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根治基層“痛點”任重而道遠

朱波

2019年02月22日09:4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歲末年初,《半月談》總結了當前基層黨政工作中困擾干部群眾的十大痛點:督查檢查頻繁、問責濫用、壓力“甩鍋”、處處留痕、材料論英雄、庸懶干部、典型速成、政策打架、上升“天花板”、幸福感缺失”等,可謂把脈精准、直擊要害。這些看似平常的“小問題”,映射出的卻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這個“大問題”。切實解決這些基層“痛點”,為干部“減負鬆綁”,應該說是基層的普遍心聲。

“痛則不通,通則不痛”是句中醫俗語,意思是說如果氣血暢通就不會疼痛,如果疼痛就說明氣血不通。從治病的角度來分析基層治理的“通”“痛”關系也是同理。基層之所以出現這些痛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來上面的治理策略或手段,

在基層遭遇水土不服的問題,治病、治人、治國的核心就在於一個“通”字。小到一個基層組織、大到一個國家,如果體制機制不理順、不暢通,就會導致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好的政策措施到了下面“變形走樣”,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也就得不到有效保障。

下有呼聲,上有所應。近年來,關於基層治理話題熱度不斷升溫,這些熱議的話題直接促成了部分中央文件的出台。如去年印發的《關於統籌規范督查檢查考核工作的通知》,就明確提出督查檢查考核“瘦身減負”,在基層干部群眾中引起反響。然而,也要看到,當前仍有許多基層治理“痛點”依然存在,甚至出現新的“變種”。根治基層痛點,清除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作風在基層的影響仍然任重道遠。

變“痛點”為“通點”,需要即知即改、雷厲風行。找出了問題就要馬上進行整改,拿出措施和目標,不能視而不見、一拖再拖。拿干部群反映強烈的痕跡形式主義”來說,變形走樣的痕跡化管理,使得基層工作陷入為“工作”而工作、為“留痕”而留痕的怪圈,要切斷“痕跡形式主義”的尾巴,就得拿出針對性的診斷手段: 檢查考核要不重視“留痕”重實績,讓基層干部從資料、表格中解脫出來,除了基本的工作記錄要留下來,要花更多精力和時間走到田間地頭干實事; 增加群眾考核的權重,用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來檢驗工作績效,徹底打消有人通過補錄痕跡、無中生有制造“留痕”來蒙混過關的僥幸心理。

變“痛點”為“通點”,需要科學決策、著力於行。問責濫用、壓力“甩鍋”、處處留痕、材料論英雄等片面化、不合理的工作方式,看上去表現在下面,但根子出在上面,其往往跟上級部門決策不科學有關。領導干部在關鍵時刻要敢於拍板,敢於承擔責任,並不等於不要科學民主的論証,“拍腦袋”不等於解放思想。相關部門既要對有關“打架”法規的適用問題予以明確,又要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特別是在政策法規的制定過程中,要廣泛聽取基層的意見,如此才能避免下面在執行決策時“翻燒餅”。政出多門、朝令夕改、反復無常,折騰的是基層,倒霉的是百姓。

變“痛點”為“通點”,需要持之以恆、長期堅持。確保基層出現的這些“痛點”問題得到有效整治,抓一時一事並不難,難的是長期堅持、持之以恆。一些地方或單位的好經驗、好做法、好措施之所以沒有堅持下來,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一遇到困難就放棄了,沒有持續用力、久久為功。俗話說得好,一口吃不成胖子。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啃硬骨頭”的毅力,緊緊盯住“痛點”問題,一個一個破解,有條不紊、持續不斷地抓下去。

變“痛點”為“通點”,需要智慧、勇氣、膽識,當然也離不開理念的創新和實踐的突破。解剖一隻麻雀,可以看清弄懂內部結構﹔搞好一個試點,對於基層治理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不妨走出困境並打破僵局、邁開步子趟出路子,積極探索可復制可借鑒可推廣的經驗,才能徹底打通基層治理“最后一公裡”。

(責編:任一林、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