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典
2018年09月10日08:0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習近平同志指出,“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變革,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實現大發展、社會發生大變革。我們在這一過程中積累了獨特發展經驗,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構建中國特色社會學提供了現實依據和歷史根基。
為了深入認識和把握中國經驗對構建中國特色社會學的價值和貢獻,有必要簡要回顧、分析西方社會學興起的歷史和現實基礎。社會學是現代化的產物,是認識和解決現代化發展中的社會問題、提升民眾福祉的科學門類。也就是說,現代化是社會學形成和發展的客觀基礎。西方社會學的興起與發展立基於部分資本主義國家和地區在特定歷史階段的現代化發展實踐,因此具有較強的地域性、相對性和情境性,在本質上是一種區域性知識,而非客觀的、普適的、揭示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知識體系。它之所以能夠走向世界,最重要的原因在於以英國、美國為代表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人類歷史上率先實現現代化,成為眾多國家的效仿對象。西方社會學借助人們對現代化的渴望和西方政治經濟霸權進入發展中國家,被一些國家和民眾誤認為具有普適性和科學性。今天,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正逐漸認識到西方社會學知識體系並非普適的科學。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世界維持總體和平局面,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快速恢復,並經歷了一段較長時間的高速增長期。比如,德國經濟在上世紀50—70年代迅速崛起,日本經濟在上世紀50年代中期—80年代生機勃勃,韓國、新加坡經濟在上世紀60—80年代實現騰飛。它們的發展過程都以各自獨特的歷史文化傳統和制度安排為基礎,並沒有採取與英國、美國完全相同的發展模式,卻都實現了現代化。這表明,現代化過程並非隻有單一模式,即使同為資本主義國家,現代化過程也不盡相同。同樣,作為現代化產物的社會學,也呈現出明顯的國別特征。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非凡,從貧窮落后的農業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現代化道路上快速前行。由於獨特的基本國情、歷史傳統和文化積澱,中國的現代化呈現出獨有的特點。比如,在政府與市場關系方面,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強調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不同,中國注重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既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在充分釋放市場活力的同時保持經濟健康發展和社會公平正義。在文化傳統方面,與資本主義文化過度追求效率和自利,進而導致貧富差距擴大、社會不平等加劇等情況不同,中國在經濟發展中注重以人為本、和諧包容、義利並舉,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動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在國家治理方面,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片面強調“小政府大社會”導致社會亂象叢生不同,中國根據總體現代化進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立起涵蓋經濟治理、政治治理、文化治理、社會治理、生態治理各領域的治理體系﹔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堅持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蓬勃發展,呼喚構建中國特色社會學。中國經驗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社會學概念、理論以及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提供了現實基礎和實踐根據。正如習近平同志所指出的,“隻有以我國實際為研究起點,提出具有主體性、原創性的理論觀點,構建具有自身特質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優勢”。中國社會學者要從中國基本國情、歷史傳統、文化積澱和發展實際出發構建中國特色社會學,為構建更具包容性和解釋力的社會學知識體系作出應有貢獻。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18年09月10日 16 版)
相關專題 |
· 人民日報理論版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