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加快網信領域自主可控發展的思考

陳左寧

2018年07月05日10:06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黨中央、習主席高度重視網信自主可控的建設和發展,中興事件發生后,社會對網信自主可控的關注度很高,各種觀點也比較多,討論得很熱烈。今天借這個會議,我談談自己對網信自主可控發展的幾點思考,供大家參考。

一、堅持戰略目標不動搖,做好長期奮斗的准備

黨的十九大報告裡面提出了網絡強國、數字強國的戰略目標,一張藍圖繪到底。網信領域的規劃,也要圍繞這個藍圖,面向2020、2035、2050年做出長遠的規劃。這個規劃不在於要明確具體的技術路線,而是要明確整體方向、目標以及要達到的能力,一旦確定,就需要通過我們幾代人的不懈堅持和奮斗去實現。網信領域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涉及到技術生態、產業生態、應用生態的建設,需要長期積累,不能一蹴而就。期望抄近路、出奇招,在較短時間內全面突破是不現實的,隻能腳踏實地,扎扎實實推進。其發展要經歷不同的階段,短期內可能出不了非常顯著的效果,無論是政府還是我們科研人員,一定要有這個思想准備,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依據長遠目標,一步一個腳印地堅持做下去,不能為了追求短期顯著成效而去改變既定路線和方針。以超算為例,863計劃從1990年起就開始支持高性能計算機的研制,到后來與核高基專項聯動,863支持整機研制,核高基支持處理器研制,正是在國家將近30年的持續支持下,經過高性能計算機科研團隊的厚積薄發,長期積累,才有了天河、太湖之光、曙光機,才有今天在超算領域的整體突破。同樣的支持,也體現在通信領域,無論是市場導向、政策鼓勵還是科技項目支持,圍繞的目標始終是要實現我們在通信領域從跟跑、並跑到領跑發展。我國通信領域的企業,也是在市場殘酷競爭中摸爬滾打了30多年,才有了今天的成就。網信領域的發展,取決於人才、金融、技術、市場、國際環境、政策等多種因素,還涉及基礎研究、先進材料、高端工業制造等多個領域,高度依賴原始創新和經驗積累,有些方面可以加速突破,有些方面該做的功課必須得補上。不能因為中興這樣的事件就喪失信心,否定我們在網信領域已經取得的成績,打亂原有的部署﹔也不能因為急於解決問題而產生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需要認清現實、丟掉幻想,認真梳理總結經驗教訓,做好長期奮斗的准備。

二、發揮制度優勢,走出一條網信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

我國網信領域的發展情況特殊,不能簡單的照搬某個行業、某個國家的發展經驗。這個領域是一個全球化的產業格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切協作是常態;也存在著別人離得開我,我離不開別人的安全風險。面對這種在開放環境下的挑戰,我們要大力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堅持目標導向,全球視野,統籌布局戰略性核心產業,形成國內、國外企業分工協作,組成相互連接的產業鏈條,保証供應鏈的可控。一方面要放眼全球,利用好全球的產業資源,產業鏈、技術鏈按級分段統一布局,分清楚哪些可以依賴全球市場,哪些必須立足國內﹔哪些技術和產品可以合作開發,哪些必須自己完全掌握﹔另一方面,對必須要抓住關鍵領域的核心技術和產業,要立足自身組織力量集中攻關,並在資金、人才和其它配套政策方面給予一整套的支持,力爭早日取得突破,盡快解決當前國家安全所需,並為網信領域的長遠發展夯實基礎。

在國家的統籌下,要正確處理技術先進性、市場佔有率以及安全可控三者之間的關系,根據我國國情,不同的發展階段,要有不同的側重。從這幾年的發展經驗看,技術先進性、市場佔有率和安全可控三個目標,在發展初期要求完全一致是很難實現的。當前我國網信領域的發展,對解決安全問題和實現產業化發展兩個方面的需求都是緊迫的,不能隻有等到產業發展起來了,才去考慮安全問題﹔或者為了產業目標,忽略安全問題﹔也不能單純的為了安全,不考慮成本和長遠發展,今后在制定目標、設計政策和具體實施時要同步考慮到。對於有特殊安全需求的領域,應著重解決供應鏈的問題,要採取特殊的措施,不能採用完全的市場競爭,這個市場需要國家和政策引導,不能光看產業化。在產業化方面,不能簡單把市場佔有率去作為科技專項的一個目標和考核要求,先進的技術和產業化能力要在市場競爭中真正成功,還依賴於資金、政策、應用生態等其他條件的支持,不是僅僅依靠若干個科技項目,必須聯動起來。

三、在開放環境下凝聚共識,強化原始創新能力

網信領域的發展,起步就是在一個開放的環境下。在一段時間內,我們主要是在別人核心軟硬件上的集成創新,發展到一定階段,掌握核心技術是必然要求。這幾年通過引進消化、知識授權、全自主研發各種方式來爭取核心技術的突破,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出現了很多問題。以處理器和基礎軟件為例,國內做處理器的技術體系,包括了全球所有的主流架構,國家支持、地方支持和企業自身發展的戰略方向還不統一,一家國外的處理器廠商可以同時和我們的多個地方政府和企業談合作,互相比對條件。開源軟件為我國軟件產業帶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但是國內企業對於開源軟件往往直接拿來使用,或者稍微改動部分代碼包裝一下就變成了自己的軟件產品,而缺乏對代碼的全面消化吸收,致使我們對開源軟件的貢獻相當有限,對開源項目更是缺乏主導,從而造成我國軟件產業“散而不強”的局面。我國基於linux的操作系統,就有七八家,技術同質化嚴重,最大規模的企業人數也就400多人,銷售額1億左右,這個規模相比微軟、谷歌這樣的巨頭差距太大了。核心芯片和軟硬件又面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這些新業態、新需求的挑戰。在這種形勢下,我們必須進一步凝聚共識,通過制定可操作、可實施的自主可控標准,為用戶提供一個明確的自主可控評估,不要再陷入是否是自主可控這樣的爭論中。針對存量軟件市場和新業態軟件市場,分類分級建立國家導向和市場機制相結合的軟件發展環境﹔補齊基礎軟件、工業軟件的短板,搶抓雲計算、大數據、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的軟件生產力布局。積極引導國內優勢企業形成多形態開放、自主可控、共享共生的軟件研發生態,做強軟件產業。今天這個會議邀請了一些重要領域的用戶代表,從各自行業領域的信息系統建設出發為自主可控發展提出意見,我覺得非常必要,需求側和供給側的緊密融合,是信息化建設最特殊的要求,希望自主可控領域的企業能抓住這一輪信息化變革的機遇,發揮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作用,積極參與到整個國家信息系統的升級中去。

希望大家群策群力,團結起來,為我國的網信事業的發展共同努力奮斗。

(來源:《網信軍民融合》2018年5月)

(責編:任一林、謝磊)
相關專題
· 《網信軍民融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