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論改革開放的文化底蘊

鄭承軍 陳偉功

2018年08月13日10:29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

改革開放凝結著中國智慧,承載著中國精神,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中國共產黨堅守初心,一心為民,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和幸福、為了世界人民的大團結而艱苦拼搏,這個精神傳統從建黨之初傳承迄今,被發揚光大,創造了舉世矚目的驕人成就。不僅如此,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揚光大革命文化傳統、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極吸收世界優秀文化中的進步因素,凝聚成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正全面指引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以及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偉大實踐,書寫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

改革開放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

從人類社會發展史來看,在和平時期,保持解放思想和改革開放是一個國家進行良好治理的常態。習近平總書記引用古語“天行有常”,“應之以治則吉”指出:“中國進行改革開放,順應了中國人民要發展、要創新、要美好生活的歷史要求,契合了世界各國人民要發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時代潮流。”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一中全會上的講話》中提到,“事業發展出題目,深化改革做文章”。這個論斷非常形象,它直觀而明確地揭示出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在生產力的推動下,經濟基礎有了新發展,上層建筑隨之就要做出新調整,人類社會的發展大業於是就會不斷提出新“題目”。既然有了新問題,必須找到新方法、新思路。

當然,改革開放並非推倒重來,而是要堅持中國共產黨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繼承優秀的文化傳統並在現有的發展基礎上“蹄疾而步穩”地自主發展。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既要敢於突破,又要一步一個腳印、穩扎穩打向前走”,“必須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這就是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偉大事業在改革開放這個強大的發動機的推動下,要在一代代中國人手中不斷擴大戰果,不斷積累經驗,奪取一個又一個新勝利。其中,最為重要的是,要堅持走改革開放的正確道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改革必須堅持正確方向,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這裡所講的“正確方向”,即改革開放絕對不能以西方國家的標准為標准,恰恰相反,中國要有自己的標准。

講中國標准就是要求自主的改革和自主的創新,要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實事求是,要在中國社會發展實踐的基礎上進行改革。世界上的先進經驗不是拿來就用,而是要經過毛澤東同志在《實踐論》中所說的“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改造制作工夫。”換言之,改革開放如果照搬照抄西方經驗,那就是走了“邪路”,必然會斷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20世紀末蘇東劇變與21世紀中國的發展奇跡,兩者之間的鮮明對比,強有力地証明了隻有自主發展才是國家進步的正確道路。

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內在要求和反映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改革開放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團結帶領人民進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偉大實踐,使中國大踏步趕上了時代,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這個論斷明確地表現了改革開放的國策及其取得的偉大成果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內在聯系。因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改變世界的實踐不同於解釋世界的理論思辨,它追求的是行動和實效,在一定社會實踐中表現為革命和改革,其目的在於使人得到解放,進而在未來社會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所以,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品質首先要求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從而不斷滿足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不是書齋裡的學問,而是為了改變人民歷史命運而創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實踐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實踐中豐富和發展的,為人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

馬克思和恩格斯預見性地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由於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消滅得越是徹底,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習近平總書記引用了這個判斷並解釋道:“一體化的世界就在那兒,誰拒絕這個世界,這個世界也會拒絕他。” 這就非常明確地說明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真理性規定著改革開放的必然性。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地指出:“我們要站在世界歷史的高度審視當今世界發展趨勢和面臨的重大問題,堅持和平發展道路,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不斷拓展同世界各國的合作,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在更多領域、更高層面上實現合作共贏、共同發展,不依附別人、更不掠奪別人,同各國人民一道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把世界建設得更加美好。”

馬克思主義明確地說自身是不斷開放和發展的科學理論。恩格斯指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這種理論“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它在不同的時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時具有完全不同的內容”。

習近平總書記引用這些原話意在指出並強調,我們要以開放的態度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原理。他說:“社會主義並沒有定於一尊、一成不變的套路,隻有把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同本國具體實際、歷史文化傳統、時代要求緊密結合起來,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才能把藍圖變為美好現實。”這正如馬克思所言:“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隻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

