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貫徹全面依法治國新要求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

傅政華

2018年07月19日13:40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摘 要] 黨和國家機構改革賦予了司法部更加重大的政治責任和新的歷史使命,重新組建的司法部要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論述作為根本遵循,准確把握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政治保証、戰略定位、工作布局和重點任務,充分認識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提高政治站位、強化責任擔當,奮力展現新作為、實現新發展、作出新貢獻。

[關鍵詞] 全面依法治國﹔機構改革﹔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

[中圖分類號] D92 [文獻標識碼] A

黨中央從全面依法治國的全局和戰略高度,決定將司法部和國務院法制辦公室的職責整合重新組建司法部,把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辦公室設在司法部。黨中央作出這一重大戰略部署,讓我們感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希望、黨中央的高度信任、新時代的歷史重托。當前要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論述,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重大戰略部署,在新時代、新起點、新高度奮力展現新作為、實現新發展、作出新貢獻。

一、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依法治國重要論述的核心要義

黨的十九大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寫入黨章,確立為我們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將其載入國家根本法,確立了其在新時代國家政治和社會生活中的指導地位。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論述創造性地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核心內容,立意高遠、內涵豐富、系統完備,為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邁進新時代、開啟新征程、譜寫新篇章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我們要切實將其貫徹落實到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全過程和各方面。

一是要准確把握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政治保証。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絕不是要虛化、弱化甚至動搖、否定黨的領導,而是為了進一步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改善黨的執政方式、提高黨的執政能力,保証黨和國家長治久安。

二是要准確把握全面依法治國的戰略定位。黨的十九大報告把明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納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八個明確”,把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十四個堅持”基本方略,把“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納入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奮斗目標,標志著全面依法治國構成了我們黨的指導思想、基本方略和奮斗目標的重要內容。

三是要准確把握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工作布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必須統籌兼顧、把握重點、整體謀劃,在共同推進上著力,在一體建設上用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必須共同推進,因為能不能做到依法治國,關鍵在於黨能不能堅持依法執政,各級政府能不能依法行政。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必須一體建設,因為推進任何一個方面、任何一個環節,都要注重全局統籌、頂層設計。

四是要准確把握全面依法治國的重點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針對法治建設的薄弱環節和實際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著力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明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點任務。根據黨的十九大精神,我們要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堅持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立足法治政府建設要求,進一步推進依法行政,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提高社會治理的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等等。

二、新時代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新的歷史方位。我們必須貫徹新思想、分析新矛盾、把握新形勢、瞄准新目標、肩負新使命,奮力開啟法治中國建設新征程,開創依法治國工作新局面。

分析新矛盾、把握新形勢。新時代人民群眾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基本公共產品”的需求更加突出,要求我們提供更好的制度性基本公共產品,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項法律制度、每一個執法決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充分感受到公平正義和幸福尊嚴。新時代法治國家建設的戰略目標更加明晰,這為我們奮進作為、干事創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無比寬廣的舞台。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的戰略地位達到新高度,全面依法治國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十四個堅持”基本方略,要求我們更好地統籌兼顧、推進落實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的各項工作。

認清新使命、開啟新征程。根據這次機構改革方案,重新組建司法部,是為了貫徹落實全面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強黨對法治政府建設的集中統一領導,統籌行政立法、行政執法、法律事務管理和普法宣傳,推動政府工作納入法治軌道。新的使命要求司法部站位更高、格局更大、擔當更強,摒棄畏難示弱心理,轉變以“小馬”自居的心態,拿出跨溝越壑的“駿馬”氣勢,奮力開創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的新局面。

認識新要求、展現新作為。履行好新時代新職責,司法部及全系統必須做到: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自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群眾提供多樣化、個性化、多層次、高品質的“法律公共產品”﹔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堅持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完備的制度保障﹔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構建國家安全制度體系,完善對維護群眾切身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自覺擔負起維護制度安全、社會安全主體責任,為新時代國家安全工作提供優質高效的法治保障和法律服務。

三、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的著力點和突破口

(一)以組織開展好憲法學習宣傳教育活動為統領,凝聚法治共識,推進法治社會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堅持全民守法。推進全民守法,首先要增強全社會法治觀念,推動形成自覺守法、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社會氛圍,徹底改變“遇事找人”“遇事找關系”的社會現象。

