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1月11日08:1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拉法蘭 |
阿納托利·托濟克 |
陸克文 |
馬祖基 |
深圳城市景觀。 |
“中國改革開放的40年,是艱苦奮斗的40年”
——訪法國前總理拉法蘭
本報駐法國記者 李永群 葛文博
“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中國人民埋頭苦干、上下一心的精神面貌和十足干勁令我最為欽佩。我認為,中國改革開放的40年,是艱苦奮斗的40年。”法國前總理拉法蘭日前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經濟保持多年快速增長,現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取得如此驚人的發展,離不開全體中國人民的團結努力,這令我由衷贊嘆。”
1971年,23歲的拉法蘭首次踏上中國土地。5年后他相繼考察了北京、哈爾濱、上海和廣州等地,“中國當時的生活條件沒有現在好,但年輕人都非常熱情,充滿活力。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后,我先后以議員、總理、總統特使等身份多次到訪中國,中國巨大的發展變化令我目不暇接。特別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中國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富足,他們了解世界的願望越來越強烈。”
拉法蘭表示,中國的改革開放對促進世界經濟、文化與社會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法中兩國人民的接觸和了解不斷加深。“記得2004年我擔任法國總理時,法中一同努力促成雙邊關系提升為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我們的文化、歷史和哲學理念相互借鑒發展,經貿合作涵蓋了核能、交通、可持續發展、城鎮化、健康醫療、農產品加工等各領域。”
在談到深圳——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塊“試驗田”時,拉法蘭講述了一樁趣事。上世紀70年代,法國夏岱勒羅市欲與深圳結為友好城市,當時兩個城市的常住人口都在3萬人左右。夏岱勒羅市的友城事務談判官員勒內·蒙諾裡考慮到中國的未來發展,建議深圳與當時有38萬人口的維埃納省建立友城關系。40年過去了,夏岱勒羅居民增至4.5萬人,深圳人口已經超過700萬。拉法蘭為此感慨萬分:這段友城軼事足以反映出近40年來中國發展的神速。
卸任總理后,拉法蘭擔任了“法國展望與創新基金會”主席。了解中國、研究中國、介紹中國,推動法中關系穩定發展,是該基金會的主要工作之一。從2006年起,每年8月底或9月初,這個基金會都要在拉法蘭老家普瓦捷召開一次有關中國的高級別大型研討會,出席研討會的有法國政府官員、議員、駐外使節、前政要、專家和企業高管等。
拉法蘭說:“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偉大國家,中國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傳統。在這塊土地上從事改革開放事業,決定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壯舉。‘兩個一百年’的清晰目標,激勵著整個中華民族。當前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增長階段,帶來許多變化和挑戰。中國要實現高質量的經濟增長,離不開創新和科技水平的提高。”
“法國也多次經歷過改革的進程,因此,改革和開放已成為法中兩國對國家和社會發展的共識。這一共識要求我們不斷適應世界新發展、新潮流、新變革。我們應該在全世界推廣這種共識,幫助各國攜手並進,共同創造多元交融的美好世界。在這一點上,中國堪稱世界的榜樣。”拉法蘭表示:“40年來,中國通過改革開放、拼搏進取,不但出色地維護了自身的發展權利,更承擔起大國責任,為人類的共同發展獻計獻策,成為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中國領導人一向秉持開放包容的理念,真誠地與其他國家共同探討未來發展。”
拉法蘭認為,世界應當認真地學習借鑒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中國經濟成為拉動全球經濟增長的火車頭”
——訪白俄羅斯前副總理阿納托利·托濟克
本報記者 張光政
“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對白俄羅斯來說,學習借鑒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非常重要。”白俄羅斯前副總理、國立大學孔子學院白方院長阿納托利·托濟克不久前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說。40年來,由於堅定不移地推行改革,中國積累了強大的經濟及科技實力,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中國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惠及其他國家和人民。
托濟克出生於1949年。他在上大學和研究生期間學的是歷史專業,那時就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2006年至2010年,托濟克擔任白俄羅斯駐華大使。他為擴大和深化白中各領域合作積極奔走,向白俄羅斯國內介紹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成功經驗,在兩國企業間牽線搭橋。
“中國是一個神奇的國度。在中國工作的5年,可能是我職業生涯中最有意義、最充實、最富有成果的時期。”托濟克愉快地回憶著。在他擔任駐華大使期間,中國大事喜事連接不斷。“中國的蓬勃發展令人稱奇!”
