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論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若干重大理論問題

黃恆學 彭組峰

2018年09月27日11:20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摘 要]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已經確立的改革目標。隻有加速推進和全面深化市場化改革,才能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但是,在中國市場化改革和發展的過程中,落后的思想認識和傳統體制的慣性,依然束縛和阻礙社會生產力發展。回顧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艱難歷程,從改革的原動力、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中國市場化改革實踐等多角度來探索市場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闡述市場化改革與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實現中國夢之間的內在聯系,系統分析全面深化中國市場化改革的關鍵問題與基本思路,以進一步推動思想解放和中國市場化改革。

[關鍵詞]中國市場化改革;解放生產力;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中國夢

[中圖分類號] D63 [文獻標識碼] A

中國經過改革開放40年來的大膽實踐與理論探索,終於逐步明確了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從當初提出實現四個現代化,到新時代的中國夢,中國已經找到了自己的發展道路,樹立了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也將逐步樹立科學技術自信。雖然中國市場化改革和發展目標逐步明晰,但是,人們對市場經濟的認識依然存在許多問題和障礙。本文運用哲學、經濟學、管理學、心理學、社會學及相關學科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分析和闡述市場經濟的基本內涵及其本質特征,從理論上探索、揭示和闡明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回顧中國市場化改革的歷程,分析中國市場化改革的背景、動力和阻力,論述當前中國進一步推進市場化改革的重要性、緊迫性和必然性,從而進一步推動思想解放,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中國夢。

一、中國改革開放的原動力與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中國改革開放的40年只是短暫的一瞬間。回想當年改革開放的春天,依然是那樣激動人心。想當初思想解放,撥亂反正,改革開放,百花齊放,千帆競發,萬馬奔騰。牢記使命,不忘初心。人類社會為什麼會變化?中國為什麼要發展?當年中國為什麼要搞改革開放?紀念中國改革開放40年,首先要牢記那時搞改革開放的初心,不能忘記當初中國的發展夢想。

40年前的中國社會,仍處在社會主義發展的初級階段,當時中國社會的基本矛盾是人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與相對落后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當然,要解決中國社會的基本矛盾,就必須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但是,如果不調整和改革與生產力發展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就不能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因此,中國40年前搞改革開放,根本目的在於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從而更好地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

今天我們紀念中國改革開放40年,要牢記當年實行改革開放的初心。為了實現中國夢,就必須加速推進和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從而更好地滿足中國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人是社會的主體,人是社會發展的主體,而滿足人的需要是任何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人類全部活動的最終目的,就是要通過自己的認識和實踐活動,改造和創造世界,生產和制造各種形式的產品,以滿足人類自身不斷發展變化的各種需要。人們制造產品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制造新的需求。人們在提升社會生產力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提升社會需要水平,創造新的夢想,創造新的時代。人具有無限發展美好生活需要,人也具有無限發展創造美好生活的能力。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與人類美好生活需要之間的矛盾,永遠都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這個基本矛盾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二、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是滿足人們美好生活需要的唯一途徑

需要是人的本性,人類全部活動的目的都在於認識、滿足和發展自身的各種需要。從哲學的角度來看,人的需要和欲望是無限多樣、無限復雜和無限發展的,人的能力也存在著無限發展的潛力,人們可以利用的資源也是隨著人的能力的無限發展而無限擴展的。而從經濟學角度來看,現實的或有效的市場需求是有限的,現實的或有效的供給也是有限的,人們可以實際利用的資源也是有限的,因為現實的市場需求必然會受到現實購買能力的制約,而現實的市場供給必然會受到現實生產能力的制約。

既然人們現實的社會需求和社會供給都是有限的,那麼,人們應該怎樣運用有限的社會供給去滿足有限的社會需求呢?這個問題是一切人類社會所共同面臨的最現實和最重要的基本問題,而這個社會基本問題的實質就是社會供求關系與供求矛盾。供求關系既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也是一種人與天之間的自然關系,還是一種人的能力與人的欲望之間的思想關系。供求關系的社會性、自然性和思想性,反映了人的活動和行為會受到社會激勵、自然激勵和人的自我需求激勵,也必然會受到社會約束、自然約束和人的自我能力約束。一般說來,人們總是在特定的環境、資源、能力等社會生產力約束條件下,追求實現自身價值極大化,從而最大限度地滿足自身的各種需要。在社會生產力發展與社會需要發展之間存在著對立統一的矛盾關系,二者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轉化。社會供給可以創造社會需求,社會需求也可以創造社會供給。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升,必將推動社會需求的不斷擴展﹔反之,社會需求的發展變化,也必將拉動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就這個意義上講,供求矛盾永遠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社會供求矛盾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永恆動力。

