代表全體人民。為此,我們要有廣泛的民主協商過程,而且要幾上幾下。習近平這些推心置腹的坦誠交談,對於讓世界了解中國,特別是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產生了巨大的示范效應。

講好中華文化故事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中國故事提供了精神內核。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必須講好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故事。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每次出訪,都很好地借助自己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融通中外,兼論中西,向世界各國展示中華文化魅力,展示中華文化與各國文化交流互鑒的成果,讓各國人民更好觸摸中華文化脈搏,更好理解中國人的價值觀和發展理念。

2014年,他在布魯日歐洲學院演講時講到,“2000多年前,中國就出現了諸子百家的盛況,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窮地理,廣泛探討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真諦,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他們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者愛人、與人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強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中國人看待世界、看待社會、看待人生,有自己獨特的價值體系。”這樣的演說,既展示了中華優秀文化的精髓和魅力,也表達了中國人思考做事的邏輯原理。

2015年,習近平在英國議會發表講話時指出,“英國是最先開始探索代議制的國家。在中國,民本和法制思想自古有之,幾千年前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說法。現在,中國人民正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既吸收中華法制的優良傳統,也借鑒世界各國法治的有益做法”。這樣的演說,在展示中國傳統文化蘊含的豐富治國哲學的同時,幫助國際社會理解當代中國價值體系和道路選擇。

當前國際上一些人渲染“中國威脅論”,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對中國的傳統文化不了解。習近平多次在外交場合,將中華傳統文化中一些利於世界和平發展的理念講述給世界,如和而不同和以義為利。他在外交活動中多次闡述中華文化中所蘊含的和而不同、互利共贏的思想。

2014年3月28日,習近平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的演講中說:中國自古就提出了“國雖大,好戰必亡”的箴言。“以和為貴”“和而不同”“化干戈為玉帛”“國泰民安”“睦鄰友邦”“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傳。在眾多重要場合,習近平都向世界講述著和平、和睦、和諧的追求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的基因,熔化於中國人民的血脈。中國在國際關系中提倡踐行正確的義利觀,而這一義利觀有著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積澱。2015年12月4日,在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開幕式上,習近平強調中國人講究“義利相兼,以義為先”,這是中華民族始終崇尚的品德和胸懷。

講好文明交融故事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自2014年3月27日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提出新文明觀以來,文明交流互鑒就成為中國外交政策的一個新焦點和新方向,並成為講好中國故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路徑。

習近平在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上指出,“不同文明沒有優劣之分,隻有特色之別。要促進不同文明不同發展模式交流對話,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交流互鑒中共同發展,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習近平在華盛頓州當地和美國友好團隊聯合歡迎宴會上的演講中說:“中國人民一向欽佩美國人民的進取精神和創造精神。我青年時代就讀過《聯邦黨人文集》、托馬斯•潘恩的《常識》等著作,也喜歡了解華盛頓、林肯、羅斯福等美國政治家的生平和思想,我還讀過梭羅、惠特曼、馬克•吐溫、杰克•倫敦等人的作品。海明威《老人與海》對狂風和暴雨、巨浪和小船、老人和鯊魚的描寫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第一次去古巴,專程去了海明威當年寫《老人與海》的棧橋邊。第二次去古巴,我去了海明威經常去的酒吧,點了海明威愛喝的朗姆酒配薄荷葉加冰塊。我想體驗一下當年海明威寫下那些故事時的精神世界和實地氛圍。我認為,對不同的文化和文明,我們需要去深入了解。”

習近平在阿拉伯國家聯盟總部演講時指出,“中華文明與阿拉伯文明各成體系、各具特色,但都包含有人類發展進步所積澱的共同理念和共同追求,都重視中道平和、忠恕寬容、自我約束等價值觀念。”這樣的演說,在尋找文化的相似點、文明的共通點的基礎上,突出了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性。

講好人民友好故事

國之交在民相親,民相親在心相通。無論是駝鈴相聞,還是舟楫相望,人民之間綿遠悠長的友好交往故事都是國際上相互了解的基礎。向世界講好人民友好故事,才能為民心相通奠定基礎。習近平出訪時,經常會講述兩國人民友好的故事,有的甚至具體到個人,這有利於拉近與被訪國感情和精神上的距離,這是一種非常好的交往方式。

