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回顧與展望

上海社會科學院信息研究所、上海社會科學院應用經濟學博士后流動站 胡雯

2018年08月16日10:08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黨的十九大報告總結了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建設取得的重大成就,肯定了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對經濟結構優化的深遠影響。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指出,要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推動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繼續做好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這篇大文章,推動制造業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無疑,數字經濟發展已經成為中國落實國家重大戰略的關鍵力量,對實施供給側改革、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具有重要意義。自1994年以來,中國以互聯網行業發展為開端,逐步成為世界公認的數字化大國。短短二十多年間,中國數字經濟不僅在規模上實現飛躍式發展,創新模式也由模仿創新向自主創新蛻變,在部分領域開創了“領跑”局面。2017年,由“一帶一路”沿線二十國青年評選出的中國新“四大發明”無一例外地都與數字經濟具有直接或間接的關聯,中國為世界展現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和中國智慧的網信事業發展之路。

一、回顧

(一)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已步入成熟期

中國數字經濟早期發展得益於人口紅利的先天優勢,網民規模的高速增長為互聯網行業的崛起提供了天然的優質土壤。2012年以后,網民增速趨於平緩,移動端時代到來,促使中國數字經濟進入成熟發展期。總體而言,中國數字經濟的主要商業模式經歷了一段較長時間的演變,從信息傳播到電子商務,從網絡服務到智能決策,新模式和新企業不斷涌現,商業模式重心向用戶端傾斜,技術成為行業核心的驅動力,但爭奪流量和積累用戶規模仍然是商業模式成功的關鍵要素。

1、萌芽期:1994年-2002年

1994年,中國正式接入國際互聯網,進入互聯網時代。以互聯網行業崛起為顯著特征,伴隨互聯網用戶數量的高速增長,一大批業內的先鋒企業相繼成立。三大門戶網站新浪、搜狐、網易先后創立,阿裡巴巴、京東等電子商務網站進入初創階段,百度、騰訊等搜索引擎和社交媒體得到空前發展。不難發現,中國互聯網行業的龍頭企業絕大多數是在萌芽期內成立的。這一階段,中國數字經濟的商業模式仍較為單一,以新聞門戶、郵箱業務、搜索引擎為代表的業態,增值服務以信息傳播和獲取為中心。萌芽期初創企業模仿國外成功商業模式的現象極為普遍,技術創新尚未得到足夠重視,流量爭奪和用戶積累是競爭的核心內容。2000年前后,以科技股為代表的納斯達克股市崩盤,全球互聯網泡沫破滅,國內互聯網產業也未能幸免,經歷了約2-3年的低迷階段。期間,網易在納斯達克的美股股價曾連續9個月跌破1美元,導致2002年被停牌。

2、高速發展期:2003年-2012年

經歷短暫的低迷階段后,中國數字經濟於2003年至2012年間步入高速增長期。隨著互聯網用戶數量持續保持兩位數增長,以網絡零售為代表的電子商務首先發力,帶動數字經濟由萌芽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2003年上半年,阿裡巴巴推出個人電子商務網站“淘寶網”,以成功的本土化商業模式迫使eBay退出中國市場,並在此后發展為全球最大的C2C電子商務平台﹔2003年下半年,阿裡巴巴推出的支付寶業務,則逐漸成為第三方支付領域的龍頭。2006年網絡零售額突破1千億大關,2012年突破1萬億大關,期間增速一直保持在50%以上。2007年,國家發布《電子商務發展“十一五”規劃》,將電子商務服務業確定為國家重要的新興產業。

同時,新興業態不斷涌現,“博客”、“微博”等自媒體的出現,使網民個體能夠對社會經濟產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影響﹔社交網絡服務(Social Networking Site,SNS)的普及,使人際聯絡方式發生重大變革,社交網絡與社交關系間形成了緊密聯系。2005年,“博客”的興起成為互聯網最具革命意義的變化之一,網民得以以個人姿態深度參與到互聯網中。美國《時代》周刊曾評論稱,社會正從機構向個人過渡,個人正在成為“新數字時代民主社會”的公民。同年,騰訊注冊用戶(QQ用戶)過億,即時聊天工具成為網民標配。2009年,以社交網站為基礎的虛擬社區游戲迅速升溫,開心網、騰訊開心農場等成為大眾時尚。同年,“微博”正式上線,這種單帖字數限制在140字符以內的微型博客,通過即時分享的強大優勢迅速傳播,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力。

