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權威論壇:中非務實合作展現美好前景

2018年09月06日08:0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018年7月9日,在肯尼亞馬賽馬拉大草原奧肯耶保護區,中國志願者和當地巡邏員一起檢查動物腳印。
  新華社發

2018年6月30日,第二十六批中國援幾內亞醫療隊專家正在為當地工人測量血壓。
  資料圖片

北京“藤蔓國際雙創空間”於2018年6月正式啟動。已有20個來自加納、津巴布韋等國的國際創業團隊入駐。圖為8月17日,肯尼亞小伙馬希陽(左一)在和其他國際創業團隊成員交流。
  新華社發

由中國企業採用全套中國標准和中國裝備建造的非洲第一條跨國現代電氣化鐵路——亞吉鐵路於2018年1月正式投入商業運營。圖為3月25日,列車員在亞吉鐵路一列列車上驗票。
  新華社發

中非務實合作近年來呈現出強勁勢頭,為非洲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支持與內源性動力,助力非洲成為“發展的熱土”。當前,在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暗流涌動的情景下,中非合作的轉型升級展示出美好前景,必將推動經濟全球化與多邊主義體制向更均衡方向發展

中非合作共贏之路越走越寬

何 睿

中非合作共贏之路越走越寬。遺憾的是,部分西方媒體無視上述突出成就,無端指責中非合作。這實質上是拿西方殖民主義的老舊教訓,硬套中非共同發展的創新實踐。這些不實報道暴露了西方自身的傲慢與偏見,也同下列因素有關:一是對非洲發展歷程認識不深﹔二是對中國對非政策缺乏了解﹔三是對非洲國家自主選擇伙伴的能力估計不足。錯誤邏輯預設之下,自然得不到建設性結論。

非洲國家的確曾經落入過“債務陷阱”,但由西方主導的不審慎的對非投融資模式應負主要責任。出於短期收益考慮,西方對非貸款難以流向路橋等基礎設施領域,未能改善營商環境以刺激經濟增長。增長乏力條件下的還貸勢必以削減社會項目支出為代價,導致教育、醫療、食品等福利縮水,損害民生。上世紀70年代以來,很多非洲國家年償債金額佔財政收入比重超過20%,累計償還數額常是原始本金的數倍之多。

面對“有債務無發展”的局面,西方融資機構片面指責非洲國家政策不力,通過“附加條件”監督、強制借貸國履行所謂改革義務。然而,一國如何在財政收入不足的條件下完善公共服務職能,如何在缺乏設備硬件的環境中建設高效政府,如何在缺乏電力、物流保障的基礎上招商引資,西方融資機構未能給出答案。

不穩定的國際金融秩序進一步加劇非洲債務負擔。大宗商品價格波動等不確定因素不斷沖擊非洲金融系統,侵蝕來之不易的發展成果。2008 年開始的國際金融危機在歐美蔓延期間,非洲多國本幣對美元貶值壓力增大、不動產價值下跌、融資成本上升,危機引發國際糧食價格飛漲甚至誘發社會動蕩。非洲再次為西方導致的世界性蕭條“埋單”,其經濟增長率至今未能恢復至危機前水平。

長期在國際金融機構工作的贊比亞經濟學家丹比薩·莫約在《援助的死亡》一書中指出,西方援助模式已走進死胡同,不僅無效、浪費,還在非洲誘發腐敗、援助依賴等問題,成為抑制非洲發展的結構性障礙。莫約在書中以“中國人是我們的朋友”為標題,提出中國對非經貿合作及自身發展成功經驗,將會幫助非洲國家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事實上,民族解放運動至今,非洲國家始終不倦探索治國之道,努力提升資金利用率與還貸能力。非盟下設的“非洲政府間互查機制”致力於加強成員國治理和反腐能力。各國積極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三大主權信用評級機構等對話協商,完善市場機制。

