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0日09:37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沂蒙山群峰連綿,層巒疊嶂。深秋時節,當我們懷著深深的敬意走進山東省沂南縣南村革命老區時,呈現在眼前的是一幅生機盎然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圖景:筆直寬闊的柏油路縱橫交錯,沿街兩側現代標准化住宅樓鱗次櫛比,村民在集體企業上班,適齡青年免費分房,60周歲以上老人發放生活費,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免費辦理,物業費、水電費全免,……如果不是身臨其境,我們真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竟然發生在沂蒙山革命根據地腹地,一個13年前還靠賣土地維持發展的貧困村。是什麼開啟了南村的“富裕之門”?我們實地探訪了讓這片紅色故土舊貌換新顏的“幸福密碼”。
樹高千尺 不忘根本
時光倒回到2005年,那時的南村,集體經濟薄弱、村民日子困頓,全村經濟總收入隻有67萬元,還欠著幾百萬元外債。換屆之際,村委領導和部分群眾想起在外打拼多年、擁有上億資產的農民企業家李鳳德,想請他回村帶領村民走上致富之路。李鳳德擔心自己難以勝任,對不起全村老少兄弟爺們,不敢答應。
村裡的老黨員和村民代表一次次的到企業、到家中找李鳳德做工作。面對鄉親們期待的目光,聽著他們發自肺腑的話語,李鳳德的眼圈濕潤了。他想起沂蒙地區無數革命先輩為黨為民的一生,想起自己依靠黨的政策致富的經歷,雖然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李鳳德還是將自己的企業交給親朋打理,毅然決然回到村裡。“老少爺們兒相信我,再苦再難我也願意回村裡為大家服務,帶領鄉親們過上好日子。”李鳳德言辭懇切地說起當時的想法。
李鳳德上任時,村裡欠了幾百萬元債。他深知,想讓南村盡快富起來,必須走發展集體經濟、實現共同富裕的路子。為籌集開辦集體企業的啟動資金,他做通家人的工作:“發展集體經濟,贏了是集體的,虧了得算咱們的。”當時正患感冒的妻子接過李鳳德親手煮的面,對他說:“你做的是對的,不能虧了咱們的鄉裡鄉親。”家人的支持讓李鳳德再無后顧之憂,他自己出資買下縣城兩處閑置院落讓集體開發建設﹔銀行不給集體企業放貸,李鳳德就以自己的房產和公司抵押貸款4000萬元,這才有了集體企業的首創資金,為村裡的發展開了一個好頭。
“咱當干部的必須有好的思想,要講大局,有奉獻精神。”這是李鳳德常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李鳳德和村干部一起奔赴江蘇、溫州、東北等地考察市場,並鄭重承諾:“南村經濟沒有好轉前,我不坐集體的車,不加集體一分錢的油。”他不僅兌現了承諾,而且主動承擔了村裡外出考察市場、聯系業務、來客的全部經費。僅這些,他一年就支出近百萬元。
“老百姓身上淌多少汗,干部身上就得淌多少汗。咱當干部的,真干了,苦干了,群眾看得最清楚。”在李鳳德和南村人的共同努力下,2005年建設、2006年投產的正壯飼料有限公司為南村帶來了第一桶金。南村經濟逐漸步入正軌,社區集體企業也由1家發展到9家。為整合資源做大做強,2016年村黨委決定成立山東廣匯集團,業務涵蓋旅游開發、酒店餐飲服務、文化傳媒、影視制作、房地產開發、倉儲物流、農業開發、飼料、民航機場、電子商務等。2017年,集體固定資產總額達到20多億元,實現年產值19億元,集體收入1.43億元,居民人均純收入3.1萬元,將南村社區打造成了新農村建設示范村。
黨旗紅 鄉村興
作為南村社區的致富帶頭人、發展領路人,李鳳德一直把黨建工作當成首要任務來抓。多年以來,在他的帶領下,社區黨組織按照上級精神要求,不斷解放思想,大膽創新,健全完善了黨建工作機制,向著全面進步、全面過硬的目標不斷提升,為實現長遠穩定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他們把每月8日作為社區黨員活動日。活動日期間,全體黨員開展學習交流活動,學黨規黨章,學系列講話,做合格黨員。社區黨委根據黨員的不同情況,注重分別施教,結合南村社區的發展實際,引導黨員干部自覺把黨章黨規和習近平系列講話要求轉化為實際行動,通過學習教育,做到了把黨的思想政治建設抓在日常、嚴在經常。村兩委開會,一年中遲到兩次的自動辭職﹔對村民的紅白喜事,村干部可以隨禮但不能參加宴席﹔干部實行定額工資,不得高於居民人均純收入﹔所有村務都要接受群眾監督。