人類社會總是處在社會生產供給與社會消費需求之間不均衡的矛盾關系之中,而相對均衡的供求關系狀態則是人們所追求的理想社會形態。但是,供求均衡總是相對的,而供求不均衡則是絕對的。人們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增長,無限發展,永無止境。為了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就必須不斷地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隻有不斷地發展社會生產力,才能不斷地擴大社會供給,從而有效地滿足不斷發展的社會需求。

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於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隻有不斷地發展社會生產力,才能相應地滿足人們的各種美好生活需要。但是,隻有創造良好的社會生產環境與條件,才能不斷地發展社會生產力。

一般說來,社會生產力是特定社會創造財富的綜合能力,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取決於特定社會的各種社會生產條件。勞動者、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被認為是生產力的基本要素,而勞動組織和勞動關系等則被看作是生產關系。

社會生產力是一個多要素的復雜系統,既包括生產者、生產工具、生產資料、生產知識和生產技術等生產資源要素,也包括生產組織、生產管理和生產制度等生產關系要素,還包括生產動機和生產目的等生產精神要素。因此,要不斷發展社會生產力,就必須不斷引入和吸收新的生產要素,不斷發展和完善社會生產力要素系統,不斷增加生產者數量,不斷提高生產者素質和能力,不斷改進生產工具和技術,不斷變革和創新生產組織,不斷調整生產關系和生產制度,不斷激發生產動機和發展動力。就這個意義上講,勞動是生產力,土地是生產力,資源是生產力,知識是生產力,技術是生產力,教育是生產力,文化是生產力,制度是生產力,管理是生產力,思想是生產力。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社會面貌發生了歷史巨變,社會生產力得到了迅速發展。究其根本原因,關鍵在於改革解放了社會生產力,開放引入了新的生產力要素。

當前,中國正處於社會系統結構調整和發展轉型的關鍵時期,為了更好地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就必須進一步解放和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而要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就必須加速全面推進改革開放。

四、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發展的必由之路

要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要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當前世界形勢復雜多變,中國的改革和發展依然面臨一系列問題與障礙。但是,和平與發展依然是全世界必須共同面對的兩大主要問題,把握機遇加速社會經濟發展依然是新時代中國第一要務。隻有繼續保持社會經濟的中高速增長,才能夠實現國家中長期發展戰略,才能夠實現兩個百年夢想,才能夠建成富強中國。

發展是硬道理,不發展就不能夠真正富起來,不發展就不能夠真正美起來,不發展就不能夠真正強起來,不發展就不能夠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不發展就不能實現中國夢。

要發展就必須推進改革。進一步推進改革,就能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中國40年來改革開放的實踐經驗已經証明,隻有不斷地解放思想,隻有不斷地打破阻礙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桎梏,才能不斷地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中國改革開放的40年,是中國思想解放的40年,是中國艱難探索的40年,是中國經濟市場化改革的40年,是中國快速發展的40年,也是中國創造奇跡的40年。

在改革開放初期,為了保持社會經濟協調穩定發展,實行“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改革方針,逐步放開部分產品的市場價格,開始培育或發展市場經濟。接著實行政企分離的改革,同時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等多種方式來調節和控制經濟運行。隨著中國經濟商品化和市場化范圍的逐步擴大,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開始並行運行,提出實行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隨著市場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市場競爭機制的逐步形成,市場價值規律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和效率也逐步顯露,經濟發展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經過長時間的大膽改革實踐和理論探索,逐步明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找到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和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道路。不斷擴大和深化的市場化改革,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中國的社會生產力,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思想方式和價值觀念,從而進一步推動了思想解放。人們不僅認識到市場是一種有效的資源配置機制,而且是一種重要的資源配置方式。從強調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到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再到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隻有進一步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才能夠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才能夠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能夠實現中國夢。

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市場”已無處不在,無人不曉。但是,直到今天,還有許多人隻把市場挂在口頭,卻很少把市場放在心裡。有些人講起來都是市場經濟,搞起來全是官僚經濟那一套。