2012年,中國網民數量增速下降至9.92%,結束了近十年兩位數增長的態勢,宣告業內依靠網民數量高速增長形成的發展和盈利模式將面臨挑戰。同時,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CNNIC)發布的報告,截止2012年年底,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到4.2億,使用手機上網的網民首次超過台式電腦,表明中國數字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

3、成熟期:2013年-至今

自手機網民數量規模化以來,互聯網行業迎來移動端時代,中國數字經濟的基本格局已經形成,並邁入成熟期。以信息互通為基礎,智能手機全面連接起人類的線上和線下生活,並且產生了深遠的雙向影響。在成熟階段,數字經濟業態主要有兩大特征。第一,傳統行業互聯網化。以網絡零售為基礎,生活服務的各個方面幾乎都在向線上轉移,打車可以使用“滴滴打車”,叫外賣可以使用“餓了麼”、“美團外賣”等,甚至洗衣、家政等業務也能夠通過互聯網解決。然而,互聯網化也絕非傳統行業轉型的靈丹妙藥,在經歷短暫的“熱戀期”后,以互聯網醫療為代表的一批互聯網化行業進入“幻滅期”。第二,基於互聯網的模式創新不斷涌現。以摩拜、ofo為代表的共享出行業態,突破了原有共享單車的“有樁”模式,通過以模式創新為核心的方式,為中國數字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網絡直播模式的崛起也具有一定代表性,特別是2016年淘寶直播上線之后,網絡直播模式與網購和海淘的進一步融合,使直播經濟真正成為一種強有力的變現模式。

騰訊研究院及工信部電子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聯合發布的《數字白皮書》指出,“數字經濟”中的“數字”根據數字化程度的不同,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信息數字化、業務數字化、數字轉型,其中數字轉型是數字化發展的新階段,指數字化不僅能擴展新的經濟發展空間,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而且能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促進整個社會轉型發展。目前,中國數字經濟各行業所處的階段不盡相同,工業4.0、新零售等行業仍處於萌芽期,在線視頻、網絡營銷、網絡購物等行業已經步入成熟期。不可否認,互聯網行業仍然是數字經濟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對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推動力雖然已經顯現,但仍任重而道遠。就互聯網行業而言,百度、阿裡巴巴、騰訊(BAT),三寡頭主導的格局已經形成,未來2-3年將難有較大變化。

(二)數字經濟發展逐步上升至國家戰略高度

國家層面數字經濟相關政策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的演變歷程。早期階段,互聯網進入中國之初,相關政策主要集中在信息化建設方面,包括對移動通信網絡、空間信息基礎設施、軟件產業等信息化基礎設施、服務和行業的構建和扶持。隨著互聯網產業的蓬勃發展,信息化建設進入新階段,在完善基礎設施的基礎上,國家在信息資源共享和政府信息公開方面均做出重要規劃,2005年《國務院關於加快電子商務發展的若干意見》的發布,標志著以電子商務為代表的數字經濟發展成為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以2015年7月發布的《國務院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為重要開端,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數字經濟相關議題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同時各部委密集出台了鼓勵數字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和指導意見,2017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數字經濟,進一步體現了中國國家層面對數字經濟的高度關注,同時表明數字經濟發展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

2015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發表主旨演講,指出中國將推進“數字中國”建設,發展分享經濟,支持基於互聯網的各類創新,通過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建設信息經濟示范區等,促進世界范圍內投資和貿易發展,推動全球數字經濟發展。這是繼我國提出“互聯網+”行動方案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首次在世界范圍內,對數字經濟發展發表重要論述。2016年9月,二十國集團通過了《G20數字經濟發展與合作倡議》,提出了二十國集團數字經濟發展與合作的一些共識、原則和關鍵領域。201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進行第36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世界經濟加速向以網絡信息技術產業為重要內容的經濟活動轉變。我們要把握這一歷史契機,以信息化培育新動能,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要加大投入,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互聯網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要做大做強數字經濟,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2016年11月,國務院發布《“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新增了數字創意產業。2017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在互聯網時代,各領域發展都需要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信息網絡。今年網絡提速降費要邁出更大的步伐,年內全部取消手機國內長途和漫游費,大幅降低中小企業互聯網專線接入資費,降低國際長途電話費,推動‘互聯網+’深入發展、促進數字經濟加快成長,讓企業廣泛受益、群眾普遍受惠。”2017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指出,要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推動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

