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望海樓·家·中秋:中秋月  同心圓

鄭  娜

2018年09月21日08:0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9月24日,農歷八月十五,我們將迎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時間的滾軸,轉過春寒與酷夏,把一年中最高闊的天空、最皎潔的圓月,嵌入中秋節的齒輪。

中秋,是自然的定格與循環。中秋起源何處?說法很多。一種說法是,遠古先民看見月盈月缺、月出月落,感受到一種神秘力量,心生敬畏,祭之拜之。祭拜一開始在秋分,此時太陽幾乎直射月亮朝向地球的那一面,月亮看起來又大又圓。但很快,人們發現八月十五才是滿月,並且處於“三秋”中仲秋的正中間,極符合農業社會對“春種、夏長、秋收、冬藏”的認識,於是乎,“天”“地”“時”“人”在這個節點,形成了交匯。“天人合一”的朴素自然觀,催生人們圍繞中秋圓月這一特殊天象,形成了與收獲、與圓滿有關的節日。

中秋,是世俗的趣味與雅致。中秋怎麼過?從古代社會到現代生活,無論是祭月、拜月,還是賞月、玩月,中國人都有“講究”。周人祭月以犧牲玉帛為祭品,秦漢“以羊彘特”行夕月之禮。宋代,中秋節成為民俗節日,放假一天,世俗情趣愈加濃厚。原本作為祭月供品的月餅,此時已是“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美食。明清時期,中秋節上升為民俗大節,成為民眾生活中重要的時間節點,人們依時代、地域、民族的不同,供起兔兒爺、玩起花燈、堆起寶塔、舞起火龍、觀起錢塘潮,形成各自獨具特色的中秋習俗。這些習俗,攜帶著來自歷史深處的生命密碼,守護著節日的悠遠綿長。

中秋,是詩意與浪漫的巔峰時刻。中秋美在哪?在中國人的審美世界中,明月,特別是中秋明月,是寫不完的詩,唱不停的歌,說不盡的神思妙趣。無論是“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的童真,還是“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豪邁﹔是“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的思念,還是“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的曠達﹔是“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的寂寥,還是“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的樂觀﹔是“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的怒劍出鞘,還是“寂寞嫦娥舒廣袖,萬裡長空且為忠魂舞”的熱血擔當,中秋節為中國人留下太多的慰藉與感慨,太多的遐思與想象,太多的滋養與浸潤,它們滲入每個人的血液,沉澱為中國氣質、中國性格。

中秋,是民族的集體情感和文化認同。中秋是什麼?從古至今,人們賦予中秋豐富的情感內涵。中秋月圓,是家的團圓,是夫妻團圓、親友團聚、家庭和睦。今天的流動時代,鄉愁如此濃重,進城勞作的務工人員、扎根大城市的小鎮青年、頻繁往來的商務人士、負笈海外的年輕學子,許多人不得不面對離家遠、工作忙、壓力大的人生境遇,中秋像一組情感源代碼,修復人們內心的缺失,讓身體和心靈,至少有一個得以回家。中秋月圓,還是國的團圓,是社會和諧、國家統一、民族團結。今天,中國進入新時代,舞台更大、機會更多、條件更好,召喚著更多中華兒女助力祖國發展,同圓共享中國夢。對分布在世界不同角落的華人來說,中秋像一根強韌的細線,串起共同的民族情感,連結成同頻共振的文化紐帶,讓發展和共贏皆得以實現。

中秋,是文明互鑒的公約數和同心圓。中秋能帶給世界什麼?中秋雖然是中國的節日,但蘊含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敬天禮地的傳統、家國相依的情懷、幸福生活的追求,無一不指向和平、圓滿、美好等人類永恆的訴求。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秋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一年月色最明夜,千裡人心共賞時。”月亮,是大家的。月色,要一起賞才最美。在全球化時代,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進程中,中秋月不用來“顧影自憐”,也不用來“孤芳自賞”,而是畫下更大的同心圓,為豐富人類文明色彩、提供人類精神支撐和心靈慰藉、開創美好未來,洒下更多清輝。

(責編:任一林、萬鵬)
相關專題
· 重要評論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