在追求政治獨立、經濟自主、思想自覺的道路上,非洲國家始終相信各國有權利和義務制定適當的國家發展政策。改革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是非洲各國人民的共同心聲。在聯合國舞台上,非洲國家同廣大發展中國家一道推動通過《發展權利宣言》,肯定人是發展的主體,呼吁國際社會探索共同發展、全面發展之道,不斷改善全體人民和所有個人的福利。

非洲擁有豐富的人力資源與巨大市場潛力,是實現世界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希望的大陸”,卻屢次為失衡的國際經濟秩序付出代價。與其說債務拖累非洲發展,不如說不合理經濟秩序拖累非洲。

非洲需要的不是居高臨下的恩賜,而是平等互利的合作機會。

中國秉持“非洲提出、非洲同意、非洲主導”原則,以積極、開放、包容的態度同其他國家及國際和地區組織加強協調與合作,共同為非洲實現和平、穩定、發展作出貢獻。中非務實合作同非盟《2063年議程》、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互相聯動,同國際社會各方一道推進相關建設。

非洲發展難點正是中非合作重點。中國秉持真實親誠的政策理念和正確義利觀發展對非關系,對非投融資堅持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堅持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堅持互利共贏、倡導集約理念。基建是非洲經濟騰飛面臨的首要挑戰,也是非盟《2063年議程》核心內容之一。根據非洲開發銀行估計,非洲基礎設施領域每年需1300億—1700億美元,但實際投入僅為930億美元。融資缺口十分明顯。

非洲國家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也知道如何得到。把中國作為發展伙伴,是非洲人民自己的選擇。南非學者亞茲尼·艾普利的研究表明,中非合作論壇構建的新型雙贏關系,有助於非洲國家減少資源依賴。雙贏的關鍵是優勢產能共享,帶動非洲工業化升級。中國對非直接投資前五位的行業分別為建筑業、採礦業、制造業、金融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行業。相關項目不僅釋放非洲資源比較優勢,同時滿足工業化需求,帶動上下游產業鏈延伸、人力資源培訓與高新技術轉移。

從吉布提到萊索托,中國企業參與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了當地營商環境與居民生活水平。據初步統計,約翰內斯堡峰會以來,中企在非洲建成及在建項目將為非洲新增約3萬公裡公路裡程、8500萬噸/年的港口吞吐能力、超過900萬噸/日的清潔用水處理能力、近2萬兆瓦的發電能力和3萬多公裡的輸變電線路,為非洲國家創造近90萬個就業崗位。

在埃塞俄比亞的亞吉鐵路,一位中方負責人表示,“我們抱著要做三五十年的准備做項目,不僅是承建鐵路,還包括日后運營、培訓、技術轉移等一系列合作。”正是這種責任心,保証了埃塞俄比亞政府花費的每一分錢落到實處,物有所值。這位負責人還提到,“這種長期合作,可供借鑒的國際經驗不多,但基調與勢頭是好的,因為需求擺在那,老百姓想過好日子。”隨著鐵路對接沿線工業區建設,當地可持續發展有望踏出堅實一步。

開放包容融入中非合作的每一處細節。在烏干達,中企承建的坎帕拉—恩德培機場高速公路項目盤活了沿線經濟帶,吸引國際投資流向當地商圈﹔在吉布提,中企整修升級的公路讓更多世界旅客有機會一睹非洲大陸最低點——阿薩爾鹽湖的美景﹔在埃塞,法國監理公司作為工程第三方參與中國基建項目,助力建設穩步推進﹔在坦桑中企研發中心,來自六大洲的技術人才同本地雇員協作創新,開發更優質的數字基礎設施解決方案。

在西非的塞內加爾,當地人民喜愛摔跤這項運動長達百年,不過該國卻從來沒有專業的摔跤場館。今年7月,中國在塞內加爾達喀爾近郊援建的競技摔跤場項目舉行移交儀式,習近平主席向塞方移交項目“金鑰匙”。這一摔跤場作為非洲首座現代化摔跤場,不僅滿足當地人民體育文化需求,建設過程中還為當地提供了4000多個就業崗位。

