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旭東
2018年11月28日10:4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村民小組長按村支書要求辦事,在村支書因此事受處分后,上級原本計劃對小組長誡勉談話,然而考慮到處分指標沒完成,最終給了警告處分﹔一個審批事項從科員到科長,再到分管副局長和局長都有呈批簽字,雇員只是把事項錄入系統,不巧審批出了問題,追責時為了湊數,那就把雇員也算上……(11月21日 人民日報)
考核是“指揮棒”,頗有“指哪打哪”的精准性、有效性、務實性。而處分則是“校准儀”,代表著一種行為尺度,有過則改之、無過則加勉。可以說,不論是考核工作成效,還是處分問題干部,都為工作開展、事業推進提供了積極推力。但若將兩者合而為一,盲目地用考核加大處分力度則難免變了味,畢竟考核往往與績效挂鉤,一旦為了完成指標而加大處分力度,很容易與嚴管厚愛的初衷相背離。
處分、問責,就是要幫助黨員干部規范言行舉止、強化紀律作風,其根本目的還是為了工作更好地開展,讓同志們更規范、更合理、更有效、更積極地增進民生福祉、推動改革發展。但若以考核指標泛化處分、問責數量,則很容易小題大做、上綱上線,讓責任被無限放大、過失被持續發酵。看似處分指標完成了,卻在無形之中讓干部寒了心,陷入人人自危的怪圈,進而導致干事業縮手縮腳、說句話思前想后。的確,誰又希望處分、問責落到自己頭上呢!於是乎,在“做多錯多”面前,寧可不做﹔在“親”“清”關系面前,取“清”去“親”。
就考核“處分”而言,若是關注處分的精准度、處分的高質量,則很有前瞻性和借鑒意義,讓“有權就有責、失責必追究”成為常態,也能營造更加公平公正的干事創業氛圍。倘若考核的焦點過多關注在數量指標上,就成了另類的“運動式”推進工作,隻看到問責處分的數量,卻視同志們的艱辛努力與付出而不聞不問。這也反映出少數領導干部工作中的教條主義,為了完成考核指標,守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不惜動起了認真工作同志的主意,活脫脫的“挑軟柿子捏”。其實,處分與問責終究只是手段,絕非目的,一旦為其套上考核“枷鎖”,難免會催生有失公允的現象,失去了公平、客觀、合理、科學等屬性的處分與問責,意義何在?
當然,症結在下面,病因卻在上頭。一個地方風氣好不好、績效優不優,絕不是看處分、問責了多少干部,更不能武斷地認為“零處分”“零問責”就是地方的失職,而是應當多聽聽群眾的中肯評價、多看看人民的生活質量、多比比地方的發展成效。考核指標的制定,同樣也是門“守正出新”的大學問,隻有結合實際、因地制宜,才能堅守考核的初衷,不斷為考核的導向校正、糾偏。“嚴是愛,鬆是害,盲目處分有危害!”各級黨組織在處分與問責當前,更需審慎對待、理性為之,既不能為了處分而處分,走上“盲目處分”的教條主義,也不能任性設定考核指標,把處分問責成效簡單“降維”成數量多寡﹔既要充分發揮處分的威懾力,更好服務發展大局,也要全面保護干部擔當作為的主觀能動性,讓實干者得實惠,失誤者能容錯,無過者絕不被處分、問責。
考核“處分”切莫陷入教條主義。隻有免除后顧之憂,營造創新爭先、擔當作為的良好氛圍,廣大干部才能真正放下思想包袱、消除心頭顧慮,心無旁騖謀發展、步履堅定謀未來。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