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莫讓“走訪慰問”陷入形式主義怪圈

趙霞

2019年01月21日09:3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春節臨近,不少單位開始組織開展慰問老黨員、困難群眾活動。深入基層,關懷老黨員、困難群眾,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也是傳達組織的關愛、傳遞黨的溫暖的重要方式。因此,各單位各部門必須把這項工作做細做實,讓廣大黨員干部、人民群眾切身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與溫暖。

然而,據相關媒體反映,近年來一些走訪慰問存在著諸多問題。有的領導在慰問過程中,“來去匆匆”,只是到慰問對象家裡“走走”“看看”“拍照留痕”﹔有的慰問單位雖然給慰問對象送來米、面、油等慰問品,但是和老百姓說不上幾句話,存在“慰”多“問”少、隻“慰”不“問”的問題﹔也有的慰問人員“走訪”不“走心”,慰問方式簡單機械,甚至模式化,說幾句提前准備的問候語、祝福語就算完成任務。如此一來,慰問走訪變了味,“走訪”變成了“走場”,不僅使慰問的效果大打折扣,也容易使慰問變成“套路”,陷入“形式主義”。

一些走訪慰問之所以給人留下“走形式”“走過場”的印象,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從根本上講,是慰問者思想上出了問題,沒有充分認識到走訪慰問的重要性。因此,筆者認為,走訪慰問要發揮實效,就必須從走訪慰問的領導干部身上入手,從“慰”“問”“做”三個層面發力,做到“三個必須”。

必須堅持帶著感情“慰”。一些走訪慰問活動之所以存在形式主義的問題,首先是因為領導干部在慰問過程中缺乏對慰問對象的真感情。這就需要領導干部在慰問之前,提前了解慰問對象的基本情況,做到心中有數、有話可說。在走訪中,要放低身段、放低姿態,“和老百姓同坐一條板凳”,平等對話交流﹔把慰問對象當成自己的親人一樣,主動關懷,親切問候,切莫“身到心不到”。另外,要注重科學制定走訪慰問計劃,留出與老黨員、困難群眾深入交流的時間,避免出現“趕場子”的現象。

必須堅持帶著耐心“問”。的確,米、面、油、棉衣和棉被等慰問品能夠起到“雪中送炭”的效果,緩解個別家庭的一時之困,但是慰問活動,不能止於“慰”,還要努力在“問”上下功夫。領導干部在和慰問對象交流中,要耐心答疑解惑,仔細詢問有什麼現實困難和心裡訴求。尤其針對困難群眾,要面對面、心貼心的聽聽他們的“苦水”和“牢騷話”,在給予其安慰和關懷的基礎上,深入了解致貧的原因,幫助他們想想脫貧致富的思路等。

必須堅持帶著責任“做”。走訪慰問不能簡單地“一慰了事”“一問了之”,而是要解決老黨員、困難群眾反映的問題。通過送政策、送信息、送崗位、送技能、送項目等方式,給慰問對象既送去“溫暖”,又開出“良方”﹔既及時“輸血”,又增強“造血”能力,讓走訪慰問取得扎實成效。另外,還要注重加強和慰問對象的日常聯系,通過回訪關心其問題解決情況,確保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畢竟慰問、服務群眾,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不能局限於節日。

(責編:任一林、謝磊)
相關專題
· 清風時評
· 網評精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