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偉大創造

王東京

2018年12月26日07:5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內容提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一個前無古人的偉大創造,是我國取得舉世矚目發展成就的經濟體制基礎。我們經過深入理論研究和艱辛實踐探索証明,在公有制為主體的基礎上可以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其前提是將公有的生產資料經營權委托給企業,讓企業擁有產品所有權。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重點和難點是讓國有企業成為市場主體。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在這方面已經走出一條卓有成效的改革創新之路。新時代,我們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習近平同志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前進道路上,我們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這一重要論述高度概括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偉大成就和創新成果。回顧40年來我們黨帶領人民進行的艱辛探索,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一個前無古人的偉大創造,是我們取得舉世矚目發展成就的經濟體制基礎。深刻認識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理論邏輯和實踐創新,有利於在新時代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在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條件下可以發展市場經濟

西方主流經濟學認為,發展市場經濟有兩個前提:一是社會分工,二是財產私有。如果沒有社會分工,企業生產的產品都相同,就用不著交換。如果財產不是私有,就沒有辦法進行商品交換。這一理論邏輯根深蒂固,導致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都認為市場經濟與公有制是不可兼容的。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進行經濟建設、推動經濟發展,就要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理論和實踐都已証明,市場配置資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那麼,在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條件下能否發展市場經濟呢?改革開放之初,理論界圍繞這個問題進行了熱烈討論。1992年鄧小平同志發表南方談話明確指出,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表明,我們黨在解決公有制與市場經濟能否結合、怎樣結合問題上邁出了決定性步伐,逐漸搞清楚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理論邏輯。

首先,商品交換的制度前提並不是生產資料所有權,而是產品所有權。馬克思雖然說過“私有權是流通的前提”,但他所說的私有權並非生產資料私有權,而是商品私有權。馬克思指出,“商品不能自己到市場去,不能自己去交換。因此,我們必須找尋它的監護人,商品所有者。”“對於那種還要進入流通的商品的所有權,就表現為直接從商品佔有者的勞動中產生的所有權”。這就是說,商品生產者即便沒有生產資料所有權,但如果擁有產品所有權,就可以進行市場交換。比如,在封建社會后期,西歐一些國家的貨幣地租逐漸發展起來,沒有土地(生產資料)所有權的佃戶可以向地主租賃土地,生產出的產品可以歸佃戶所有,並且可以到市場出售。

其次,生產資料所有權與經營權可以分離,因而生產資料所有權與產品所有權也可以分離。在歷史上,借貸經濟的出現推動了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以銀行為例。銀行信貸資金主要來自儲戶存款,信貸資金的所有權歸儲戶,而銀行通過支付利息從儲戶那裡獲得資金的經營權。這樣,信貸資金貸放給誰、收益如何分享、呆壞賬怎樣處置等皆由銀行決定,無需征得儲戶同意。如此一來,所有權與經營權就分離了。生產資料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必然帶來生產資料所有權與產品所有權的分離。企業隻要擁有了產品所有權,就能成為市場交換主體。因此,在公有制為主體的基礎上可以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其前提是將公有的生產資料經營權委托給企業,讓企業擁有產品所有權。

這兩點充分証明,“如果財產不是私有,就沒有辦法進行商品交換”的西方經濟學理論邏輯是不正確的,在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條件下可以發展市場經濟。

國有企業改革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點和難點

我國在公有制為主體的基礎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需要解決許多極其復雜的問題,其中的重點和難點是讓國有企業成為市場主體。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確立了國有企業改革的方針,強調以擴大企業自主權為主要形式,調整國家與企業之間的生產管理權限與利益分配關系,在企業內部建立各種形式的經濟責任制。這一時期改革的主要舉措是“放權讓利”,先是實行國有企業利潤留成制度。1981年實行“利潤包干制”,企業按核定的利潤目標向國家承包,超過的部分歸企業留用,完不成的部分由企業自行補齊。此后又實行了“利改稅”,把國有企業上繳利潤改為繳納稅金,稅后利潤全部留歸企業。

1984年,中央明確提出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后,國有企業開始推行多種形式的承包經營責任制,企業有自主選擇和安排產供銷活動的權利,有權擁有和支配自留資金。1992年,中央頒布《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條例》,明確規定企業享有生產經營決策權、產品銷售權、資產處置權等經營自主權。事實上,這一時期國有企業已逐步擁有了產品所有權,基本確立了市場主體地位。

從1993年到2002年,隨著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國有企業發展的外部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這一時期國有企業改革從政策調整進入到制度創新階段,國有企業開始推行公司制改革。1993年,中央提出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1999年,進一步明確公司制的核心是公司法人治理結構,要求明確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的職責,形成各負其責、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到20世紀末,大多數國有大中型企業已初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此后,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繼續深化。2003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等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在這個框架下,中央又正式提出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按照這一思路,國有企業不斷深化公司制改革,進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同時,分類分層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積極引入各類投資者實現股權多元化,提升國有資本經營效率和效益。

由此可見,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過程也是生產資料所有權與產品所有權科學分離的過程。如果說在早期放權讓利階段企業尚不擁有獨立的產品所有權,那麼,到了承包經營制階段,經營權與產品所有權就都下放給了企業。后來的股份制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進一步推動了生產資料所有權與產品所有權分離。今天,我們完全可以自信地說,經過40年改革創新,我國國有企業已經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重點是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實現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

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結構調整、戰略性重組,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有效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市場化改革絕不是要把國有資本私有化,也不是要削弱國有經濟,而是通過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和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調整優化國有經濟布局結構,充分釋放國有經濟的潛力和活力,借助市場機制實現國有資產增值,從而不斷發展壯大國有經濟,鞏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

營造公平競爭環境。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鼓勵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降低制度性成本,激發企業創造力。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壟斷,加快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放寬服務業准入限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市場監管體制,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

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健全財政、貨幣、產業、區域等經濟政策協調機制。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以國家發展規劃為戰略指導,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優化宏觀調控的目標和手段,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營造良好宏觀環境。同時,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促進消費業態創新發展,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以市場需求引導投資向能創造最優產出的領域流動。

深化財稅和金融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統籌調配財政資金,科學配置各級政府財力,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通過全面實施績效管理,建立全面規范透明、標准科學、約束有力的預算制度。不斷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深化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

(作者為中央黨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副校長(副院長))

《 人民日報 》( 2018年12月26日 07 版)

(責編:任一林、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