總的來說,中國數字經濟政策在早期以信息化建設和鼓勵電子商務發展為主,自2015年起“互聯網+”相關政策呈現井噴式增長,2017年“數字經濟”一詞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以《國務院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為關鍵節點,國家層面和省市層面均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旨在促進數字經濟相關產業發展,同時鼓勵企業“走出去”,在國際市場中率先建立數字經濟規則。就政策內容而言,以產業規劃和指導意見為主,形成了較為明確的產業發展方向和發展目標。

二、展望

(一)全球數字經濟"雙核"格局初步形成

縱觀當前全球數字經濟的發展態勢,以美國和中國為核心的基本格局已經逐步形成,在互聯網行業、人工智能產業等數字經濟的重點領域,中美在產業體量、人才集聚、技術創新、影響力等方面均表現出較強的競爭優勢。根據中國信息化百人會發表的《中國數字經濟報告》,2016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已達到22.4萬億元人民幣,折合約3.8萬億美元,佔GDP比重達到30.1%﹔美國數字經濟規模約為11萬億美元,佔GDP比重約為59.2%,在規模上仍保持較大的領先優勢。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疲軟態勢仍未有顯著改善,而中國數字經濟的高速發展或許可以算是“彎道超車論”的一個現實版本。以往由於在技術上缺乏原始積累,中國曾經尋求“以市場換技術”的方式提升創新實力,然而國外研發中心的技術溢出效應卻遠未達到預期效果,使得中國在前沿技術創新方面多年以來始終處於弱勢地位,中國企業也難以向國際高端產業領域拓展業務。然而,時至今日,中國在多個領域的研發實力已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包括量子通信在內的一批成果獲得國際認可,華為等一批高新技術企業走出國門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跨國企業,特別是中國在數字經濟應用端的模式創新十分活躍,甚至超越美國實現“領跑”。因此,長期以來的歷史經驗証明,自主創新是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的生命線。可以想見,未來中國數字經濟領域將更多地面臨來自國際競爭者的壓力,美國在技術創新方面的優勢依舊明顯,德國和日本在智能制造、電子電氣等領域的實力也不容小覷,如何依托中國數字經濟的良好發展態勢,在穩固“雙核”格局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開拓國際市場,是中國未來一個階段面臨的重要挑戰。

(二)深度融合將考驗中國數字經濟承載力和包容力

目前,中國數字經濟的生力軍仍然集中在互聯網行業,虛擬經濟過度發展導致的實體經濟空心化曾一度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隱憂。因此,在未來一個階段內,如何推動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深度融合、制造業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是具有現實意義的重大挑戰,將全面考驗中國數字經濟的承載力和包容力。包括工業互聯網在內的一系列深度融合業態,是以網絡為基礎、數據為核心的新興業態,尚處於生命周期的初級階段,對中國互聯網基礎設施體系及信息數據鏈的完備性都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未來中國數字經濟要向前沿科技邁進,產業支撐體系和標准體系建設刻不容緩,即承載力建設。同時,深度融合將催生更多新模式、新業態以更快的速度參與到市場競爭中來,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的周期將進一步縮短,新興技術應用將考驗領域內企業家開拓創新精神的充分發揮,終端用戶將迎來產品的高速更迭時代,這無疑將進一步考驗中國數字經濟的包容能力。

(三)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將對社會生活產生持續的深遠影響

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對國內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影響已經成為近年來街頭巷尾的熱點話題,無論是第三方支付的市場爭奪大戰、外賣APP的激烈競爭,還是共享出行行業的規范化問題,都成為普羅大眾皆有發言權的社會議題。各領域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使終端用戶得到前所未有的便利化生活方式,衣食住行的所有方面幾乎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同時前端商業模式也徹底顛覆,這些變革引領了當前中國經濟形態的轉型和升級。在此基礎上,由於社會個體成為當前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主體,使得數字經濟為百姓參與社會治理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對實踐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未來,數字經濟必將對社會生活產生持續的、更為深遠的影響,智慧城市、物聯網等新鮮概念已經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觸手可及的未來,更重要的是,數字時代下的社會治理也將步入一個嶄新的階段,征信體系的完善和智能化也將全面改變社會人的行為方式。

編者按:數字經濟引領未來全球經濟發展,也是全球競爭的新領域及制高點。隨著全球數字經濟的發展,開展國際合作,構建數字經濟時代的國際規則成為各國關注的焦點。未來幾年,將是國際數字經濟發展和規則形成的時期,也是我國要發揮主動引領作用的關鍵時期。

(來源:《網信軍民融合》2018年6月刊)

(責編:任一林、謝磊)
相關專題
· 《網信軍民融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