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李約瑟之問”是偽問題?科學史家江曉原這樣說

2018年06月26日09:12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從公元前1世紀到公元15世紀的漫長歲月中,中國人在應用自然知識滿足人的需要方面,曾經勝過歐洲人,那麼為什麼近代科學革命沒有在中國發生呢?”這個世界科技史上著名的“李約瑟之問”曾困擾無數國人,引發國內外學術界對中國近代科學技術落后原因的廣泛探討。對於這個問題,應當如何看待?科學與技術之間是什麼關系?醫學與科學有何關系?帶著這些問題,思享者採訪了著名科學史家、科學文化專家、上海交通大學江曉原教授。

江曉原: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院長。1982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天體物理專業,1988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中國第一個天文學史專業博士。1994年中國科學院破格晉升教授。1999年在上海交通大學創建中國第一個科學史系。已在國內外出版著作數十種,並長期在京滬報刊開設個人專欄,發表大量書評、影評及文化評論。

思享者:如何看待“李約瑟之問”?

江曉原:

我認為,所謂的“李約瑟之問”,實際上是一個偽問題。西方人走的是與東方不同的路,在后面並沒有人跟著走的情況下,“先進”就無從談起。這就好比一個人向東走,一個人向南走,你不能說向南走的人是落后還是領先於向東走的人——隻有兩個人在同一條路上,並且向同一個方向走,才會有領先和落后之分。“先進”既無法定義,“李約瑟之問”的前提也就難以成立了。偽問題消解了問題本身,不用再去回答,當然,偽問題也可以有啟發意義,但啟發的是另外的問題。

對國內大部分公眾來說,多年來媒體反復宣傳造成了這樣一個概念:李約瑟是國際科學史界的代表人物。這個認識其實有很大偏差。真正的持平之論,出自李約瑟身邊最親近的人。其夫人魯桂珍曾坦言:李約瑟並不是一位職業漢學家,也不是一位歷史學家。他不曾受過學校的漢語和科學史的正規教育。實際上他根本沒有正式學過科學史,只是在埋頭實驗工作之余,順便涉獵而已。正因為如此,在西方“正統”科學史家——從“科學史之父”薩頓一脈承傳——中的某些人看來,李約瑟不是“科班出身”,而是“半路出家”的,還不能算是科學史家共同體中的一員。李約瑟還曾抱怨:劍橋東方學院的學者不同他打交道,“一牆之隔”的劍橋大學科學史系也把他拒之門外,他感嘆“這一現象何其怪異啊!”所以在西方科學史界,對李約瑟不那麼尊敬的大有人在,甚至可以說,李約瑟在西方科學史界受到了相當程度的排斥。

窮數十年之功,研究中國古代科技與文明,李約瑟貢獻巨大,即使西方科學史界也不可能全部抹煞他的功勞。李約瑟貢獻的一個最突出的方面是,在他的組織下,包括華人學者參與,對中國古代科學技術資料進行了規模宏大的發掘、整理,成就卓著,有目共睹。西方學者對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史的研究,至少在二三百年前就已開始。而李約瑟作為一個西方研究者,很自然地大量介紹和引用了西方漢學家的成果。可惜這一點至今仍然很少被國內學者所注意,他們對這些成果很少接觸和引用。可以毫不夸張地說,至今為止,在中國自己的專家學者中,還沒有人展示過如此廣闊的視野。李約瑟用他的著作架設起一座橋梁——溝通中國和西方文化的橋梁——這是李約瑟最重要的貢獻。

思享者:科學與技術之間是什麼關系?為何說“現代科學理論並非衡量各種技術成就的唯一標尺”?

