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民主考評需“以民為主”

吳桂桃

2018年10月24日15:3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村干部稱職與否,該由誰來評價?安徽省廬江縣給出了一個響亮的答案:農民。近年來,該縣在村(社區)“兩委”換屆選舉中,開展村民給村干部“畫像”活動,與村干部內部民主測評相結合,取得了良好效果。(10月19日農民日報)

檢驗基層干部的履職成效,考核評價是方式之一,也是常用的辦法。通常情況下,對基層干部考核評價是自上而下,即上級考評下級,以此確定政績等次,作為獎懲、職級晉升、崗位交流等的依據。毋庸置疑,這種“上評下”的考評模式,對下級起到督促作用,既能維護上級組織的權威,也能引導下級圍繞決策部署,對照評價目標,扎實開展工作完成目標。

對基層干部的考評,考准考實是關鍵。通過考評,深入調查訪談,透過表象看到實質,為綜合研判提供一手詳實的材料,也為黨制定惠民政策,出台建設發展舉措提供參考。

考准考實干部實績,光聽匯報,隻查材料,或看賞預先擺放的“盆景”,很可能得不到真實情況。必須充分聽取民意,廣泛接收群眾的評價意見,讓“民意秤砣”稱出干部的斤兩。基層黨政和干部,工作在為民服務最前沿,直接與群眾面對面履職,將黨和政府的政策變現給群眾的福利,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的問題和困難。對基層黨政和干部的考評,務須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學會用群眾的感官感知干部的作風,評判工作的成效。

俗話說:“鞋子合不合腳,隻有穿鞋之人才知道。”基層干部直接服務於群眾,其服務的態度,服務的質量,群眾最有發言權﹔服務之中,是否廉潔,作風如何,群眾也最能知曉。所以,群眾對基層干部的評價,更具有普實性。天地之間有稈秤,那秤砣便是老百姓。基層干部盡心盡責,為群眾排憂解難,挑水到井邊,把惠民舉措兌現群眾,自然就能贏得群眾好評。反之則得不到群眾認可的,“民意秤砣”能客觀反映出基層干部履職服務的質量。

讓群眾參與考核評價,導向的改變,勢必引起基層干部的服務定位的改變。“上評下”的機制,不免讓干部眼睛隻顧往上看,隻注重上級“獎杯”,不在意群眾“口碑”,隻注重領導的表情,不看重基層的民情。讓群眾參與評價,促使干部重心下移,從圍繞上級“指揮棒”轉,調整為圍繞群眾需要轉。服務的內容,服務的質量,更加適合群眾的需求,干部的作風才能從質上得以改變。

(責編:任一林、謝磊)
相關專題
· 清風時評
· 網評精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