從1985年起至今,我國已連續實施了7個普法五年規劃。中共中央政治局率先垂范帶頭學法,各級黨組織和國家機關集體學法已形成慣例。包括司法部在內的黨政各單位持續開展形式多樣的法治學習宣傳教育活動,人民群眾的民主法治意識不斷提高。但是不得不承認,法治社會建設仍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短板,一部分人信權不信法、信訪不信法,遇事仍然習慣於找門路、托關系,或者認為“法不責眾”,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不鬧不解決,“隻講權利、不講義務”,等等。解決這些問題,就要把推進全民守法作為依法治國的基礎性工作,採取有力有效措施加強法治宣傳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使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成為全體公民的共同信念和自覺行動,引導形成憲法至上、守法光榮的良好法治氛圍。

一是把憲法作為當前法治宣傳教育的重中之重。憲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是國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高票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把黨的十九大確定的重大理論觀點和重大方針政策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載入國家根本法,明確了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弘揚憲法精神、普及憲法知識,在全國深入開展尊崇憲法、學習憲法、遵守憲法、維護憲法、運用憲法的學習宣傳貫徹活動,在全社會營造良好法治氛圍,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任務。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憲法學習宣傳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要按照普法責任制要求,推動國家機關建立健全憲法宣傳責任機制,把憲法學習宣傳教育融入立法、執法、司法實踐,真正形成各級國家機關齊抓共管、各負其責的憲法學習宣傳教育大格局。堅持日常宣傳和集中宣傳相結合,以推動憲法精神進企業、進農村、進機關、進校園、進社區、進軍營、進網絡為抓手,推動憲法學習宣傳教育向基層延伸,開展免費贈送憲法文本活動,讓憲法文本進車站、進機場、進碼頭,使憲法走進日常生活,走進千家萬戶,讓人民群眾真正感到憲法“抬頭看得見、用時找得著”,讓憲法精神深入人心,成為全體公民的自覺行動。

二是抓准法治宣傳教育的三個重點對象。首先要抓住“關鍵少數”。各級領導干部處在黨的執政權和國家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運行的重要崗位。領導干部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對推進全民守法起到十分關鍵的引領作用。要緊緊抓住這個“關鍵少數”,落實中組部、中宣部、司法部等部門《關於進一步加強領導干部學法用法工作的意見》《關於完善國家工作人員學法用法制度的意見》,著力從健全完善黨委(黨組)中心組學法、法治培訓、依法決策制度等方面,推動領導干部憲法學習宣傳教育工作深入開展。其次要突出青少年。廣大青少年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使廣大青少年學生從小樹立法治觀念,養成法治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是全面依法治國的基礎工程。要認真落實《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在國民教育中系統規劃和科學安排法治教育的目標定位、原則要求和實施路徑,打造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體系,推動全員、全程、全方位開展以憲法為核心的青少年法治學習宣傳教育。再次要抓住法學教師。法治人才培養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高校是法治人才培養的第一陣地。推進全民守法,必須抓住法學教育這個法治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必須抓住高校法學教師這個法治理念精神和知識技能的主要傳播者,通過開展系統、深入、持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實踐、法治理念和法治理論研究教育宣傳,堅定高校法學教師的理想信念,讓他們成為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實踐者,保証法學講壇和法治人才培養陣地的正確政治方向。

三是創新普法工作方式方法。以落實“誰執法誰普法”責任制和推進法治宣傳教育工作目標精准化、工作舉措項目化、工作考核體系化、工作指導專業化的“一制四化”為主線,努力增強法治宣傳教育工作實效,積極實施“智慧普法”工程,運用好“兩微一端”,組織憲法網上系列談,通過以案說法等形式,積極推動法治宣傳活動向縱深發展。

(二)切實加強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主動適應新時代立法的新要求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截至2018年5月24日,我國共有現行有效的法律265部、行政法規753部,報送國務院備案的地方部性法規20617部、部門規章9192部、地方政府規章22627部。國家各項事業發展已步入了法治軌道。適應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國的新要求,進一步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下一步立法工作的重點。

立法活動是國家的重要政治活動。必須加強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這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方面,是確保國家安全特別是制度安全的重要載體,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和根本。