改革開放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力傳承

早在中國儒家經典《禮記·大學》中就有關於創新的表述。“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這裡的“新”即創新、推陳出新之意,說的是在傳統的基礎上必須求發展、求進步,自強不息,創新不已,這是中國古人認識到的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科學規律。如果違背這個規律,試圖阻礙社會歷史的發展,必然很快會被淘汰,這就是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和社會法則。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共出現5次,其中在第七部分即“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論斷高屋建瓴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直接關聯起來,從而在理論上為我們奠定了文化自信的堅實基礎,這也是改革開放“自主性”要求的根本表現。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自主”一詞共出現5次,這也就是要求我們要以自己的文化為基礎,立足於實際情況來推動發展,而決不能以別人的標准為標准,隻有“自主選擇發展道路”才能找到正確的發展方向。所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採。”這也明確地表現了中華文化的開放性特征,正是由於中華文化具有開放性,它不是一個封閉的理論系統,所以才有發展和創新的可能性和條件。如何創新?要立足當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改革開放的國際國內實際形勢結合起來,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事實上,改革開放的精神代表的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改革開放的領導者是中國共產黨,而“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由於中國共產黨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路傳承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來,而且這條道路又為中國革命和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所証明是成功的、勝利的道路,因此對這些偉大的實踐經驗進行歸納概括和理論再現,就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和發展,而且也應該是最合理、最符合實際要求的唯一正確的發展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變革,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這個“四版論”充滿高度智慧,集中而藝術地概括了改革開放所內含的文化底蘊,標明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特征:用四個“不是”明確指出它的否定性內涵,同時又沒有明確地限定它的肯定性內涵,這就標志著這種開放的“新文化”具有改革開放的根本特征,為掌握這種理論的人民群眾提供了強大的“物質性力量”,為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提供了具有大格局、大氣派的千載難逢的歷史平台。

改革開放是對中國革命文化傳統的發揚光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民完全可以自豪地說,改革開放這場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 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征程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改革開放與新民主主義革命以及社會主義革命是一脈相承的,其目的是要“順應中國人民要發展、要創新、要美好生活的歷史要求”,而且,改革開放這場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並不見得就更容易,實際上也是艱苦卓絕的斗爭,我們完全可以從習總書記常常提到的“改革關頭勇者勝,氣可鼓而不可泄”,“改革有陣痛、不改革就是長痛”,“敢於向頑瘴痼疾開刀,勇於突破利益固化藩籬”諸如此類的語重心長的話語中深刻地體會到改革的阻力之大,所以習總書記說“改革開放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繁重的事業,必須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

改革開放就是一場革命,就是要放下包袱、實事求是、除舊布新,要除去一切不適應社會發展、不符合人民利益的舊制度、舊文化。毛澤東同志從解放思想的維度出發,寫出《反對本本主義》《實踐論》《矛盾論》等光輝著作,提出“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的著名論斷,他在1944年《學習和時局》中指出的“為了爭取新的勝利,要在黨的干部中間提倡放下包袱和開動機器”,切中了解放思想“不唯書、不唯上、隻唯實”的本質和精髓﹔1978年12月,鄧小平同志作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開啟了“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的序幕,鄧小平同志明確指出:“隻有思想解放了,我們才能正確地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解決過去遺留的問題,解決新出現的一系列問題。”“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實際相符合,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就是實事求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過長期努力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不懈奮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黨的十九大描繪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宏偉藍圖,進一步指明了黨和國家事業前進方向。我們要勝利實現既定戰略目標,就要堅定不移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定不移走改革開放這條正確之路、強國之路、富民之路。”改革開放就是要把一切不利於生產力發展、不利於人民實現幸福、不利於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障礙革除掉,以愚公移山、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革命精神把一個個攔路的“釘子”拔掉,直到奪取最后的勝利。

