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

學苑論衡:推動我國公眾史學健康發展

陳  娜

2018年08月06日09:5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公眾史學是著重探討如何以公眾為本位、以應用為前提來開展歷史研究與傳播的史學新分支。作為重新構建史學與公眾之間關系的史學形態,自21世紀以來逐漸得到我國史學界的重視。目前,一些學者將公眾歷史書寫、公眾口述史學、公眾影視史學、公眾歷史檔案等作為公眾史學的主體內容。與傳統史學相比,公眾史學的最大特點就是與實踐緊密結合,能夠更好實現史學為公眾服務。

公眾史學發展的動力日益強勁。與美國“公共史學”的初始發展動力來自高校及職業史學家不同的是,我國公眾史學發展的動力主要來自民間。正是民間形式多樣且愈發活躍的史學實踐,催生了公眾史學。具體而言,我國公眾史學的興起主要緣於三方面因素。一是公眾對歷史文化產品的需求日益增長。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和人民物質生活的逐漸富足,公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增長,人們對歷史的關注度、探求欲、表達欲都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水平。同時,作為市場主體的各種歷史文化媒介平台不斷創新歷史知識生產和傳播,進一步激發了公眾對歷史的興趣。這為公眾史學興起奠定了社會基礎。二是歷史知識生產和傳播模式由於技術發展發生了深刻變革。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為公眾參與歷史知識的生產和傳播提供了更為便捷的技術條件。網絡平台的無限擴張、信息對流互動等特性,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過去僅由史學界主導的歷史知識生產和傳播模式。這為公眾史學的建立奠定了技術基礎。三是傳統史學適應社會轉型自覺進行革新。一個時期以來,歷史研究與現實生活之間存在較大距離,公眾對於缺乏吸引力的史學成果的遠離,導致史學的社會功能和學科價值受到質疑。面對這種狀況,史學界一些學者開始了發揮史學社會功能的自覺革新,更加關注公眾的需求,增強史學對現實的解釋力、對公眾的吸引力。通過理論與實踐的雙重探索,逐漸開拓出一條關注現實、走向公眾、服務公眾的史學發展之路。這為公眾史學的發展奠定了學科基礎。

公眾史學發展還面臨不少挑戰。雖然我國公眾史學發展方興未艾,但也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近年來,以公眾作為參與主體的家族史、口述史學、影像史學等史學形態的繁榮大大促進了歷史知識生產和傳播的大眾化、歷史文化產品的多樣化、歷史文本的通俗化,並在新媒體條件下形成了“人人都可寫史”的態勢。但“人人都可寫史”並不等於“人人都能寫史”,書寫歷史需要相應的能力。實踐証明,一個人隻有經過長期訓練,才能對史料進行甄別、分析、比較和運用,以探求歷史真相。當下,一些參與歷史書寫的人缺乏相應的能力,導致歷史知識生產與傳播的混亂與無序,這是公眾史學發展面臨的現實難題。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歷史知識從來都與價值觀念緊密相連。因此,書寫歷史要有正確的歷史觀。在“人人都可寫史”的情況下,歷史虛無主義、文化解構主義等容易借助各種歷史作品蔓延開來。如何保証公眾史學正確解釋歷史現象、客觀評價歷史人物、深入揭示歷史本質,是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專業歷史研究者參與到史學大眾化中來,幫助公眾提升歷史理性和史學修養。但從實際情況看,大部分專業歷史研究者將獲得學術共同體的內部認同作為學術研究的核心追求,對於史學大眾化缺乏熱情。

推動公眾史學在探索創新中不斷前行。公眾史學對於充分發揮史學社會功能,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具有重要意義。推動公眾史學發展,首先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構建中國特色公眾史學學科體系。習近平同志強調:“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區別於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志,必須旗幟鮮明加以堅持。”公眾史學隻有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才能保持正確發展方向。其次,我國公眾史學發展應立足我國史學資源,發揮我國史學優良傳統。注重史學社會功能和史學大眾化是我國史學的優良傳統,只是缺乏相應的理論構建。我國史學界在近代曾提出“民史”思想,這與公眾史學具有一定相似性。應深入挖掘有利於我國公眾史學發展的本土學術資源,加強相關理論構建,在與國外經驗的碰撞中探索我國公眾史學的獨立發展路徑。最后,有的放矢採取有效舉措,解決我國公眾史學發展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尤其要引導專業歷史研究者走出書齋,幫助公眾提高史學修養。

(作者單位:天津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 人民日報 》( 2018年08月06日 16 版)

(責編:任一林、謝磊)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