一是立法工作要自覺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把黨中央確定的重大立法項目,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列入工作要點的立法項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列入工作要點的立法項目,全國人大常委會擬審議、由國務院提出法律議案的立法項目,國務院確定的重點立法項目作為政府立法工作的重中之重,保証高質高效完成。

二是法律法規起草和審查要嚴格遵守政治標准。要推動落實黨的領導的制度安排,推進黨的領導法治化、制度化,為堅持黨的領導提供堅強有力的法治保障﹔要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通過法定程序,及時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主張上升為國家意志,成為全社會一體遵循的行為規范和活動准則﹔要確保制定的一切法律法規有利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有利於鞏固和完善黨的執政地位,有利於保証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從法律制度上保証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長期穩定和貫徹實施,保証黨始終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

三是要堅持法治和改革相統一、相促進。改革既不能突破法律底線,又不能簡單以現行法律沒有依據為由遲滯改革,要切實做到在法治下推進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

為了保障本次機構改革在法治軌道上順利進行,解決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的合法性問題,司法部組織開展法規清理工作,現已經完成第一批法規清理工作,4月27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等6部法律的修正案(草案)》﹔完成起草並提請國務院審議通過了《國務院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涉及行政法規規定的行政機關職責調整問題的決定》,切實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策,實現改革決策和立法決策相統一、相銜接。

為了做好國家重大戰略、重大決策部署的法治保障和法律服務,司法部圍繞長江經濟帶發展、海南經濟特區和自由貿易港建設、“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雄安新區建設、國家自貿區建設等六大戰略決策組織開展專題調研,研究提出精准有力有效的法治保障和法律服務舉措,做到重大改革於法有據、立法主動適應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三)加快建設法治政府,把政府工作全面納入法治軌道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級政府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在法治軌道上開展工作,加快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2015年12月以來,各地方各部門不斷加大《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15-2020年)》的貫徹落實力度,法治政府建設取得了較大成效。但與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和人民群眾熱切期盼相比,法治政府建設工作還面臨不少困難,存在著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黨的十九大對加快法治政府建設作出新部署。當前要以更加強烈的使命感、緊迫感、責任感,統籌謀劃、協同推進,打出更多更有力的“組合拳”:

一是全面推行行政執法“三項制度”。行政執法是行政機關實施法律法規、管理經濟社會事務的主要方式。行政執法公示、執法全過程記錄、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是行政執法三個最重要、最關鍵的環節,是黨中央部署的重要改革任務,對推進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具有整體性、基礎性、突破性的帶動作用。根據黨中央部署和國務院決定,2017年,32個試點地方和部門開展了為期一年的“三項制度”試點工作,初步建立了一套制度機制,給執法人員戴上了“緊箍咒”,畫下了標准線,建立了新流程。2018年,將全面推行行政執法“三項制度”,大力推進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

二是完善法治政府建設督察機制。通過法治政府建設和責任落實督察,既督任務、督進度、督成效,又察認識、察責任、察作風。要讓督察“長牙齒”、動真格、見實效,逐層傳導壓力,壓實領導責任,形成從黨政領導干部到工作人員的責任閉環,構建起知責明責、守責盡責,各就各位、各負其責的法治政府建設推進機制﹔通過細化法治政府建設推進職責、督察工作機制、督察結果運用等具體規定,著力提高督察工作的程序性、實踐性、可操作性,發揮督察結果督促、倒逼、問責、激勵等功能作用。

三是全面加強行政規范性文件制定和監督管理工作。行政規范性文件是行政機關依法履行管理職能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行政規范性文件不得與法律、法規相抵觸是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但一些地方和部門亂發文、出台“奇葩”文件的現象還不同程度存在。為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和政令暢通,從源頭上遏制違反法律、法規的文件出台,司法部研究起草的、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印發的《關於加強行政規范性文件制定和監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國辦發〔2018〕37號),從制度層面作出規定,對行政規范性文件進行全流程監督和管理,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合法權益,增強政府的公信力和執行力。

