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崇尚守信  注重調解

學苑論衡:從傳統契約中讀出智慧

王  旭

2019年02月11日07:5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中國歷史上有著豐富的契約實踐與制度沉澱。傳統契約中展現的契約觀念,至今仍影響著人們對合同的看法。

我國合同法頒布至今不過20年,但合同制度在我國則是歷史悠久。在中華傳統法律文化中,合同一般被稱為契約。如今存世的傳統契約文書,是中國先民們留下的文化遺產。傳統契約中展現的契約觀念,至今仍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人們對合同的看法。

史料表明,我國傳統契約實踐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形成了深厚的制度沉澱。目前能夠解讀出來的最早傳世契約資料銘刻於青銅禮器上,記錄了西周貴族之間就土地、奴隸等財產進行交換的行為。《周禮》還記錄了先秦時期使用竹木制作傅別、書契和質劑三種契約券書的方法,這些古老的契約應用於當時買賣、借貸等交易行為。漢晉時期,人們依然以竹木制作交易券書,內容簡單直接,滿足了當時人們訂立合同的需要。東晉以后,紙張開始應用於契約書寫。吐魯番出土和敦煌發現的紙質契約跨越了我國北朝、唐和五代時期,記錄了近600年間買賣、借貸、租佃等豐富的契約行為。歷史還記載,北宋時為了減少契約糾紛,曾經出現過由官方審定並印制的榜樣契約。從徽州等地發現的數以萬計的傳統契約來看,南宋以來契約已經廣泛應用於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盡管我國傳統社會中沒有現代意義上的合同法,但契約制度並不缺乏。僅從文獻記載看,傳統契約制度包括國家法律和社會習慣兩個方面。法律方面,唐代及其后各代法典對不同類別契約所需要滿足的交易條件都有明確規定。社會習慣方面,歷代官箴、鄉規民約以及家法族規對傳統契約制度也有不同程度的記載。

此外,傳統契約制度還直接體現在流傳下來的契約文本中。比如,由於傳統契約有一套格式和內容要求,契約往往由職業或半職業的代書人書寫。代書人為了方便,會根據當時的制度規定,結合締約習慣制定各種契約契式,並裝訂成冊。隨著印刷技術的發展,明清時的士人開始收集整理契式文本,雕印成書並廣為傳播,如《尺牘雙魚》《五車萬寶全書》等。再如,在締約時,交易者會要求一並移交上手老契,並將上手老契與新訂契約、納稅憑証等相關文書粘附在一起。久而久之,一份契約可能長達數米甚至十幾米。契約越長,記錄的交易越多,經歷的時段越久,保留的制度信息越豐富。這些契約文本成為我們今天了解我國傳統契約制度的活化石。

豐富的契約實踐與深厚的書寫傳統塑造了中國人的契約觀念。一是推崇信守契約的精神。“署名為信”“恐人無信,故立此契”的誠實守信精神貫穿於傳統社會契約的訂立過程。“一諾千金”“言必信”是傳統社會崇尚的道德品質。二是注重書面形式契約。為了使契約能夠被信守,傳統社會中人們對“白紙黑字”“立字為據”十分倚重。即使今天,許多老百姓提及合同,心目中的形象依舊是那份簽名蓋章的協議文書。三是注重通過調解手段解決契約爭議。我國傳統契約涉及的對象一般為“戶婚田土”,官府視之為民間細故。如果發生爭議,由於訴訟成本高以及傳統社會“息訟”意識深厚,當事人多選擇由鄉鄰或家族進行調解處理。傳統社會的鄉規民約中也積累了大量對契約爭議進行調解的習慣。今天,我們對合同法實踐進行研究,可以吸收借鑒傳統契約制度與實踐的精華,學習傳統契約制定和糾紛解決的智慧,以更好完善相關合同規則。

(作者為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法學院副教授)

《 人民日報 》( 2019年02月11日 09 版)

(責編:任一林、萬鵬)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