革命就是要有破有立,破與立相輔相成。習近平總書記說:“現在,時代變了,條件變了,我們共產黨人為之奮斗的理想和事業沒有變。”這就是在強調,中國共產黨為了中國人民的幸福和中華民族的復興,在革命戰爭時期開展英勇無畏的可歌可泣的武裝斗爭,在和平時期則要開展同樣艱苦卓絕的改革開放的偉大斗爭,除掉阻礙生產力發展的一切舊的生產關系,進行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所以,在革命和改革實踐中,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應一以貫之,永續不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偉大長征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紅色基因和精神族譜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滋養,成為鼓舞和激勵中國人民不斷攻堅克難、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精神動力。”習總書記反復強調革命文化的重要意義,意在說明中國道路成功的動力在於改革開放,而改革開放的動力則在於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精神。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精神作為動力的動力,表現了中國共產黨永葆救民於水火、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

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為了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不僅因為先進文化本身就是其中的目標要義,更重要的是,發展先進文化是這“兩個實現”的不可或缺的精神指引和軟實力保証。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主要基礎在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無產階級革命文化以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其養料和資源當然也包括外來的優秀文化,但“發展才是硬道理”,不能僅僅停留在象牙塔裡搞知識考古或自娛自樂,更重要的目標是進行社會實踐,要面向未來推進這些文化的發展。

面向未來並不是無的放矢,而是要圍繞目標敢想敢闖敢干。在改革大業中,為了給人民提供強有力的精神指引,必須“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引領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武裝人,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塑造人。其中,構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重中之重,核心之核心,因為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靈魂,它在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給出明確的目標,這就為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制定了精准而更可操作的規范概念,讓中國人民在實踐活動中能夠得到明確的價值指引。在國家層面,就是要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價值,在社會層面,就是要實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價值,在公民個人層面,就是要實現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價值。有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引,能夠使“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的實踐活動落到實處。因此,如何解放思想,如何進行改革開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已經在原則上給出了明確的回答,當然,在具體的實際事務中,仍然需要思想的開放和方法的創新。

解放思想、改革開放,是合作共贏。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依然是重大問題。各種地區沖突和局部戰爭此起彼伏,多個熱點同時升溫,局部地區緊張對峙加劇。世界經濟緩慢復蘇,新的增長動力不足。國際關系中不公正不平等現象仍然很突出,國際格局呈現出“總體和平、局部戰亂﹔總體緩和、局部緊張﹔總體穩定、局部動蕩”的特點。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依然任重道遠。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的:“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夠退回到自我封閉的孤島。” 所以,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才是“人間正道”。

正是基於客觀上要求共同繁榮的國際大環境、大趨勢,中國政府“打開國門搞建設,積極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努力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國際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發展新動力”。“中國將繼續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不斷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

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合作共贏是時代潮流。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就要順應這樣的時代主題和時代潮流。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一個國家要發展繁榮,必須把握和順應世界發展大勢,反之必然會被歷史拋棄。什麼是當今世界的潮流?答案隻有一個,那就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40年來,中國人民始終敞開胸襟、擁抱世界,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打開國門搞建設,成功實現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轉折,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為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作出了中國的貢獻。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張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反對各種形式的霸權主義、單邊主義和強權政治,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同時,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調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任何國家不要指望中國會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中國會吞下損害本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苦果。

解放思想、改革開放,中國發展享受了40年的改革紅利。過去40年中國經濟發展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中國經濟要實現高質量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條件下進行。歷史從不眷顧因循守舊、滿足現狀者,機遇屬於勇於創新、永不自滿者。一切偉大成就都是接續奮斗的結果,一切偉大事業都需要在繼往開來中推進!

(本文為教育部人文社科專項課題〈12JDSZ1006〉、國家社科基金課題〈2016MZD012〉、北京市社科項目17KDB027成果)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作者簡介:鄭承軍,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科研處處長,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二級教授﹔陳偉功,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哲學博士)

(來源:《前線》雜志2018年第08期)

(責編:任一林、謝磊)
相關專題
· 《前線》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