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晶
2019年02月14日14:3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在基層一些地方,存在著處處留痕、事事留痕等“過度留痕”問題,受到群眾詬病。重“痕”不重“績”、留“跡”不留“心”,“工作留痕”儼然成為形式主義新的變種。(2月11日半月談網)
痕跡管理來自於生產實際,原本指的是在各種管理工作過程中,從時間和管理內容方面,不留間隙或空白、死角的縝密的工作記錄,留下工作的証據,其最大的優點就是通過查証保留下來的文字、圖片、實物、電子檔案等資料,可以有效復原已經發生了的生產經營活動,可供日后查証。可以說,痕跡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講的就是事事留痕、時時留痕,是一種有效的管理手段。
近年來,在政府機關和單位,痕跡管理也被廣泛應用,其本意是突出工作落到實處,責任細化到人,對於工作的精細化管理十分有益,也能有效增強工作人員的責任意識。但是,痕跡管理可以說是一把“雙刃劍”,帶來積極的管理效益的同時,如果過於倚重痕跡,以痕跡來判斷工作是否落實,以照片、影像資料和文字記錄判定責任是否到位,反而會過猶不及,使得新形式主義冒頭,演變成痕跡主義。
這種痕跡主義在各個工作領域都有所體現,例如,在扶貧工作中,有些地方要求結對幫扶入戶每入一次就與貧困群眾拍照留影,並將工作動態時時反饋到工作群﹔各種扶貧工作台賬、記錄、表格更是數不勝數﹔一些地方為了對下鄉扶貧的干部進行管理,在鎮上安裝了“打卡機”,駐村的干部每天跑來打卡再入村,來回奔波苦不堪言……再例如,現下許多鄉鎮干部所“吐槽”的加班加點打印材料,辛辛苦苦迎檢備查,甚至一些干部為了督導檢查補痕跡、造痕跡……凡此種種,都隻能是削足適履、本末倒置,使得工作作風漂浮,工作落實不到位,群眾不理解不支持,阻礙發展腳步,寒了群眾的心。
痕跡管理本身並沒有問題,但是如果矯枉過正成為痕跡依賴則值得警惕。要最大限度實現痕跡管理的作用,一方面要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指標體系,最大限度反映工作全貌,避免以偏概全,全憑“痕跡”說話,分出責任層次,分解工作任務,針對各級、各部門有針對性考核,不能把基層當成“筐”,啥也往裡裝﹔另一方面要增強基層工作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基層的問題和矛盾基層干部最清楚,各級各部門要適度放權,給基層解決最緊要問題的時間和精力,避免疲於應對留痕帶來的虛耗,把該留的痕跡留好,把該解決的問題切實解決到位。
政聲人去后百姓論是非。真正的工作痕跡,應該是留在百姓心中,最大的工作成績應該是百姓的滿意。把“痕跡”留在百姓心中,最關鍵的還是干事,不能讓“痕跡”遮望眼,看不到百姓的實際問題和困難,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非功過自有百姓評說。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