江曉原:

我們都從小接受科學教育,所以通常我們習慣於認為,技術后面的理論支撐是科學。在當下的情境中,這一點確實是事實。但是,很多人在將這一點視為天經地義時,卻並未從理論上深入思考。

如果對“科學”採取較為嚴格的定義,則現代意義上的、以實驗和數學工具為特征的科學,至多隻有三四百年歷史,那麼即使隻看西方世界,在現代科學出現之前,那裡的種種技術成就如何解釋?那些技術成就背后的理論支撐又是什麼呢?例如,歐洲古老教堂巨大的石質穹頂,被視為技術奇跡,其中一些是在現代力學理論出現之前很久就已經建造起來了。

當我們將視野轉向中國時,這樣的問題就會變得更為明顯和尖銳。比如,李冰父子在公元前3世紀建成了都江堰這一大型水利工程,引水灌溉成都平原,使四川成為天府之國,至今仍發揮著巨大作用。像都江堰這樣舉世矚目的技術成就,其背后的理論支撐是什麼?顯然不可能是流體力學等現代科學理論。又如,明清家具是世界家具史上的璀璨明珠,其創意和造型多來源於儒釋道哲學、文學和書畫藝術等,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在其中,它將老庄哲學中天圓地方、自然平和、無極無限的理論運用於家具的構造中,使之呈內方外圓之態。這些成就也不是以現代科學理論為基礎的。由此可見,並非所有的技術成就都由現代科學理論支撐,現代科學理論也並非衡量各種技術成就的唯一標尺。我們不應強制性地將技術成就區分為“科學的”和“非科學的”,甚至以此來決定我們對待某項技術成就是支持還是反對、是重視還是冷落。

思享者:如何看待西方人將科學、數學、醫學三者並列?

江曉原:

西方人並不將醫學視為科學的一部分,而通常將科學、數學、醫學三者並列。這種分類方法是我們中國人不太習慣的,我們習慣於將數學和醫學都歸為科學。

所謂的科學,都是與外部世界打交道的方法,包括物理學、化學、天文學,等等。數學是一種工具,在自身的邏輯框架中運行。醫學被單列出來,有另外的意義。醫學要與我們自己的身體打交道。對身體的理解和對外部世界的理解是不一樣的。所有對身體的認識都離不開身體主人本身的感受,我們無法像認識一塊磚頭、一棵樹一樣認識身體,所以西方把醫學從科學中單列出來。

在西方人的這個分類框架中,對中醫是更有利的。中醫認為,每一個人的身體是不一樣的,所以中醫主張辨証論治,同一種疾病,給這個人開的藥方和那個人開的藥方就不一樣。

思享者:霍金曾說“從古至今,人類一直在使用不同的圖像描繪外部世界,而且這些不同的圖像在哲學上具有同等的合理性”,不同文明的“圖像”有優劣之分嗎?

江曉原:

任何搞科學史的人都知道,我們對外部世界的圖像不斷在變。此刻的圖像並不是終極圖像,它還會像歷史上的變化一樣繼續變下去。正如有窮人和富人一樣,我們都需要尊重他們,因為他們都是人。而且,富人可能因為經營不善而變成窮人,窮人也可能通過艱苦奮斗變為富人。

如今,西方文明使用的“圖像”取得了成功,但並不意味著其他文明的“圖像”就一錢不值了。自以為自己的文明是世界上最好的文明、全世界都應當照自己的方式生活,這是造成很多國際爭端的起源,美國目前就是如此。多元的觀念,意味著我們要尊重不同的文明“圖像”、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文明用不同的“圖像”認識世界是很正常的。

在中醫和西醫眼中,人體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圖像”:一個有經絡和穴位,一個隻看到肌肉、骨骼、血管、神經等等。我們完全可以認為,支撐中醫的理論就是人類用來描述外部世界的圖像之一,雖然這個圖像完全不同於西方人描繪的圖像,但它同樣有著哲學上的合理性,至今仍然能治病。西醫無法完全取代中醫,事實上,在西醫束手無策的時候,中醫往往能夠發揮作用。這也表明,我們通用的看待外部世界的“圖像”並非盡善盡美,並非百分之百有效。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思享者工作室肖偉光出品 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博士生孫萌萌參與錄制)

(2017年07月20日視頻採訪 文章由作者提供)

(責編:孫爽、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