2013年9月7日,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阿斯塔納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的演講中,講起了中哈兩國人民交往的兩個感人故事。一個故事講的是,“上世紀40年代末,一位在新疆工作的中國小伙兒認識了在當地醫院工作的美麗姑娘瓦蓮金娜,兩人真心相愛並結婚生子。后來,由於一些客觀原因,瓦蓮金娜回國了,當時他們的兒子才6歲。這個孩子長大后,不斷尋找自己的母親,想盡了各種辦法,始終沒有音訊。2009年,兒子終於找到了自己的母親瓦蓮金娜,這一年,兒子61歲,瓦蓮金娜80歲。這遲到了半個世紀的幸福,是中哈人民友好的有力見証。”另外一個故事講的是,“RH陰性血型在中國屬於十分稀有的血型,這種血型的病人很難找到血源。哈薩克斯坦留學生魯斯蘭正是這種血型。在海南大學讀書期間,魯斯蘭自2009年起參加無償獻血,每年兩次,為一些中國病人解除病痛作出了貢獻。當中國朋友稱贊魯斯蘭時,魯斯蘭說:‘我覺得應該幫助別人,獻血是我應該做的。’”習近平就是通過中哈兩國人民友好交往中的這兩個感人故事來生動闡述中哈兩國人民是心心相印、親如手足的。

習近平向世界講好人民友好故事,意在說明中國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國。既要“我說”,也要“你說”和“他說”,這樣才能讓人摘下有色眼鏡,看到一個真實的中國,也才能在國家和人民之間增進了解。

講好國家交往故事

國家之間交往的故事,充分展現中國與世界各國在漫長歲月中結下的真摯情誼。在每一個出訪國家,習近平幾乎都會回顧兩國交往的故事。

2016年1月21日,習近平在伊朗媒體發表的署名文章《共創中伊美好明天》中,回顧了兩國相交的歷史故事。他說:“這是我第一次訪問伊朗,但同很多中國人一樣,我對你們古老而美麗的國度並不陌生,因為絲綢之路早就把我們兩個偉大民族聯結在一起。史書記載下一個又一個精彩故事。早在2000多年前的中國西漢時期,中國使者張騫的副使就來到伊朗,受到隆重接待。7世紀后的中國唐宋時期,許多伊朗人前往中國求學行醫經商,足跡遍及西安、廣州等地。13世紀,伊朗著名詩人薩迪記錄下到中國新疆喀什的難忘游歷。15世紀,中國明代鄭和7次率領龐大船隊遠洋航海,其中3次到達伊朗南部的霍爾木茲地區。來自中國的絲綢和伊朗的高超工藝結合,成就了波斯絲毯的高貴﹔來自伊朗的蘇麻離青和中國的高超工藝結合,成就了青花瓷器的雅致。中國的漆器、陶器以及造紙、冶金、印刷、火藥等技術經伊朗傳向亞洲最西端乃至歐洲等更遠的地方,石榴、葡萄、橄欖以及玻璃、金銀器皿等又從伊朗和歐洲等地傳入中國。”

他還指出:“如果說歷史上中伊兩國為建設絲綢之路、促進東西方文明雙向交融作出過重要貢獻,那麼兩國建交45年來的友好交往正是對‘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綢之路精神的繼承和詮釋。”習近平在出訪之間講述歷史故事,烘托出中伊兩大文明再次擁抱的氛圍。

講好和平發展故事

中國發展起來了怎麼辦?這是世界關注中國的焦點。因此,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必須講好和平發展故事,闡釋好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歷史淵源、文化基因、中國關於和平、發展的系列主張,對世界關注的中國走向進行回應。

習近平從歷史、文化和現實的角度,講中國倡導的正確義利觀、人類命運共同體、新型大國關系、亞洲新安全觀、親誠惠容周邊外交理念等,講中國和平發展對世界的好,講中國對人類文明及其進步的貢獻,展示中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

從歷史的角度闡釋中國的和平發展理念。2014年3月28日,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的演講中,習近平向世界講述了中國近代以來遭受的苦難,此后也在多個場合對此進行過講述。2014年,在布魯日歐洲學院的演講中指出,“中國人民經過逾百年前赴后繼的不屈抗爭,付出幾千萬人傷亡的巨大犧牲,終於掌握了自己的命運。中國人民對被侵略、被奴役的歷史記憶猶新,尤其珍惜今天的生活。中國人民希望和平、反對戰爭,所以始終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不干涉別國內政、也不允許別人干涉中國內政。我們過去一直是這樣做的,今后也會這樣做下去。”2017年,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中指出,“國家和,則世界安﹔國家斗,則世界亂。從公元前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到兩次世界大戰,再到延續40余年的冷戰,教訓慘痛而深刻。”這樣,就從自身歷史體認和世界歷史比較的角度闡釋了中國選擇和平發展的理由。

