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 支振鋒
2018年08月16日10:00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一、數字經濟成為全球發展新引擎
當前人類正從高污染、高能耗、可持續性差的碳基文明向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可持續強的硅基文明演進,互聯網已經成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強大的信息平台,發揮著集聚和共享人類智慧、資源和能力的重要作用。人工智能、電子商務、物聯網、大數據、移動通信等技術快速發展,應用日益廣泛﹔網絡金融、共享經濟、工業4.0等正以澎湃的驅動力成為各國經濟復蘇新引擎。
數字經濟已成為全球經濟增長點。以使用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作為重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的有效使用作為效率提升和經濟結構優化的重要推動力,數字時代的經濟活動正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創造力。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金融科技與其他新的數字技術應用於信息的採集、存儲、分析和共享過程中,改變了社會互動方式。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信息通信技術使現代經濟活動更加靈活、敏捷、智慧。據分析,數字化程度每提高10%,人均GDP增長0.5%-0.62%。數字技能和技術的應用將使全球經濟到2020年有望累計增加2萬億美元。未來幾年,數字經濟在全球經濟的佔比將達到22.5%,到2025年,全球經濟總值將有一半來自於數字經濟。尤其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導致全球經濟增長疲軟的情況下,數字經濟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增長點和驅動力。
數字經濟已成為全球經濟新亮點。新經濟催生新業態,培育新企業。截至2016年底,全球市值最高的10家公司中,有5家數字經濟企業﹔市值前20強的企業中有9家屬於數字經濟企業。根據相關互聯網統計公司報告,全球零售類電子商務在2013年到2015年年均增幅高達35.9%,預計到2020年將增至4.06萬億美元。埃森哲公司預測,行業數字化帶來的社會效益可以遠遠超過其創造的行業價值。到2025年,各個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有望帶來100萬億美元的社會及商業潛在價值。其中,僅汽車、消費品、電力、物流四大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就將為社會和行業帶來超過20萬億美元的潛在累積價值。中國表現尤為靚麗,有統計表明,2016年中國數字經濟總量已達22.6萬億元,佔國民生產總值(GDP)比重超過30%,而且還在繼續提升。2017年“天貓雙11”全球狂歡節成交額達到1682億元,交易覆蓋225個國家和地區,全球超14萬個品牌的1500萬種商品參與。
數字經濟已成為全球合作契合點。有分析表明,全球雲計算市場規模預計2016年至2020年復合年增長率達22%,大數據市場規模預計從2015年的0.14萬億美元將增長到2020年的1.03萬億美元。出口國互聯網使用率提高10%,雙邊貿易的產品數量就會增加0.4%。隨著“工業4.0”、“工業互聯網”等概念的出現,對海量數據深度挖掘和專業分析、龐大計算能力等的需求,新市場、新業態不斷涌現。數字經濟有力地驅動了區域和全球經濟整合,促進全球自由貿易發展和市場一體化進程。2015年以來,歐盟推動數字化單一市場建設。2016年,G20杭州峰會宣布將數字經濟作為全球經濟增長日益重要的驅動力﹔經合組織(OECD)召開的數字經濟部長會議確認了數字化議程的四個關鍵政策領域。數字經濟已經成為近年來眾多自由貿易協定的重要合作部分,中美、中歐、中俄等雙邊關系的重要內容,而且被公認為是實現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所設定目標的必然途徑。
二、共同繁榮仍為人類待解硬任務
以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為代表的信息科技屬於全人類,但並不是所有國家所有地區的人們都能夠具備同等運用信息科技的能力。互聯網是把雙刃劍,它的聚集與放大效應一方面使得網絡發達國家佔盡先機,同時也客觀上拉大了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兩極分化。
信息鴻溝加劇發展不平衡。最新世界互聯網發展報告表明,全球仍有約半數人口未使用過互聯網。發達國家互聯網用戶普及率超過80%,而最不發達國家和地區網民數量普及率不到三分之一。在IPV4時代,根服務器分布與域名管理典型體現了各國之間權力分配的不平等。支撐國際互聯網正常運轉的光纖系統中,主要由歐美公司投資建設,美國海底通信(TE SubCom )佔約34%,法國阿爾卡特-朗訊(Alcatel-Lucent )佔約21%,日本電氣股份有限公司(NEC)佔約30%,幾乎三分天下。當前,CPU、計算機終端、大型存儲硬盤和交換機等核心技術均在美國手中, “八大金剛”產品充斥全球互聯網市場。從桌面電腦到移動終端的操作系統,也幾乎為微軟視窗、蘋果IOS和谷歌安卓一統天下。它們強強聯合形成協同效應,典型的如所謂“文泰來”聯盟。因此,在互聯網技術創新、社會應用及產業發展高歌猛進的同時,國際互聯網發展不平衡、規則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的基本態勢沒有變,信息鴻溝及其所加劇的南北差距依然嚴峻。