托濟克密切關注著中國社會發生的日新月異的變化,不斷探尋著中國發展奇跡的奧秘。他認為,對當代中國歷史來說,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具有決定性的作用,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序幕。40年來,中國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國家的面貌和人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而且,改革至今沒有止步,仍在繼續向前推進。
“中國經濟成為拉動全球經濟增長的火車頭,中國在全球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積極影響力。”托濟克說,白俄羅斯非常重視發展白中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兩國建交26年來,雙邊關系平穩有序、持續蓬勃發展。托濟克認為,對白俄羅斯來說,培養了解中國、通曉中文的人才很重要。他在擔任駐華大使期間,就曾建議白俄羅斯的學校開設漢語課。2006年9月,明斯克的中小學共有4個年級開設了漢語課。同一年他代表白俄羅斯教育部同中方簽署了在白俄羅斯國立大學設立孔子學院的協議。這裡不僅是推廣漢語的機構,還是研究中國問題和白中關系的科研中心。隨后,白俄羅斯很多城市的學校也開設了漢語課程。在托濟克的影響下,他的兩個外孫正在學習漢語。
2018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5周年,白俄羅斯是最早表態支持“一帶一路”建設的國家之一。托濟克認為,在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礎上,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無論對中國還是對世界都很重要。白俄羅斯國立大學孔子學院的主要任務之一是幫助白俄羅斯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國。他說:“對白俄羅斯的經濟現代化來說,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有著重要意義。這對白中兩國是互利共贏的。兩國發展戰略更好地對接,從而更有效地開展合作。”
明斯克郊外的“巨石”中白工業園還成為白中共建“一帶一路”的示范項目。白俄羅斯希望借鑒中國工業園區的建設經驗,把中白工業園打造成培育新型經濟的平台。托濟克說:“中白工業園被稱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明珠,我們將這個工業園視為我國未來經濟發展的樣板。我希望越來越多的白俄羅斯年輕人學習漢語,以便將來在離家不遠的地方就能夠找到有前途、待遇好的工作。可以說,‘一帶一路’倡議的影響體現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白中兩國將在‘一帶一路’框架下更有效地開展合作。”
“所有中國人都應該為自己的祖國自豪”
——訪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
本報記者 牛瑞飛
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到過中國百余次,標准的普通話中夾雜著不少流行用語。對中國非常熟悉的他,對中國改革開放非常關注。
陸克文告訴記者,小時候他家裡生活困苦,父親早逝。從小母親就告訴他,真正成功的人必須眼界開闊,更多、更好地了解世界。陸克文說,有一件事他記得特別清楚。1971年的一天,母親拿來一份報紙,告訴他說,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並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這個國家將對你的未來和世界的未來產生巨大影響”。母親的遠見使陸克文學習中文和了解中國的願望更加強烈,而他與中國的關系也成為其后來政治和學術生涯中最重要的標簽。
陸克文在高中畢業后就讀於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中文專業。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開始時,他正在讀本科。他至今仍清晰地記得當時仔細閱讀《人民日報》關於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報道的情景。從那時起,關於中國共產黨每一屆全國代表大會的報道他都會認真學習,“從某種角度上講,我全程見証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發生的巨大變化”。
“1984年,我作為一名外交官來到中國。那時的中國仍處於改革開放初期,民眾的收入不高。購買食物和很多日用品需要使用各種票券,糧票、肉票、布票甚至家具票,很多生活必需品按照計劃供應。街上的汽車很少,通信更不發達。人們衣服的樣式和顏色很單一。但我注意到,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一些非同尋常的變化在這個國家發生:人們可以在市場上買到品種更豐富、質量更高的食品,各式各樣的家用電器進入家庭,人們的穿著越來越多彩,擁有私家車成為現實。這種變化一直持續到了今天。”
