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網評精粹

“精准問責”才能擔當盡責

何浩民

2018年11月09日10:3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近年來,有權必有責、失職要問責,已經形成共識和相應的制度規范,幫助黨員干部擰緊了責任“發條”。但一些地方過分依賴以問責督促落實,以至於有些追責不切實際、不論具體是非。(《人民日報》11月6日)

動員千遍,不如問責一次。對負有責任、失職瀆職的干部進行問責,是管理干部的必要措施,也是從嚴治黨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實施以來,各地公開曝光了部分落實管黨治黨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不力被問責的典型案例,充分釋放出了“有權必有責、有責要擔當、失責必追究”的強烈信號。

在失責必問成為常態的同時,個別干部的干事風格也趨於保守,由於擔心被問責而產生委屈、消極甚至懈怠的心態,主要原因就是問責不夠精准,不切實際,出現偏差。一方面表現在問責方式上,對同樣一種行為,該不該問責、誰該被問責、怎樣來問責、問責到何種程度?如果過於簡單粗暴,欠缺精准度、科學性、公信力,無形之中就會削弱問責的權威,同時也容易打擊干部擔當干事的積極性。

另一方面表現在問責的使用上,少數地方過度依賴用問責來推進工作,尤其是對基層來說,“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基層事務紛繁復雜,每項工作都要求“壓實責任、嚴肅問責”,動不動就把問責挂在嘴上,把問責當成督促工作落實的“萬能藥方”,這種有失精准,過多過濫的問責,不僅難以落到實處,產生應有效果,反而會導致干部對問責產生“耐藥性”,滋生形式主義。

事實上,問責只是手段,盡責才是目的。對履行責任不力、存在失職瀆職行為的干部進行問責,其目的不僅僅是為了給干部以鞭策,形成威懾力、督促力,而是要通過問責的方式,幫助干部更加深刻地理解權力和責任的相互關系,讓干部充分認識到權力就是責任,責任就要擔當,無論何時都要將責任扛在肩上,自覺做到知責、盡責、負責。

在問責的落實上,首先必須合理界定責任范圍,厘清權責歸屬,抓住責任主體,盯住重點環節,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制度為准繩,嚴格區分,准確研判,既查清責任事實,合理區分責任追究的界限,又分清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區別不同情況,以“一把尺子量到底”的精神,精准樹立靶標,通過瞄准“靶子”,精准發力,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其次,現實中確實存在這樣一種情況:干的越多,出錯的概率也就越大。在要求干部擔當盡責的同時,也要完善容錯糾錯機制,合理區分容誤界限,明確免責情形,為敢想敢為者解除后顧之憂,讓干部放下思想包袱,勇於擔當盡責。

(責編:謝磊、趙晶)
相關專題
· 清風時評
· 網評精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