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徐漢明  邵登輝

2018年06月21日07:4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黨的十九大報告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高度,對社會治理問題高度重視,明確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舉措,為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指明了方向。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社會治理體系不斷完善,社會安全穩定形勢持續向好,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得到有效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與此同時,隨著我國經濟結構深刻變革、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社會結構深刻變動,社會治理面臨的形勢和環境更為復雜,社會矛盾風險增多,給社會治理提出了一系列新挑戰新要求。新形勢新任務迫切要求我們進一步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是我們黨社會治理理念的升華,體現了我們黨對社會治理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與精准把握,具有鮮明的現實針對性和實踐指導性。

順應社會主要矛盾變化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是黨制定正確路線方針政策的基本依據,也是推進社會治理創新、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加強社會文明建設的現實依據。

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但行業間、地區間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存在。社會建設領域也存在不少問題,如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社會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會矛盾和問題交織疊加等。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這些都對社會治理提出了新挑戰新要求,迫切需要我們進一步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共建,即共同參與社會建設。創新社會治理思路,擴大公共服務市場開放,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健全激勵補償機制等辦法,鼓勵和引導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人民群眾積極參與社會建設。在教育、醫療、衛生、就業、社保以及社會服務等相關領域,在堅持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的前提下,為市場主體和社會力量發揮作用創造更多機會,增強社會力量參與社會建設的能力和活力。

共治,即共同參與社會治理。充分發揮各級黨委在社會治理中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同時強化各級政府抓好社會治理的責任制。以保障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發展人民民主,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群眾在社會治理事務中依法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努力形成社會治理人人參與、人人盡責的良好局面。

共享,即共同享有治理成果。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歸根到底是為了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讓人民群眾共同享有治理成果。這就要求創新利益協調機制,完善利益保護機制,切實維護和保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構建共享服務體系,建立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完善社會保障,滿足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基本需要。構建實現共享的體制機制,不斷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民生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務監管制度等,讓人民群眾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是社會主義本質及尊重人民群眾主體地位在新時代的重要體現和實踐展開。它意味著由過去偏重追求經濟增長轉向更加重視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參與主體從政府主導轉向黨委領導、政府負責下的社會多元主體共同治理,治理方式從自上而下的單向管理轉向政府和多元主體良性互動,等等。這一新的社會治理理念和實踐強調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重視全民積極參與、共同建設和共同治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明確新時代目標要求

黨的十九大報告號召,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斗。這表明,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特征包括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不僅僅是經濟發展,還要政治清明、文化繁榮、生態美麗,在社會建設上也要達到相當高的文明程度。為此,要圍繞新時代的目標要求,不斷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社會治理必須為了人民、依靠人民,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增加社會和諧因素,激發社會發展活力,既確保國家安全、社會穩定,又切實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權益。要形成多元主體對話、協商、合作的共建和共治機制,協調社會關系,化解社會矛盾,增進社會認同,激發社會活力,不斷推進民主法治和社會公平正義。

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從管理型向治理型轉變,要求治理模式也應轉變為合作、共治、善治,強調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公共領域關系建構,共同治理社會公共事務,共同分享社會發展成果,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協同共進的新型社會治理機制,從而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就要求堅持黨對社會治理的領導,提高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在這個大框架下,建立健全風險預測預防預警機制、應急處理機制、矛盾調處機制、心理疏導機制、利益協調機制、責任追究機制等,提高社會治理運行機制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水平。

加快轉變治理方式。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要求社會治理方式由主要靠政府管理向多元主體合作共治轉變,由主要靠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向行政手段、法律手段與社會自治、市場機制、社會互助、自願救助多種手段協同發力轉變,由法律規則主導向法律規則與鄉規民約、城市公約、家教家訓互補互促轉變。在這個過程中,要處理好活力與秩序、法律與道德、法律與政策等重大關系,著力破解社會治理難題,提高預防社會風險能力,增強社會活力,確保社會既生機勃勃又秩序井然。

提高社會治理的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通過頂層設計、體系構建、技術支撐、隊伍建設、資源整合等途徑協調推進,提高社會治理的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從而提高社會治理水平,達到良好治理效果。

形成多元主體結構,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水平。實現從單一治理主體向多元治理主體轉變,變政府部門主導的線性治理為多元合作共治的網狀模式。明確政府與社會的界限和職能分工。政府部門應加快轉變職能,加強政策規劃、宏觀調控、制度安排、協調監管,引導社會組織、群團組織、人民群眾等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社會治理。注重社會組織的培育與引導,促進社會組織明確權責、規范自律、依法自治、發揮作用,激發社會組織活力。暢通公眾參與社會治理的渠道,引導公眾依法有序參與社會公共事務,提高公眾參與社會治理的主體意識、自主意識和責任意識,保障人民群眾依法充分參與社會治理。

構建“硬法”與“軟法”共治模式,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既需要發揮國家法律規范這種“硬法”的作用,也需要發揮社會自治規范這種“軟法”的作用。加快社會治理領域的立法工作,制定完善社會治理相關法律法規,明確社會組織、個人參與社會治理的權利、義務及程序。推動鄉規民約、城市公約、家教家訓等“軟法”發揮作用,形成“硬法”與“軟法”功能互補、剛柔相濟、協調融貫的運行機制,在社會治理中充分運用法治方式。

加強新技術運用,提高社會治理智能化水平。適應信息時代要求,打造統一規范、運行高效的雲中國、雲城市、雲社區等大數據平台,開發與制定統一開放、共享應用的數據標准體系。完善促進數據開放共享的政策、法律法規和配套措施,明確數據的開放邊界、開放程序、管理方式、考核標准等,建立健全數據資源收集、開發、應用、服務的現代管理體制。

加強人才培養和制度建設,提高社會治理專業化水平。專門機構、專門人才積極參與社會治理,有利於提高社會治理的精准化、精細化、規范化水平。制定支持社會治理專門化、職業化、規范化隊伍建設的政策法規體系,建立健全社會治理專門人才的培養、考評和激勵機制,制定合理的薪酬政策,打造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熟悉法律、掌握治理方法、善於做群眾工作的專業化隊伍,為社會治理提供人才保障。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治發展與司法改革研究中心)

《 人民日報 》( 2018年06月21日 07 版)

(責編:段晨茜、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