從文化的角度闡釋中國的和平發展理念。2014年,習近平在印度世界事務委員會的演講中指出,“中華民族歷來愛好和平,和平、和睦、和諧的追求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中國自古就倡導‘強不執弱,富不侮貧’,深刻總結了‘國雖大,好戰必亡’的箴言。以和為貴、和而不同、化干戈為玉帛、天下大同等理念在中國世代相傳。”歷經苦難,中國人民珍惜和平,希望同世界各國一道共謀和平、共護和平、共享和平。中國將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這不是權宜之計,更不是外交辭令,而是從歷史、現實、未來的客觀判斷中得出的結論,是思想自信和實踐自覺的有機統一。”

2014年11月17日,他在澳大利亞聯邦議會發表題為《攜手追尋中澳發展夢想並肩實現地區繁榮穩定》演講中說道:“中國堅持和平發展,決心不會動搖。中國人民珍惜和平,中華民族歷來是愛好和平的民族。中國人自古崇尚‘以和為貴’、‘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思想。中國近代以后遭遇了100多年的動蕩和戰火,國家發展、人民幸福根本無從談起,中國人民絕不會將自己曾經遭受過的悲慘經歷強加給其他國家和民族。”他還強調:“中國需要和平。中國最需要和諧穩定的國內環境與和平安寧的國際環境,任何動蕩和戰爭都不符合中國人民根本利益。中國雖然是個大塊頭,但兩千多年前中國的先人就認識到‘國雖大,好戰必亡’的道理。縱觀歷史,任何國家試圖通過武力實現自己的發展目標,最終都是要失敗的,歷史上那些不可一世的帝國如今都成了過眼煙雲。這是一條顛扑不破的真理。”

旗幟鮮明講述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系列主張,表明中國不僅是合作共贏的積極倡導者,更是合作共贏的切實實踐者。堅持正確的義利觀,搭乘中國發展的列車,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等主張,是深入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實踐,是對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個宏大課題給出的中國方略。

2013年,習近平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的演講中指出,“這個世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成為時代潮流,舊的殖民體系土崩瓦解,冷戰時期的集團對抗不復存在,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都再也無法單獨主宰世界事務。”2014年7月16日,他在巴西國會發表《弘揚傳統友好 共譜合作新篇》的演講中講道:“中華民族歷來是愛好和平的民族,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中國堅決反對各種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願意同各國一起維護人類良知和國際公理。中國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發展也需要中國。我們將始終不渝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致力於自身發展,也強調對世界的責任和貢獻,造福中國人民,也造福各國人民。”2017年,他還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演講時指出,“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全球命運與共、休戚相關,和平力量的上升遠遠超過戰爭因素的增長,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更加強勁。”

講好全球化故事

當前,世界經濟復蘇勢頭仍然脆弱,全球貿易和投資低迷,大宗商品價格持續波動,引發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矛盾遠未解決。一些國家政策內顧傾向加重,保護主義抬頭,“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動。面對發達國家已經不願意再提經濟全球化,甚至於提“反全球化”,習近平多次向世界講述“全球化”的故事,著力推動經濟全球化的順利發展。

習近平多次在演講中提出,經濟全球化進程是不會改變的歷史大勢。2016年11月19日,他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的主旨演講中指出:“當前,圍繞經濟全球化有很多討論,支持者有之,質疑者亦有之。”總體而言,他認為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會改變的根本原因在於經濟全球化符合經濟規律,符合各方利益。”2017年1月17日,他在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指出:“歷史地看,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不是哪些人、哪些國家人為造出來的。經濟全球化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勁動力,促進了商品和資本流動、科技和文明進步、各國人民交往。世界經濟的大海,你要還是不要,都在那兒,是回避不了的。想人為切斷各國經濟的資金流、技術流、產品流、產業流、人員流,讓世界經濟的大海退回到一個一個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歷史潮流的。”