中非產能合作多點開花,助推非洲國家經濟結構轉型。即使在採礦業,中企業務也不局限於開採本身,而是注重提升當地冶煉加工能力,完善駐在國工業體系。在坦桑尼亞,一位在當地礦業打拼多年的中國民企負責人表示,他的公司不僅直接在當地設冶煉廠,還拓展物流運輸、建材加工等業務,實現多元化、本土化經營。這就不難理解,2017年坦桑尼亞政府頒布促進本國礦石加工、冶煉業發展的法令,為何沒有對這家中資企業造成負面影響。相比之下,一家擁有坦桑尼亞最大金礦的西方公司,近1/3的業務受此波及。

中非合作經受住世界經濟復蘇乏力、逆全球化思潮涌動等一系列考驗,互利共贏之路越走越寬。尊重國家主權、維護人民利益、遵循科學規律是中非合作取得成功的要訣。希望西方媒體客觀公正對待中非合作。中非合作是開放的,歡迎國際社會更多的伙伴參與進來,一道助力非洲大陸繁榮富強,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中國是非洲農業發展推動者

馬 婕

中非合作論壇成立18年來,中非合作實現大跨步發展,取得了一系列豐碩成果,得到了廣大非洲國家的高度認可。但中非關系的迅速升溫,也讓西方一些人倍感恐慌,進而詆毀中非合作。中非農業合作也成為一些西方媒體和非政府組織攻訐的目標。

這些錯誤言論多次遭到中國政府的有力駁斥,指出這是西方一些心懷偏見者的猜測、攻擊和誹謗,中國農業“走出去”是希望通過將資本、技術、人力資源等非洲緊缺的資源帶入非洲,推動當地農業發展,實現互利共贏。

很多有嚴謹學術精神的西方學者,也站出來為中國正名,比如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學院國際政治經濟學教授黛博拉·布拉緹格姆在其著作《非洲將養活中國嗎?》中就指出,經過3年的實地調查,她發現西方絕大多數新聞報道在對中國赴非農業投資規模方面,存在數據夸大現象。布拉緹格姆的團隊整理了57個“傳說中”中國已收購或在商談購買大量非洲農田(超過500公頃)的案例(截至2018年7月)。如果這些傳說屬實,涉及的農田總面積將超過600萬公頃,佔非洲總耕地面積的1%。布拉緹格姆表示,這57個案例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杜撰的故事,中國企業實際購買的土地總量僅約24萬公頃,僅佔傳說中面積的4%。

根據中國農業部國際合作司發布的《中國對外農業投資合作報告2016》,截至2015年年底,中國對非洲的農業投資存量10.3億美元,約佔總存量8.0%﹔這其中包含分布於32個國家的113家農業企業,這些企業在2015年雇用了30136名非洲當地員工,並指導農民開展農業生產近20萬人次,為當地繳納稅金逾2000萬美元。雖然這些企業中半數以上都從事糧食作物生產,但其生產的糧食作物基本全部用於當地市場或非洲內部出口。

中非農業合作是中非共建“一帶一路”、推動互利共贏的共同選擇。發展現代農業、提升農業發展水平和發展能力是非洲實現糧食安全、保障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2063年議程》《非洲農業綜合發展計劃》及各國發展戰略的重要目標。中方積極調動各方資源,通過派遣農業專家,在非洲100個鄉村實施“農業富民工程”,同時鼓勵中國企業在非洲開展大規模種植、畜牧養殖、糧食倉儲和加工,增加當地就業和農民收入﹔派遣30批農業專家組赴非洲,建立中非農業科研機構“10+10”合作機制,開展農業科研合作,提升非洲自身農業發展能力﹔向非洲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的國家提供價值10億元人民幣的緊急糧食援助……

中國在非洲農業中,扮演的更多是援助者、合作者、推動者的角色。不少非洲國家提出,希望進一步加強與中國的農業合作,學習中國農業發展經驗。贊比亞農業部長多拉·西利亞表示,中國是糧食生產大國,農業生產及管理經驗豐富,贊比亞希望向中國學習農業技術生產經驗,推動農業多樣化發展。

《 人民日報 》( 2018年09月06日 23 版)

(責編:王楠、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