計劃經濟也好,市場經濟也好,都只是經濟運行的一種形式和手段而已,而跟特定的社會制度性質與形態之間並不存在任何內在的本質聯系。換句話說,計劃經濟與社會主義制度之間不存在任何本質的聯系,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制度之間也不存在任何本質的聯系。恰恰相反,市場經濟的本質是民主經濟、多主經濟、自主經濟、自發經濟、協同經濟和共享經濟,市場化改革的實質就是民主化、多元化、分工化、專業化、協同化、規范化、法制化和社會化。社會主義制度的核心本質就是社會化,市場經濟的本質特性也是社會化,因此,市場經濟體制與社會主義制度之間並不存在任何沖突與矛盾,我們完全可以實行建立在市場經濟體制與社會主義制度一體化基礎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從人類社會發展史來看,社會分工始終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動力。一方面,社會分工必然造成社會分化,從而導致社會分離、社會矛盾和社會沖突﹔另一方面,社會分工也必然造成普遍的社會聯系,從而導致社會交往、社會交易和社會協同。就這個意義上講,社會分工既推動了社會分化和社會分離,又加強了社會協同和社會聯系。正是由於最初的簡單的社會分工,打破了原始社會簡單一體化的社會形態,並逐步形成多主體、多元化和多樣化發展的社會形態。而后來不斷發展的社會分工,也在不斷推動社會分化與社會協同。當今世界日益細密的社會分工和日益緊密的社會聯系,加速了現代社會的社會化進程。因此,社會分工導致社會分化與社會協同,社會分工促進了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易,社會分工必然導致和要求商品化、市場化和社會化。人類社會發展史表明,社會化與市場化是社會分工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因此,推動社會進步的社會分工,也必然推動社會發展的社會化與市場化。社會化的本質就是社會分工與社會協同,就是社會分化與社會聯系。而市場化的本質就是市場分工與市場協同,就是市場分工與市場交易。從這個角度講,社會化本質就是市場化,市場化發展必然會推動社會化進程。市場經濟是人類社會發展分工的必然產物,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改革和發展的客觀要求。

堅持中國市場化改革發展方向,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既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時也是人類行為的理性選擇。為了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就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認識和掌握市場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堅定推進市場化改革。隻有進一步推進中國市場化改革,才能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五、全面深化中國市場化改革的關鍵問題與基本思路

改革開放40年來,先后經歷了一系列艱難曲折的探索過程,積累了豐富的改革經驗和教訓,逐步確立了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但是,在進一步推進市場化改革的道路上,依然存在著一系列問題和障礙。為了加速推進和全面深化市場化改革,就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堅定改革的信心和勇氣,攻堅克難,破除一切束縛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體制弊端和思想障礙,正確認識和處理改革中所面臨的各種問題和困難。

第一,要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必須培育和發展多元化的充滿活力的市場主體。市場經濟是一種民主經濟、自主經濟和多元經濟,沒有充分發育和發展的多元化的市場主體,就沒有充滿活力的市場經濟體系。

中國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是一種高度集中統一的經濟體制。在傳統計劃經濟條件下,由於沒有必要和合理的社會分工,也就無法實現相應的社會權責利分化,從而形成單一化的“大鍋飯”體制。高度集中統一的“大鍋飯”體制,既不利於充分調動全社會的生產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也不利於有效地配置各種生產資源,從而嚴重地束縛和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要想調動全社會創造財富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就必須認識和運用人的本性和人的行為規律。人的行為具有其內在的發展變化規律,人的行為的動力來源於人的自主性、自覺性、自發性、自然性、自動性和自由性。而當人的行為受到各種外在強制力量約束時,人的行為動力就會受到抑制。中國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就是一種單一化和強制性的經濟體制。那種單一的經濟體制,根本就無法調動全社會的生產自主性、自覺性、自發性和自動性,從而嚴重壓抑和束縛社會生產力。那種強制性的經濟體系,根本就無法調動全社會的生產自由性和創造性,從而嚴重地阻礙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要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就必須進一步調動全社會生產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進一步激發市場經濟發展的生機活力。人是市場經濟的主體,人是市場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人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解放和發展,必然要求人的思想和行為的進一步解放與發展。為了充分調動人的生產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增強市場經濟發展的活力與動力,就必須加速全面深化市場化改革。具體來說,要在全社會實現合理和適度的社會分工與社會分化,使全體社會成員和各種社會組織各就各位,各司其職,各盡所長,各創其新,各行其權,各負其責,各得其利,各擔其險,各循其規,各守其法,各得其所,各圓其夢。因此,為了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市場主體,就必須進一步推進國家治理與社會組織管理體制改革,在實現全社會合理分工和適度分化的條件下,進一步合理劃分和適度均衡各種社會權責利關系。隻有培育和發展多元化的市場主體,尤其要大力發展民營經濟主體,才能逐步建立和完善充滿活力的市場經濟體制。

