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巧”功由打磨而來

段官敬

2019年02月14日14:27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庄子》記載,楚國大司馬家有一名老工匠,年近八十做的鉤子依然絲毫不差。大司馬好奇問他,“你是天生手巧嗎?”。老工匠回答說,“哪來什麼天生,隻不過我從小就做鉤子,堅持做了二十多年,所以才有這般手藝”。常言說,“熟能生巧”。心無旁騖、專心致志用心用功,做一行愛一行,經過日積月累、潛沉錘煉,方能精一行專一行,“行行出狀元”。換而言之,巧工能匠不是天生的稟賦,而是后天打磨形成的。

有觀點認為,干事創業除了下苦功夫,還需下“巧”功夫。“巧”功夫是一種智慧的工作方法,是一種創新的思路理念,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產生“1+1>2”的效應。但現實生活中,“巧”功夫往往需要走“笨”路徑才能成為“真”功夫。如發明家愛迪生研制電燈,使用了1600多種材料,嘗試6000多次試驗﹔再如屠呦呦提煉青蒿素,用了200多種草藥,經歷了191次失敗。所以說,成功沒有趕“巧”和湊“巧”,而是腳踏實地叩墾之后的“巧奪天工”。

然而在現實工作中,存在少數黨員干部把“巧”當作捷徑和“近路”,忽視工作的基礎和實質。比如有的“投機取巧”,干事拈輕怕重、推脫扯皮,習慣“等靠要”,不能坐“冷板凳”,成功過程吃不了苦,功成之時“分杯羹”﹔還有的“巧言令色”,信奉“干得好不如說得好”,沉迷搞文字政績、材料政績等,對上欺瞞、對下蒙騙,左右逢源掩蓋形式主義真相,企圖蒙混過關。諸如此類,把“巧干”等同於假作為、亂作為,實則是“巧偽趨利”,經不起實踐和群眾檢驗,早晚得“弄巧成拙”。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天安門國旗護衛隊被網友譽為“中國最帥的男團”,看似簡單的幾個步伐和動作,背后卻是千錘百煉的付出,才能讓全隊動作整齊劃一、不差分秒。黨員干部立於平凡崗位、干好日常工作,想達到“巧”的境界和地步,也需咬定青山不放鬆,砥礪精益求精、日進一步的追求,秉持為民服務、無微不至的理念,實現自我完善和革新,才能於平凡中打撈不凡、於尋常中蕩滌精彩,亦可實現人生價值、釋放黨性本色。

曾有人問魯迅為何能在文壇中功成名就,他回答道“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歷史上成功人士之所以在某方面成為“行家裡手”,都離不開專注認真、艱辛打磨的經歷。如陳毅元帥少年時便熱愛讀書,鬧過把墨汁當紅糖蘸著吃的“笑話”﹔數學家陳景潤酷愛思考和探索,以致走路撞到電線杆向它“道歉”。黨員干部成為各行各業的專家,也須多吃苦鍛造本領、淬煉能力,鍛煉出干事創業的“巧手”,才能肩負好為民擔當、履職盡責的使命。

馬克思主義認為,質變是由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時的結果。古人也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尺之台起於壘土”。黨員干部在沉澱中升華、在打磨中嫻熟,堅持久久為功、厚積薄發,練就“巧”功,如此便能抓鐵有痕、踏石留印,創實業、干實事、辦成事。

(責編:任一林、謝磊)
相關專題
· 網評精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