不平等加劇撕裂人類社會。在西方發達國家享受高度物質文明的今天,全球仍有幾十億公民處於貧困之中,生活缺少尊嚴。大量兒童由於無法獲得干淨的水、抗生素、疫苗和清潔的食物而喪生。國家內和國家間的不平等在增加,機會、財富和權力的差異十分懸殊。互聯網在促進世界各國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導致了產業和技術的過度集中與壟斷,不僅在信息相關產業,甚至在所有相關產業都使不發達國家處於更加不利狀態。數字技術廣泛運用,眾多原本勞動力密集行業變得自動化,或者對勞動者素質素養有更高要求,第三世界國家勞動者面臨更嚴重的不平等。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利用長期囤積起來的知識產權,通過設置專利壁壘等方式,在國際貿易中實施各種不合理障礙措施限制其他國家產品的進口。面對愈演愈烈的國際兩極分化,共同繁榮依然是一個可望不可及的艱巨任務。
三、中國方案助力構建美好新世界
從網絡基礎設施擴展到數字素養和數字能力的信息鴻溝,大規模的個人信息和數據泄露,愈演愈烈的公共基礎設施網絡攻擊,兒童和青少年上網環境始終未得到根本改善,以及難以遏止的新型網絡犯罪、網絡恐怖主義,都要求互聯網國際治理機制的變革。
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美好願景。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開幕式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全球福祉及人類前途和命運的高度,指出國際社會應該加強對話合作,推動互聯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並提出了享譽國際的“四項原則”和“五點主張”。在去年的烏鎮峰會上,他再次強調,互聯網發展是無國界、無邊界的,利用好、發展好、治理好互聯網必須深化網絡空間國際合作,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這一蘊含著當今互聯網時代人類利益攸關、命運相通特征的倡議和方案,充盈著對人類共同命運與人類福祉的深切關懷,彰顯了中國方案的智慧與擔當,也成為人類社會的美好願景。
攜手共建美好世界的中國智慧。十九大報告提出,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當前,中國數字經濟總量躍居全球第二,並涌現出了一批世界級互聯網企業,正堅定從網絡大國向網絡強國邁進。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移動支付全方位深入各領域,無人駕駛、共享單車、5G大規模商用時間表、推進IPv6規模部署路線圖深刻改變國際互聯網治理與商業生態格局。
“獨行快,眾行遠”。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人民的夢想同各國人民的夢想息息相通,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中國一直以增進網絡空間和平繁榮為己任,積極參與國際互聯網治理體系塑造與規則制定,穩步走進國際互聯網舞台的中央。中國積極與美國、俄羅斯等國建立雙邊互聯網交流平台﹔通過“世界互聯網大會”“中國-東盟網絡空間論壇”和“中國-阿拉伯國家博覽會網上絲綢之路論壇”,積極搭建互聯網領域國際交流的中國平台﹔通過建設陸上絲綢之路、搭建空中絲綢之路、打造網上絲綢之路,服務“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及沿線國家﹔積極支持《G20數字經濟發展與合作倡議》的通過和貫徹落實﹔在今年烏鎮峰會首日,就與相關國家共同發起了《“一帶一路”數字經濟國際合作倡議》。
12月1日,習近平同志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開幕式上的主旨講話中指出,“古往今來,過上幸福美好生活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夢想。”他指出,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黨,也是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斗的黨,呼吁各國攜手努力,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從而真正把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成現實。而發展數字經濟,促進開放共享,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讓互聯網發展成果真正造福世界各國人民,正是這個人類偉大夢想的一個堅固支撐。
(來源:《網信軍民融合》2018年6月刊)
相關專題 |
· 《網信軍民融合》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