扎實的班子建設帶來了優厚回報。在2018年南村社區棚改工作中,經過55個日夜的入戶宣傳和精心籌備,集中簽約當天就順利簽訂協議465份,簽約率超過90%。南村社區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創造了沂南棚改的“新速度”。
富了口袋 再富腦袋
南村社區集體經濟的快速發展,給社區全體居民帶來了貨真價實的福利。如今的南村村民有著“特殊待遇”:全村居民都可以到村集體企業上班工作﹔村裡免費為全體村民辦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和家庭財產保險﹔60周歲以上的老人每季度發放1500元生活費﹔誰家孩子考上大學補助幾千元﹔新婚青年免費提供120平方米的住房一套﹔新中國成立前老黨員固定補貼每月600元﹔社區居民享受年終分紅,免收水電費、物業費……。
“在村裡當干部,每天都和老百姓打交道,心裡得時刻站在他們的角度看問題”,李鳳德滿懷深情地說:“2009年全村第一次給適齡青年發放免費樓房鑰匙。當時在場的許多青年都哭了,我看到這個情景,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淚。”建國六十周年前夕,新華社以照片的形式,選編了全國發生的最具影響力的100件大事,南村社區居民免費入住新樓房的照片,入選“建國60周年影響中國的100件大事”。
村民的幸福感、安全感、獲得感還體現在許多工作細節上:作為公益事業,社區先后投資350萬元,為老年人活動中心配制健身器材和娛樂用品﹔投資600萬元建成高標准教學樓和幼兒園﹔為方便社區居民生活,在社區廣場安置石磨、石碾、煎餅爐具等用品。記者在社區廣場走訪時,正趕上一個居民在用社區提供的石碾碾玉米。她叫任鳳花,她告訴記者,現在這個石碾在農村也不多見,她是專程從西邊村來這裡碾玉米的,綠色又健康。“有石碾和石磨真好,不僅南村的人方便,也給我們鄰村人帶來了便利。”任鳳花說。
在分享物質果實的同時,南村人還實實在在感受到精神果實帶來的愉悅。2017年3月,南村文藝宣傳隊骨干力量——“新紅嫂組合”登上了央視《星光大道》的舞台,向全國觀眾展示了革命老區人民的嶄新精神風貌和新農村建設的巨大成就。這支文藝宣傳隊是南村社區為豐富居民文化生活、改變老區百姓精神面貌而成立的。
關於“新紅嫂組合”名稱的來源,李鳳德解釋道:“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沂蒙革命根據地的男人們都去前線打仗,家裡的女人們邊照顧家庭,邊生產,邊擁軍支前,為革命勝利做出了很大貢獻,后來這個群體被稱為‘紅嫂’。為了傳承‘紅嫂精神’,我們把這個演唱組合命名為‘新紅嫂組合’。”
以前由於經濟不寬裕,南村的新紅嫂們忙於家務,既沒有精力、也沒有心情進行娛樂活動。現在,村民的物質生活富裕了,也希望為老區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光添彩。“新紅嫂組合”成立以來自編自演了許多接地氣、貼近百姓生活的文藝節目,走鎮串村,用文化的力量豐富百姓的文化生活。她們除參加南村組織的社區文藝演出外,還積極參加縣裡組織的文化匯演和送文化下鄉活動。許多節目都是她們自編自演,歌頌身邊人、身邊事,每到一地演出,都受到當地百姓的熱烈歡迎。
參加完《星光大道》節目錄制后,“新紅嫂組合”成員高玲舉說:“我們雖然不是專業演員,更不是專業演出團隊,但我們有一顆為社區、為新農村文化建設奉獻的心,盡管我們排練、演出很累,但看到父老鄉親們看節目時臉上露出的燦爛笑容時,一切苦和累覺得都是值得的。我們不僅文藝技能得到提升,心靈也得到洗禮。”
新時代,這支“新紅嫂組合”正唱響新時代的“沂蒙好聲音”,成員鄭樹珍說:“我們將以此為新起點,排演更多更好節目獻給父老鄉親,為豐富新農村文化生活貢獻自己一份力量。”
紅色基因 代代相傳
2007年,電視劇《沂蒙》在常山庄村拍攝,沂南縣委縣政府決定抓住這次機遇,以“沂蒙精神”為主線,在常山庄建沂蒙紅色影視基地,發展紅色文化產業和紅色旅游。但當時的常山庄村集體經濟薄弱,無力進行旅游開發,沂南縣委縣政府決定實行吸引民間資本、社會力量開發紅色旅游的舉措,縣委領導決定把這個重任交給李鳳德。
