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 薛惠鋒
2018年11月26日13:59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居安而思危則終不危,操治而慮亂則終不亂”。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強調的“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鏗鏘有力、擲地有聲,進一步彰顯了網絡安全對於國家安全的基石作用。縱觀人類歷史,從制海權到制空權的爭奪,從制天權到制網權的較量,網絡空間從來就不是一處平靜的“桃花園”,早已成為大國博弈的全新疆域、國家主權的必爭之地。
黨的十九大提出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的宏偉藍圖,彰顯了“領跑世界”的擔當,描繪了重塑“智慧地球”、打造“智慧宇宙”的藍圖。然而,目前的網絡空間,並非“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太平世界,仍舊充滿了“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的競爭思維。我們不禁自問:網絡應用的繁華盛景下,我們究竟掌握多少核心技術?數字產業的巨大規模下,我們的企業能夠堅持多久?在經歷缺芯少魂的切膚之痛后,以互聯網為基礎的科技、經濟和社會結構,是否是唯一選擇?
“落其實而思其樹,飲其流而懷其源”。對於構建“天地一體、世界大同”的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戰略科學家錢學森就有過超前的論述。他認為,建立“天地融合”的全球性網絡,是信息革命必然的發展趨勢。1978年錢學森就說:“恐怕不久的將來,全世界總是要建立情報資料網,這個網絡與全球計算機網絡、衛星系統、資料庫、通信線路、用戶終端等設施都要互聯互通”。錢老還說:“實現宇宙航行,是科學史上的一個大事件。在此以前,人類都是在地球上觀察和研究自然。今后就可以在一個新的立足點上來研究自然和宇宙”。錢老所說的,不僅是從太空高度來研究地球,更重要的是研究宇宙,來引發新的科學革命和技術革命,包括信息技術的革命。這已經超越了“全球化”的束縛,指明了“地球中心”向“星際通信”的必然趨勢。這是一項開放的復雜巨系統工程,需要運用中國智慧、走好中國道路,著力構建網絡空間的“四個共同體”,讓網絡空間“源於中國、惠及四海,超越歷史、引領未來,立足地球、掌控天外,造福全民、澤被萬代”,從更高起點謀劃網絡空間的未來。
一是堅持文化自信,打造“命運共同體”,讓網絡空間“源於中國、惠及四海”。美國作為互聯網的創造者,憑借“先入為主、先行為法”的優勢,已經全面掌控了“數字邊疆”的“封疆權”和“路由權”,作為爭奪資源、掌控情報、維護霸權的工具。不僅互聯網的協議規劃由美國制定,互聯網根服務器也由美國掌控,域名與地址也由美國分配,導致了互聯網數據由美國掌握。因此,對於世界各國來說,都面臨著網絡“心臟中樞”受制於人、 “骨干樞紐”難以自主、“末梢神經”廣被滲透的嚴峻問題。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者和倡導者,依托中國建立一套平等互利的設施、協議、系統,將打破網絡空間“一超獨大”的局面,向“一超多強”和“共建共享”轉變。
二是堅持理論自信,打造“思想共同體”,讓網絡空間“超越歷史、引領未來”。當前網絡空間在哲學上、邏輯上、架構上,仍舊基於西方的“還原論”,也就是“分”的哲學。就是將復雜對象不斷分解為簡單對象,將全局問題不斷分解為局部問題去解決。這在促進了現代科學技術飛速進步的同時,引發了深刻矛盾和弊端。“分”帶來競爭、創新,但個體進步卻導致了整體利益受損,個體的理性卻導致集體的非理性。利益越分越細,導致了網絡空間的技術碎片化、財富集中化、思想極端化。需用錢學森系統工程思想,特別是開放的復雜巨系統理論,從更高的起點統籌謀劃。必須看到,一葉障目、管中窺豹無法實現網絡空間整體安全,需要勾勒網絡空間安全理論的外延和內涵、邊界和內核、路徑和方向,推動“局部到全局”的提升,突破還原論的制約﹔必須看到,簡單迭代、機械相加無法改變網絡空間“心臟中樞”受制於人的局面,需要打通技術鏈條、構建技術生態、掌握技術主動,推動“加法向乘法”的轉變,實現群體性的涌現﹔必須看到,以毒攻毒、技術防守難以解決復雜的網絡空間安全問題,需要人機結合、人網結合,構建技術、工程、產業、管理聯動的網絡空間安全體系,推動“科學到哲學”的躍升,跨越唯技術論的陷阱﹔必須看到,被動響應、事后補救無法有效預測和預防安全漏洞,需要發展以主動防御、智能預測、隨時響應的技術,推動“被動到主動”的轉型,沖出跟隨式的局限。
三是堅持技術自信,打造“責任共同體”,讓網絡空間“立足地球、掌控天外”。航天絕不僅僅是一個行業,而是人類文明邁向新紀元的一扇窗口,是從太空俯瞰全球、聯通全域、經略宇宙、改變人類前途命運的綜合性戰略之舉。2017年美國政府提出美國將重返月球,將月球作為其永不沉沒的空間站,確保美國“再次領先”。有人說,如果全球70億人都過上美國人的生活,需要4.5個地球的資源。因此,今天的航天與數百年前的航海一樣,是人類探索未知世界、拓展生存空間的歷史必然,是人類永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太空文明,通信先行”。1996年NASA綜合業務網,到1998年JPL星際互聯網,2004年NASA空間網絡架構和技術,再到今天“一帶一路”空間信息走廊,無不昭示著需要以空間基礎設施為樞紐,打造“跨國界、跨洲際、跨天地”的“命運共同體”,架起“感、傳、知、用”融合的信息走廊,實現“陸、海、空、天、網”的全方位互聯互通。