四是改革和加強行政復議工作。改革和加強行政復議工作是加強政府自身建設的有效方式,也是妥善化解社會矛盾的必然要求。與行政訴訟相比,行政復議程序更簡便,處理手段更靈活有效,對行政機關和申請人都更便捷高效。與信訪相比,行政復議的法律效力明確,有利於解決紛爭不止等問題。改革和加強行政復議工作是加快法治政府建設的有力抓手。下一步,要通過加大推進行政復議體制改革,不斷提升辦案質量和效率,努力把矛盾化解在行政機關內部、化解在基層、化解在初發階段,把行政復議打造成提升政府公信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亮麗“名片”。

(四)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全力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

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是國家安全形勢新變化的必然要求。監獄、戒毒、社區矯正、安置幫教等工作是國家安全體系的重要環節,是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重要戰線。黨中央高度重視監獄、戒毒、社區矯正、安置幫教等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增強工作預見性、主動性。我們要統一謀劃監獄、戒毒、社區矯正、安置幫教等工作,既要保持工作的連續性,又要不斷創新發展,讓老百姓有更強的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這是我們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推進平安中國建設的必由之路。

一是以安全為底線、改造為宗旨,創新監獄、戒毒、社區矯正、安置幫教等工作。第一,監獄工作要堅守安全底線,踐行改造宗旨,把政治改造放在首位,加強監管改造、教育改造、文化改造和勞動改造,全面提高改造質量,形成新時代改造罪犯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第二,要進一步完善落實研判、排查、防控、應急處置、責任追究為一體的安全穩定長效機制,狠抓隱患排查整改,強化生產安全和生活衛生安全,確保戒毒場所的持續安全穩定。第三,要把監督管理作為社區矯正的基礎和前提,建立矯正小組,制定矯正方案,落實監管措施,採用電子定位等大數據、智能化的信息技術手段,實現精准有效監管,防止發生社區矯正人員脫管漏管和重新違法犯罪等事件,嚴格依法辦理給予警告、提請治安管理處罰、提請撤銷緩刑假釋、收監執行案件,切實維護社會穩定,推動社區矯正工作向制度化、規范化方向發展。第四,要進一步完善刑滿釋放人員銜接制度,落實重點幫教對象必接必送措施,預防和減少重新犯罪。

二是要以人為本、攻心治本,努力給社會送回守法公民。以人為本、攻心治本,就是要通過教育改造讓罪犯做好回歸社會的充分准備。第一,堅持以改造罪犯為監獄工作的中心,以思想文化教育和心靈親情感化為切入點,綜合運用教育、勞動、管理等手段,通過分類教育、分級處遇、親情幫教等多種工作形式,強化罪犯心理矯治,把離監探親工作制度化常態化,綜合提升監獄教育改造罪犯工作質量。第二,堅持把戒毒人員的教育戒治作為戒毒工作的中心任務,以提高戒斷率、降低復吸率為目標,加大對戒毒新技術新方法的支持、研究、運用和推廣,全面提升教育矯治、戒毒醫療、康復訓練科學化專業化水平。第三,圍繞把社區服刑人員改造成為守法公民這一中心任務,切實加強教育矯正,創新教育矯治方式方法,深入推進社區矯正社會化,依法逐步提高假釋比例,讓更多符合條件的罪犯在社會上接受矯正,發揮親情、友情力量的感化幫助作用,降低刑罰執行成本,促進社區矯正對象重塑人生,重新融入社會。

三是要加強幫扶、促進回歸,保障社會長治久安。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新時代政法機關必須提供的“基本公共產品”。要突出文化、法治和職業技術等教育,讓服刑、戒毒人員掌握一技之長,扎穩安身立命之本,為他們日后重新適應和融入社會打好基礎。要認真做好刑滿釋放人員安置幫教工作,推進幫助幫教基地建設,落實社會救助政策措施,促進其順利融入社會。

(五)完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法治新需求

隨著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人民群眾不僅要求分享發展繁榮的紅利,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基本公共產品”的需求也空前增長。但是,我們的公共法律服務還存在著業務不協同、分布不均衡、結構不合理、發展不充分、供給能力不足、品質不高等問題。要多從自身找原因,在思維理念、體制機制制度和方式方法創新上動腦筋、下功夫,積極回應人民群眾的法治新需求,努力交上符合新時代要求的答卷。