面對經濟全球化這一時代趨勢,中國要發展壯大,就必須主動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習近平指出:“實踐告訴我們,要發展壯大,必須主動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堅持對外開放,充分運用人類社會創造的先進科學技術成果和有益管理經驗。改革開放初期,在我們力量不強、經驗不足的時候,不少同志也曾滿懷疑問,面對佔據優勢地位的西方國家,我們能不能做到既利用對外開放機遇而又不被腐蝕或吃掉?當年,我們推動復關談判、入世談判,都承受著很大壓力。今天看來,我們大膽開放、走向世界,無疑是選擇了正確方向。”

2016年9月3日,他在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提出:“我們將繼續深入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支持多邊貿易體制。我們將加大放寬外商投資准入,提高便利化程度,促進公平開放競爭,全力營造優良營商環境。同時,我們將加快同有關國家商簽自由貿易協定和投資協定,推進國內高標准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在有序開展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逐步開放國內資本市場的同時,我們將繼續推動人民幣走出去,提高金融業國際化水平。”

經濟全球化順利推進,必須樹立普惠共贏的理念。習近平提出“包容型世界經濟”的概念,強調要努力讓經濟全球化更具包容性。2016年9月3日,他在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提出“建設包容型世界經濟,夯實共贏基礎。消除貧困和飢餓,推動包容和可持續發展,不僅是國際社會的道義責任,也能釋放出不可估量的有效需求。”同年11月19日,他在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利馬會議期間,應邀發表主旨演講時提出:“促進經濟一體化,建設開放型經濟。我們應該構建平等協商、共同參與、普遍受益的區域合作框架,堅定推進亞太自由貿易區建設。要重振貿易和投資的引擎作用,增強自由貿易安排開放性和包容性,維護多邊貿易體制。要積極引導經濟全球化發展方向,著力解決公平公正問題,讓經濟全球化進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續,增強廣大民眾參與感、獲得感、幸福感。”

經濟全球化順利推進,必須加強協調合作。習近平指出,經濟全球化時代,各經濟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2013年10月7日,他在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會議第一階段會議上的發言明確指出:“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各經濟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應該爭取通過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放大正面聯動效應,防止和減少負面外溢效應。”2015年11月15日,他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次峰會第一階段會議上關於世界經濟形勢的發言中提出:“加強宏觀經濟政策溝通和協調,形成政策和行動合力。‘孤舉者難起,眾行者易趨。’近年來世界經濟增長的歷程一再表明,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沒有哪一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協調合作是我們的必然選擇。二十國集團成員塊頭大,佔全球經濟總量80%以上,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責任也就更大,理應也能夠有所作為。”針對當前泛起的貿易保護主義,習近平在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指出打貿易戰隻會兩敗俱傷,中國不會打貨幣戰。他強調:“搞保護主義如同把自己關進黑屋子,看似躲過了風吹雨打,但也隔絕了陽光和空氣。打貿易戰的結果隻能是兩敗俱傷。中國一貫主張建設開放透明、互利共贏的區域自由貿易安排,而不是搞排他性、碎片化的小圈子。中國無意通過人民幣貶值提升貿易競爭力,更不會主動打貨幣戰。”

經濟全球化順利推進,必須完善全球經濟治理。2016年9月3日,習近平在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指出:“共同完善全球經濟治理。常言說,小智治事,大智治制。面對世界經濟形勢的發展演變,全球經濟治理需要與時俱進、因時而變。全球經濟治理應該以平等為基礎,更好反映世界經濟格局新現實,增加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代表性和發言權,確保各國在國際經濟合作中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

他還提出,全球經濟治理特別要抓住幾個重點,“當前形勢下,全球經濟治理特別要抓住以下重點:共同構建公正高效的全球金融治理格局,維護世界經濟穩定大局﹔共同構建開放透明的全球貿易和投資治理格局,鞏固多邊貿易體制,釋放全球經貿投資合作潛力﹔共同構建綠色低碳的全球能源治理格局,推動全球綠色發展合作﹔共同構建包容聯動的全球發展治理格局,以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為目標,共同增進全人類福祉!”2016年7月7日,在釣魚台國賓館會見時任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時強調:“要與時俱進,倡導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建立反映世界多極化現實、更加強調以規則制度來協調的國際關系。”

既要做好中國的事情,還要講好中國的故事,事實上真正講好中國的故事,反過來會更好地推動做好中國的事情。習近平總書記給我們作出了榜樣。

(《理論動態》 ,2018.04.30 第2137期,本文由作者提供)

(責編:任一林、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