陸克文日前到成都參加活動。距離他1986年第一次來成都,已過去了30多年。“今天的成都是一個國際化的花園城市,街道干淨漂亮,人民富有活力,而且極具國際視野。這些都是改革開放帶來的新氣象。”陸克文認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很難用語言表達。一串串數字特別能說明問題: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人均收入實現了跨越式增長,7億多人擺脫了貧困。這些偉大成就,不僅讓中國人民過上了衣食無憂的幸福生活,更是對整個人類的巨大貢獻。兒時的經歷讓陸克文對貧窮有著深刻的體會,對中國人民脫貧后進入小康生活的喜悅之情感同身受。他說:“從貧困走向小康是天大的喜事。所有中國人都應該為自己的祖國自豪。這種成就無論以何種方式評估都是值得高度贊賞的。這是中國政府持之以恆,堅持對內實施以市場為導向積極改革、對外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努力開放的成果。這種政策連續性是中國取得成功的關鍵。”
“特別值得贊賞的是,中國不滿足於自身的繁榮與富強,還希望與全世界人民一起邁入幸福富裕的美好時代。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是一項面向未來的偉大工程。中國進一步主動擴大對外開放,促進不同國家與文明的交融互鑒。我堅信,‘一帶一路’建設將成為東西方交融合作的橋梁。”陸克文強調,“一帶一路”倡議可以成為一個很好的中國品牌故事。中國正在改變著世界,世界需要了解中國,中國需要了解世界。每個好的中國品牌,都是一個講好中國故事的機會,“希望大家講好‘一帶一路’合作的故事”。
陸克文現擔任美國亞洲協會政策研究院院長,關注的重點依然是中國的改革開放。“對世界來說,中國在各個方面所起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中國在提供國際公共產品方面的貢獻越來越大、效果越來越好。”這也是他決定在學術機構裡潛心研究中國發展問題的重要原因。
陸克文表示,學習中文為他的人生開啟了一扇光明的窗戶。“未來,改革開放的中國將更加發展繁榮,將給世界更多的人帶來人生出彩的機遇。”
“學習中國改革開放經驗將成為全新潮流”
——訪印尼前國會議長馬祖基
本報駐泰國記者 趙益普
“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已經進行了40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改革開放也改善了中國的經濟、社會、文化以及其他方方面面。”印尼前國會議長馬祖基近日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如是表示。
“中國這40年來最大的變化是貧困人口大量減少,7億多人擺脫了貧困。這當然得益於中國整體的經濟進步。中國經濟長期保持較高增速,這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字。現在的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且未來還會有很好的發展前景。”
馬祖基認為,通過比較中國和印尼的發展之路,可以更好地看出改革開放對於中國的重要意義。對印尼而言,中國的改革開放猶如一面鏡子。中國有句古話:“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中國的成功值得印尼思考和學習。
“長期以來,我被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深深吸引。”上世紀90年代,還在擔任印尼某國有企業總經理的時候,馬祖基就經常到訪中國。他說,他那時候就注意觀察和學習中國共產黨處理政務的經驗。從政之后的馬祖基曾擔任過印尼民主黨秘書長,直至2009年成為國會議長。其間他數次訪問中國,結識了很多中國朋友。通過這些中國朋友,馬祖基學習到非常多的中國改革開放、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寶貴經驗,馬祖基說自己“深受鼓舞”。
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堅定不移深入推進改革開放。對於新時期中國的改革開放經驗,馬祖基不僅自己學習,還“推介”給印尼人民。2013年,習近平主席訪問印尼。在印尼國會發表的演講中,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對於這次歷史性的演講,馬祖基說自己有責任讓更多印尼人民近距離傾聽到中國的聲音,學習中國40年來蓬勃發展的經驗。
“中國走出了一條完全不同於西方的道路,有自己鮮明的特色。我需要指出的是,政治體制不能照抄照搬。如今的中國越來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在驚嘆於中國經濟發展速度的同時,世界也需要思考並借鑒中國的成功經驗。”馬祖基堅信,中國繼續堅持改革開放的事業,人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將進一步增強,讓更多的人分享到改革開放的紅利。“未來世界,學習中國改革開放經驗將成為全新潮流。”
除標注外,本版圖片由本報記者王遠、張光政、牛瑞飛、趙益普攝
版式設計: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19年01月11日 17 版)
相關專題 |
· 理上網來·改革開放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