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人民要論:以科學思想方法推動改革開放再出發

趙劍英

2018年11月20日07:5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內容提要:不斷把新時代改革開放繼續推向前進,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具體包括: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深入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秉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以辯証思維推進全面深化改革。

日前,習近平同志在上海考察時強調,要堅定改革開放再出發的信心和決心。回顧改革開放40年偉大歷程可以發現,每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發展到重大歷史關頭,都伴隨著重要的思想解放和觀念突破。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改革發展正面臨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破解新時代改革開放難題,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掌握推進新時代改革開放偉大實踐的科學思想方法。

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實事求是是對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高度概括,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的核心內容,也是我國改革開放取得成功的重要方法論。它強調一切從實際出發,以問題為導向,不回避問題,不回避矛盾。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正是從恢復實事求是思想路線開始的。

當前,我國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我們面臨的國內外形勢更加復雜多變,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層出不窮。這些都對我們堅持和更好地貫徹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提出了新的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提出和推進,都是堅持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體現﹔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也是貫徹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結果。正是因為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我們黨才能針對過去一個時期黨內存在的管黨治黨寬鬆軟問題,提出並實施全面從嚴治黨﹔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創新能力不強、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對外開放總體水平不夠高等問題,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科學引領我國發展全局深刻變革。

深入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習近平同志從我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發展實際出發,准確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這一科學論斷,牢牢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生產關系的特點。從生產力角度看,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很多商品的生產能力已進入世界前列,生產力發展的主要問題已經轉化為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具體表現為經濟結構不平衡、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鄉發展不平衡等。例如,一方面,傳統產業產能過剩﹔另一方面,高端產品供給不足,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狀況尚未根本改變。從人民需求看,經過40年改革開放,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溫飽問題已經解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把生產力發展新特點與人民生活需要變化聯系起來看,生產力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制約著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正是基於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科學把握,我們黨深刻認識到隻有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才能真正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現實的人及其活動是社會歷史存在和發展的前提,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它反對把人當作抽象的人的觀點,主張從“現實的人”開始考察人類歷史。習近平同志指出,“為什麼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他還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一個抽象的、玄奧的概念,不能隻停留在口頭上、止步於思想環節,而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觀和價值觀。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一系列頂層設計和一項項改革措施無不折射出大寫的“人民”二字。我們黨不忘初心,始終堅持為人民謀幸福,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作為一面鏡子,審視各方面體制機制和政策規定,哪裡有不符合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問題,哪裡就需要改革﹔哪裡問題突出,哪裡就是改革的重點。還應看到,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刻詮釋了發展的價值觀、根本立場等基本問題,回答了為什麼人、由誰享有這個根本問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從發展質量的角度提出的,它更加注重滿足人民群眾的更高層次需求,如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的需求等,更加注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跨上一個新台階的背景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突出強調讓廣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在新時代的生動體現。

秉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習近平同志著眼人類發展和世界前途提出的中國理念、中國方案,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和熱烈響應,已被多次寫入聯合國文件,產生日益廣泛而深刻的國際影響,成為中國引領時代潮流和人類文明進步方向的鮮明旗幟。

當前,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和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糧食不足、資源短缺、能源緊張、環境污染、氣候異常、人口膨脹、貧窮、疾病流行、經濟危機等諸多全球性難題層出不窮,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全球性挑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以世界是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聯系的整體這一系統性哲學思維提出關於人類社會前途命運的新理念。它超越了相互敵對的霸權思維和零和思維,深受國際社會認同。2017年2月10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寫入聯合國決議﹔3月17日,載入安理會決議﹔3月23日,載入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決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也為我國擴大開放提供了新指引、新視野。在這一思想指引下,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隻會越開越大。“一帶一路”倡議致力於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成為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平台。可以說,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為推動世界各國和平發展、推動人類文明進步貢獻了中國智慧。

以辯証思維推進全面深化改革

唯物辯証法為人類的認識和實踐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習近平同志指出,“要學習掌握唯物辯証法的根本方法,不斷增強辯証思維能力,提高駕馭復雜局面、處理復雜問題的本領。”

隨著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迫切需要進一步深化對改革的認識,迫切需要運用辯証法思維處理好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之間的關系。實際上,“全面”和“深化”已賦予新時代改革更加豐富的內涵,即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向縱深發展。當前,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各個領域,必須善於運用辯証思維,不斷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更加科學地認識和把握新形勢下改革開放的一系列時代性、體系性、全局性問題,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改革開放。

*** ***

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改革開放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改革開放再出發,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也必然會有更大發展,為不斷把新時代改革開放繼續推向前進提供方法論指引。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社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18年11月20日 07 版)

(責編:任一林、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