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

我國金融業在改革創新中發展壯大

胡金焱  孫  健  郭  峰

2018年08月14日06:4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自1997年以來,我國每五年召開一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推動我國金融業實現了從“計劃金融”向“市場金融”的轉型,基本建立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金融市場體系、金融組織體系和金融監管體系,有效提升了市場配置資源的能力,使金融成為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雖然每次會議的議題有所不同,但黨中央、國務院始終遵循經濟和金融發展規律,不斷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持續深化金融改革創新,推動我國金融業改革發展沿著正確方向順利前行。

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金融業發展無法滿足市場取向的經濟體制改革要求,逐漸暴露出金融組織體系單一、金融供給渠道匱乏、應對金融風險能力不足等問題,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明顯短板。因此,加快發展現代金融業、建立健全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金融體系就成為這一時期金融工作的首要任務。黨中央、國務院准確聚焦這一問題。1998年,發行特別國債補充國有商業銀行資本金並剝離不良資產。2002年和2007年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對持續推進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等關鍵問題作出周密部署,並對保險、証券、信托等行業的發展提出明確要求。這一時期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堅持推進銀行體系改革不動搖,提升信貸市場運行效率不鬆勁,著力完善金融市場體系和金融組織體系,為構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金融體系提供了有力指導。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過去高投入、高污染、高耗能的經濟發展方式已不適應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必須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轉換增長動力上下功夫,不斷提升我國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一方面,金融業要充分發揮促進資源優化配置的功能,引導經濟資源從低效率實體部門轉入高效率實體部門,更好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要抑制金融領域“脫實向虛”傾向,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為了引導金融回歸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促進實體經濟與金融良性互動發展,2012年和2017年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推進金融改革與發展的重要目標。特別是在2017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同志深刻闡述了做好金融工作的重要原則並明確指出,“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是金融的宗旨”“金融要把為實體經濟服務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這就為金融業進一步認清自身功能和定位、統一金融工作思想、明確金融工作總綱領提供了重要指引。

持續深化金融改革創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業不斷深化改革創新,著力興利除弊、補齊短板,不斷推動金融業發展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相適應。回顧我國金融業由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改革創新是金融業突破難點問題、不斷發展壯大的根本動力,因而也是歷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都予以強調的重要任務。

始終強調開展金融工作要堅持改革創新。從1997年、2002年和2007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循序漸進推進金融改革,到2012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進一步明確金融改革的主要任務,再到2017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把深化金融改革作為金融工作的三項重要任務之一,黨中央、國務院始終堅持以改革創新解決阻礙金融業平穩健康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解決不同歷史時期金融業發展面臨的風險和挑戰﹔著力通過推進一系列改革創新舉措,把金融工作一步一個腳印地做扎實,推動金融業持續健康發展。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仍然要把深化改革創新貫穿於金融市場建設、金融機構成長、金融監管發展、金融風險處置等金融業發展的方方面面。

始終堅定金融業改革發展的市場化方向。歷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都把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作為我國金融業改革創新的基本原則,並在不同歷史條件下,對金融市場准入、金融要素定價、市場主體建設等各個環節或重點領域的改革創新作出研究部署。特別是在2007年和2012年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黨中央、國務院對一些重點難點工作進行了深入研究和周密部署,注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功能,加快金融改革市場化進程。目前,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銀行業市場化改革等已初見成效,人民幣國際化和金融業雙向開放取得積極進展,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穩步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民營銀行試點等改革工作也在扎實開展。這些成績的取得充分表明,堅持金融業改革創新的市場化方向符合金融業發展一般規律,是推動金融業發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實踐經驗,也是做好下一階段金融工作的必然選擇。

始終把維護金融安全放在重要位置

習近平同志指出,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准確判斷風險隱患是保障金融安全的前提。維護金融安全就是維護國家安全,事關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要始終放在重要位置。

金融安全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在不同時間、不同歷史發展階段具有不同的工作著力點和目標方向。從歷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關注的議題來看,金融安全始終是黨中央關注的焦點問題。1997年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圍繞我國金融風險的表現和歷史成因進行了系統分析,並通過進一步整頓和規范金融秩序、切實加強金融法治和金融監管、大力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管理手段等措施,提升了國有銀行金融風險抵御能力,維護了國家金融安全。在2002年、2007年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針對金融企業經營機制不健全、社會信用觀念淡薄等突出問題,提出提高金融監管能力,強化金融企業內部管理,保障金融穩定和安全。2012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堅持把防范化解風險作為金融工作生命線,切實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等。

在2017年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同志提出,要把主動防范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科學防范,早識別、早預警、早發現、早處置,著力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著力完善金融安全防線和風險應急處置機制。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把國有企業降杠杆作為重中之重,嚴控地方政府債務增量,整治嚴重干擾金融市場秩序行為,健全符合我國國情的金融法治體系,穩步推進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當前,我國宏觀經濟杠杆率趨於平穩,金融風險得到有效遏制和化解,金融安全與穩定的基礎進一步鞏固。

統籌金融監管與協調

加強金融監管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實現金融穩定的必要條件和重要保証。隨著金融業發展和金融風險形勢變化,金融監管與協調也要與時俱進、不斷完善。回顧我國金融業改革發展歷程,統籌金融監管與協調始終是一條重要主線。

面對國有銀行不良貸款負擔重、保險証券業不斷發展壯大的新情況,1998年,成立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保監會),實現了銀行、証券和保險業的分業監管,使我國金融監管體系進一步完善。同時,為了增強貨幣政策獨立性,改組中國人民銀行機構設置,由原來的省分行制改成9大區分行。為了協調好貨幣政策制定和銀行監管問題,2003年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銀監會)成立,統一監督管理銀行、資產管理公司、信托投資公司及其他存款類金融機構,提升監管的專業性。為了加強“一行三會”在金融監管方面的協調性,2007年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要完善金融分業監管體制機制,加強監管協調配合。為了進一步消除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總結應對此次危機的經驗,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健全宏觀審慎管理框架下的外債和資本流動管理體系。同年,設立金融監管協調部際聯席會議,加強和統籌金融監管與協調。

隨著金融混業經營和金融創新快速發展,目前我國形成了多樣化的金融機構體系、復雜的產品結構體系和更加開放的金融市場。但是,近年來股市、債市、匯市的波動,暴露出現行監管框架還存在與金融業發展不相適應的體制機制性矛盾,這就對完善監管協調機制提出了更高要求。2017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強調加強金融監管協調、補齊監管短板﹔要求所有金融業務都要納入監管﹔等等。同時,對金融監管工作提出了更高標准,即要培育恪盡職守、敢於監管、精於監管、嚴格問責的監管精神,形成有風險沒有及時發現就是失職、發現風險沒有及時提示和處置就是瀆職的嚴肅監管氛圍。今年2月召開的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批准了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將銀監會和保監會的職責整合,組建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銀保監會),由此形成了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和証監會為主體的金融監管架構,使金融監管機制更加協調、覆蓋更加全面、監管更加有力。

當前,我國正處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歷史交匯期。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刻總結40年來金融業改革發展的經驗,緊緊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項任務,不斷推動我國金融業改革創新與平穩健康發展,有效化解各類金融風險,以優質高效的金融體系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單位:青島大學、中國人民銀行濟南分行)

《 人民日報 》( 2018年08月14日 07 版)

(責編:王珂園、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