“決定接過建設沂蒙紅色影視基地的任務,真有點提著腦袋上陣的感覺。”李鳳德回憶說,“我以前經營的都是加工型企業,與文化旅游產業毫不沾邊,如何做,心裡一點譜沒有。再就是建影視基地投多少錢?投入產出效益如何,心裡也沒數。”但他深知“做人不能忘本”,自己能有今天是受黨的培養,是沂蒙的好山好水養育了他,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和土生土長的沂蒙人,必須承擔起革命老區紅色旅游開發重任,把紅色基因代代相傳下去、把紅色故事傳揚出去。
經過深入考察,山東廣匯集團立足常山庄村成立了山東沂蒙紅色影視拍攝基地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確立了保護性開發的思路,並根據功能定位把常山庄古村落劃分為三大功能區——愛國主義教育區、影視拍攝區和古村民俗體驗區。
沂蒙紅色影視基地建成以來先后拍攝了《紅高粱》《鐵道飛虎》《斗牛》等300多部影視劇,成為遠近聞名的“紅萊塢”。
為挖掘沂蒙山區紅色資料和革命故事,夯實紅色文化基礎,李鳳德利用12處農家院,建起了反映明德英、王煥於、李桂芳等百位紅嫂英雄事跡的《中國紅嫂革命紀念館》,這也是國內首個由農民自發建設、以普通人物群體為主題的紅色紀念館。接著,又建起了介紹在沂蒙山區戰斗工作過的黨的高級將領事跡的《人民子弟兵將帥紀念館》以及反映黨政軍民建設、鞏固發展沂蒙山革命根據地事跡的《跟著共產黨走紀念館》。“傳承和弘揚‘沂蒙精神’‘紅嫂精神’,必須有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這些紅色紀念館建起后,了卻了我一個心願”,李鳳德說到此處臉上洋溢著喜悅的光芒。紀念館建成后,成為全國有影響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黨性教育基地,被中共山東省委確定為全省黨員領導干部黨性教育基地。
在影視基地的開發建設中,李鳳德認為不僅要把老區的紅色文化傳揚出去,更有義務幫助老區人民脫貧致富。為進一步促進紅色旅游發展、帶動村民脫貧致富,在縣委的大力支持下,沂蒙紅色影視基地與常山庄周邊5個村庄聯合成立了“沂蒙紅嫂家鄉文化產業園區黨委”,制定了常規扶貧與智力扶貧相結合,輸血變造血的扶貧思路。投巨資建起高標准社區,讓常山庄村民整體搬離世代居住的石板房,免費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樓房﹔在新立村建起了特色民宿和農業觀光採摘園﹔充分依托影視基地的人流、資金流、信息流,使村民們當起了“四員”——土地入園當社員,景區務工當職員,搖身一變當演員,售賣產品當店員。如今的常山庄變成了資源生態美、生活幸福美、文化和諧美、創新引領美的“四美”村庄。常山庄和新立村的巨變是李鳳德堅持革命老區致富路上一個也不能掉隊的有力明証。
如今的南村社區,已成為沂南縣建設富美和諧新農村的一面旗幟,榮獲“山東省文明社區”“山東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等20多項榮譽稱號。李鳳德自己也獲得“山東省勞動模范”“山東富民強省先模人物”等多項榮譽。對於榮譽和頭銜,李鳳德並不在意,“鄉親們都過上好日子比我得一百個榮譽強”,這就是他為村裡工作始終奉行的態度和理念。
沂蒙革命老區這片紅色的熱土,當年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哺育了無數英雄兒女。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吃苦耐勞、自強不息、無私奉獻、舍己為公的紅色基因在沂蒙大地上代代相傳、生生不息,它所生成的“幸福密碼”正敲開沂蒙大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興村之門”,讓更多的老百姓過上富裕的幸福生活。(記者:閆宏偉 蘇鴻雁 通訊員:高舉亮)
(來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年第12期)
相關專題 |
·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