一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堅持發展“楓橋經驗”,開創人民調解工作新局面。多年來,人民調解制度以其自願協商性、程序簡易性和成本低廉性而深受人民群眾的歡迎,在調處矛盾糾紛、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前各方面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出現,要求我們必須深入思考人民調解工作應如何圍繞黨和國家中心工作開展,牢牢守住“第一道防線”,為創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作出新的貢獻。第一,堅持預防為主、排查在先、預警聯動。充分發揮人民調解員“在群眾中”的天然優勢,對不適合調解或者調解不成功、可能激化升級的矛盾糾紛,人民調解員在當好群眾的“勤務員”的同時,也要當好有關主管部門的“信息員”,把影響安全穩定的問題及時導入法治軌道,銜接溝通各類糾紛解決部門,使各種糾紛解決方式有效協調互動、互補、互助,形成化解矛盾糾紛的強大網絡和合力。發現涉黑涉恐、違法犯罪以及可能引發群體性事件、越級上訪的,要及時報告有關機關和當地黨委政府,配合做好預警預防、疏導化解工作。第二,要堅持屬地處理、及時就地化解原則,實現矛盾不上交。在堅持預防為主、排查在先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人民調解員“從群眾中來”的優勢,採取有力有效措施支持其“到群眾中去”,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明之以法,及時發現、主動介入,第一時間掌握苗頭性、傾向性矛盾糾紛線索,盡可能在當地、就地有效解決矛盾糾紛,避免矛盾層層上交,防止因錯過化解良機而引發治安案件、刑事案件、群體性事件。第三,要對准當前突出矛盾原則,實行調訪聯動,豐富人民調解工作新內涵。既不嫌棄家長裡短的小糾紛,不放棄“老娘舅”式的傳統調解方式,更不能回避各種重大復雜疑難和新型矛盾糾紛,要敢於啃硬骨頭,善於精准施策、多措並舉,著力解決進京上訪、非正常上訪等基層主要矛盾糾紛,不能繞著主要矛盾走。

二是全面加強律師隊伍的政治建設,堅持管理與服務並重。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律師制度改革取得顯著成績,律師工作迎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律師管理工作還存在某些薄弱環節,要求我們必須堅持管理與服務並重:第一,要理直氣壯加強黨對律師工作的全面領導,加強律師行業黨建工作,充分發揮全國律師行業黨委的作用,完善黨對律師行業的領導體制,確保律師行業發展的正確政治方向。要提高律師隊伍的政治站位,始終堅持把擁護黨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法治作為律師從業基本要求,堅決抵制違反憲法法律、不符合我國國情的法治觀念以及各種錯誤思潮。第二,要堅持管理與服務並重。要重視保障律師的執業權利、人身權利和身心健康,有溫度、有態度、有力度,為律師執業創造更好的環境,幫助律師更廣泛地參與到社會發展事業中去,讓律師成為新時代法治中國的見証者、共建者和共享者。要敢於對律師的違法行為進行查處懲戒,徹底扭轉“不敢管、不想管、不會管”的被動局面,推動對違法律師的懲戒工作真正從“寬鬆軟”走向“嚴緊硬”。

三是深化智能化建設,加快建成面向社會的綜合性法律服務網絡。當前,司法部的信息化程度遠遠不夠理想,法律服務網絡在群眾中的知曉度不高、使用率偏低。我們要積極整合、挖掘、優化法律服務資源,大力推動“中國法律服務網”、實體平台、熱線平台“三大平台”的有機融合、優勢互補,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和傳播媒介,提供優質的法律服務。利用成熟的人工智能技術,整合法律服務領域相關政策法規、辦事指南、常見法律問題等信息,打造網上的“法律淘寶”“普法廣場”、疏解矛盾糾紛的網上“減壓閥”和提升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的“民意窗口”,實現“人工智能+法律服務”的全新服務體驗,形成覆蓋全業務、全地域、全時空的高品質公共法律服務網絡平台,使司法部全系統成為互聯互通的大系統,讓老百姓通過網絡平台,不出家門就能解決法律難題,實現公共法律服務的便民化、快捷化、精准化。 

來源:《行政管理改革》2018年第7期

(責編:任一林、萬鵬)
相關專題
· 《行政管理改革》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