第二,要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必須認識和運用市場價值規律,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脫胎於傳統的高度集中統一的經濟體制,中國的市場化改革始終是一種政府主導型的改革模式。因此,在中國40年來的市場化改革進程中,計劃與市場之間的關系問題,政府與企業之間的關系問題,國有經濟與民營經濟之間的關系問題,始終都是改革中所面臨的焦點、熱點、重點和難點問題。

在計劃與市場之間的關系問題上,曾經先后發生過各種各樣的理論爭鳴和曲曲折折的實踐探索﹔在政府與企業之間的關系問題上,或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問題上,也出現過各種各樣的看法和觀點﹔在國有經濟與民營經濟之間的關系問題上,或在公與私之間的關系問題上,存在著更多的不同看法。其實,在這些比較敏感的問題之間,也存在著其內在的必然聯系。事實上,對於這些問題的僵化認識,嚴重地禁錮了人們的思想解放,從而嚴重地阻礙和延滯了市場化改革進程。

中國市場化改革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走向社會化、市場化、企業化、多元化和自主化的過程。要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計劃與市場、政府與企業、公與私等關系,適度集權,合理放權,真正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更好地讓政府在市場經濟活動中發揮管理與服務的作用。

市場經濟是一種公私混合經濟,沒有充分發展的私人經濟活動,就沒有充滿生機活力的市場經濟效率﹔沒有適度發展的公共經濟基礎,就沒有持續穩定的社會整體效率。因此,既要大力發展私營經濟,不斷增強市場經濟發展的活力與效率,又要積極完善和發展公共經濟體系,促進社會經濟整體協調可持續發展。

第三,要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必須培育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體系。市場是社會供求關系的總和,市場經濟是社會供給與社會需求之間的互動均衡關系。市場分工必然造成市場差別、市場分離與市場隔閡,而市場交易又必然導致普遍的市場聯系。沒有完善和健全的市場體系,就沒有完善高效的市場經濟體制。

中國的市場化改革是一個逐步擴大和深化的過程,先后分城鄉、分地區、分行業、分部門、分單位、分領域、分環節、分問題、分步驟展開探索性改革,先試點改革,然后面上推開。先農村改革,后城市改革﹔先企業改革,后事業單位和政府機構改革﹔先經濟體制改革,再教育體制改革、科技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衛生體制改革、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后行政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先體制外改革,后體制內改革﹔先增量改革,后存量改革﹔先小改,再中改,后大改﹔先分改,后總改。

中國分步漸進式市場化改革過程,決定了中國市場體系也是一個分步漸進式的成長過程。隨著中國市場化改革和開放的不斷擴大與深化,中國的商品化與市場化的范圍不斷擴大,中國經濟活動的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市場機制和價值規律在中國經濟活動中所發揮的作用不斷加強,市場體系逐步擴大和完善。但是,由於傳統計劃經濟體制根深蒂固的影響,由於國有企業改革、事業單位改革、行政機構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等相關領域改革的相對滯后,至今中國的市場體系依然發育不全,一些重要產業依然被排斥在市場之外,許多潛在的市場需求受到抑制。特別是一些高端服務市場供給極不充分,教育、文化和健康等高端服務市場需求受到嚴重抑制,造成市場需求與市場供給之間的不均衡。由於中國市場體系發育不健全和不完善,既嚴重抑制了有關社會市場需求的發展,又極大地束縛和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隻有加速全面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衛生體制改革及其他各項相關體制改革,才能夠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教育生產力、科學技術生產力、文化生產力和組織管理生產力及其他一切形態的社會生產力,並進一步健全和完善中國市場體系,從而更好地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第四,要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必須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市場是一種供求關系,也是一種社會關系。市場經濟是一種關系經濟,是一種競爭經濟,是一種信用經濟,是一種規范經濟和法制經濟。要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體系,就要建立和完善公開、公平和公正的市場競爭機制,就要建立市場信用制度,就要建立規范和公正的市場監管制度和良好的市場秩序。

第五,要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必須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市場經濟是一種充滿各種不確定性的風險經濟,社會保障制度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安全閥和穩定器。為了盡量減少或避免周期性市場波動所造成的各種社會風險,就必須加速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保障制度。

牢記使命,不忘初心,進一步解放思想,敢於破除一切束縛和阻礙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精神桎梏、思想障礙和體制弊端,加速推進和全面深化各項改革,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謹以本文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北京大學120周年校慶,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並獻給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工作的所有奮斗者。)

(黃恆學,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公共經濟學系及公共政策系主任,北京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員﹔彭組峰,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

(來源:《行政管理改革》2018年第9期) 

(責編:任一林、謝磊)
相關專題
· 《行政管理改革》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