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金台論道:到博物館留下記憶和思考

楊啟鵬

2018年07月12日08:3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家長在物質層面不能過於嬌慣孩子。然而,在精神層面,情況卻應相反,孩子十分需要精神文化生活的點滴“嬌慣”。

在教育方面,培養孩子的精神德操與文化修養十分重要。不少家長把孩子送到名目繁多的興趣培訓班,奧數、書法、鋼琴、舞蹈……恨不得讓孩子精通十八般武藝,覺得這就是在精神文化方面培養孩子。如此培養,投入大量的金錢和精力不說,還很可能引起孩子的抵觸情緒,效果不一定好。

其實,培養孩子的精神德操與文化修養,參觀博物館是非常好的選項。例如,意大利雕塑家米開朗基羅的名作《大衛》,你可能見過各種尺寸的圖片,你也可能記得他有5米高,但當你翻畫冊的時候,不可能繞到身后去看他優美的肌肉走向。而博物館正能提供這樣一個立體又親切的自由審美現場。

博物館以包容的姿態歡迎這個世界上所有探尋未知的人們到來。多元的文化力量、豐富的種類內容,足以讓孩子在博物館裡得到精神上的富養。

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已經習慣把對未知事物的探索交給搜索引擎,正如探囊取物,得來如此容易,留住談何容易。對孩子尤其如此,來到博物館,不能走馬觀花看看就算,留下記憶、留下思考才能將參觀的意義無限延長。

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就在這方面作出了一次簡單但富有意義的嘗試。工作人員會在入口處給每位來參觀的孩子提供一個空白本子和一支鉛筆,鼓勵他們用心觀看,提倡用手抄錄或是寫生。畢竟,參觀者漫無目的地到來和不知所雲地離開,從來都不是任何博物館的初衷。

一座博物館,用有限的空間為孩子展示出了這個世界的無限可能。一件展品就能激發起一次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一次文化的探知也許亦能化解很多文化間的臆想與偏見。借助博物館這個最基礎的平台給孩子一個懂得尊重與平等的成長環境,何樂而不為。

《 人民日報 》( 2018年07月12日 19 版)

(責編:宋晨、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