四是堅持應用自信,打造“利益共同體”,讓網絡空間“造福全民、澤被萬代”。應用上的停滯不前,是制約我國網絡空間發展的慢性病。必須看到,以買代造、以租代買隻會讓我國在網絡空間“無物可用、無計可施”,為避免我國網絡核心技術“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需要推動“無用到有用”的晉級,達到初步自主﹔必須看到,缺乏驗証、沒有實戰的網絡技術終究是紙上談兵,應當在應用中迭代,在實戰中提升,不斷提升自主產品的功能性能,推動“用好到好用”的轉換,實現完全可控﹔必須看到,行政強制、補貼刺激難以實現網絡空間安全產業的長遠發展,形成產業鏈條,建立產業生態,實現應用牽引,形成“要我用到我要用”的自覺,邁向業態頂端。
隻有堅持四個自信,打造“四個共同體”,我們才能不負時代使命、不負全球期待,牢牢把握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前進航向,構筑天地一體、軍民融合、靈活擴展、高度智能的信息網絡。為此,我們提出“星融網”構想。為構筑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發揮全面牽引作用。試圖以“跨越地平線”的高度,主導以天基鏈路為主的第二網鏈,從而解除以互聯網為主導的第一網鏈的封鎖,打破技術壟斷、規則黑箱、治理霸權,構建一套全新的“價值體系”。建設“星融網”,需從基礎設施、協議規則、核心設備、關鍵技術等方面全面展開、重點推進,必須從戰略、戰役、戰術方面統籌推進。
在戰略謀劃上,以網絡空間共治共享“統領全球”。實現構建網絡空間“四個共同體”的目標,“星融網”將展現“六大特性”:基礎設施方面,利用天基網絡,實現鏈路可控﹔網絡協議方面,滿足兼容統一,制定自有規則﹔系統構成方面,統籌天空地海,實現多維一體﹔網絡結構方面,著眼自主運行,實現靈活拓展﹔服務性能方面,滿足功能多樣,實現高度智能﹔長遠目標方面,覆蓋全球全域,並向深空拓展。
在戰役布局上,以衛星資源統籌統管“覆蓋全域”。即打破各種獨立網絡系統間數據共享的壁壘,構建全球信息自由流動、安全交換的平台。要統籌各類衛星資源,突破通導遙自成體系的壁壘。建設新型綜合性異構衛星網絡體系,通過星間鏈路,將通信、導航、遙感等各類功能融合為一體,提供全面的、健壯的、經濟有效的、更高量級數據速率的天基服務。要統籌各種星座資源,突破軍民商各自為營的壁壘。對所有的衛星統一進行探測、跟蹤和識別,對空間目標的軌道特性、幾何特性和物理特性進行統一編目管理,實現對所管理對象的頻率軌道資源全面監視,促進空間資源的統一管理、高效共享和綜合利用。要統籌各層網絡資源,突破天空地獨立運行的壁壘。通過星間、星地鏈路將地面、海上、空中、深空中的用戶、飛行器以及各種通信平台密集聯合,以IP為信息承載方式,採用智能高速星上處理、交換和路由技術,按照信息資源的最大有效綜合利用原則,進行信息准確獲取、快速處理和高效傳輸。
在戰術突破上,以智慧業態集成涌現“澤被全民”。“星融網”將實現“一星多用、多星組網、多網協同”,應用上,要突破互聯網簡單的“互聯”概念,實現與經濟社會大系統的全方位融合。這個融合,不是局部的,而是系統的﹔不是單項的,而是組合的﹔不是單一行業的,而是跨領域、跨系統、跨部門的。在安全的前提下,“星融網”將實現“數據—信息—知識—智能—智慧”的梯級躍升。這是“互聯網時代”邁向“大數據時代”,向“后數據時代”躍進的必由之路,是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建設的根本目標。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以“星融網”為核心架構,依托錢學森智庫“六大體系、兩個平台”,積極推動自主可控網信產業發展,特別是正在打造的智慧社會“智魂、智腦、智眼、智心、智脈、智政、智業、智惠、智美、智環”的十智工程,為從根本上解決網絡空間發展的一系列問題,提供一攬子解決方案。
各位來賓,“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作出跨越地平線的時代抉擇,這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規律,也是網絡空間發展的必然邏輯。天地一體、萬物互聯、自主可控、共建共享的“星融網”建設,跨越了陸海空天“四域邊疆”,涵蓋了思想智慧、理論發現、技術推進、工程實踐、產業推廣“五維融合”,將為我們超越跟跑、實現領跑,提供唯我獨有、不可替代之殺手锏!讓我們攜手推動“星融網”構想成為現實,凝聚起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強大力量,讓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建設開辟新天地、邁向新境界!
(來源:《網信軍民融合》2018年9月刊)
相關專題 |
· 《網信軍民融合》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