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6月20日09:14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當前,對網絡空間的研究很多,近幾年,國際上比較熱門的一個大的問題就是網絡重構,那麼什麼是網絡重構?簡單的說就是網絡架構上的重構,是網絡從被動的適應向主動靈活適應的一個轉變。它採用標准化的雲網一體化的硬件設施,跟原來軟件和硬件分離的思路不一樣。網絡資源與服務由軟件定義網絡,就是SDN來實現,逐步實現網絡工程的虛擬化,英文叫NFV。
這個定義說的比較通俗,美國的NDT,包括像谷歌、國內的三大運營商等也都在加速推進這項工作。SDN是現階段的技術,下一步工作是逐步加深自動化的能力向超級智能體推進。
網絡重構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從用戶數來看,目前互聯網的數量和業務的類型在劇增,截止到2017年6月,互聯網已經累計覆蓋了全球225個國家地區,網民超過了38億,手機用戶達到75億。所以網絡通訊目前使用人數多、產業帶動大、影響力廣,正深刻改變全球的經濟格局、文化格局、安全格局和競爭格局。網絡已經成為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基礎設施,也是重要的戰略資源,是繼海陸空天之后的第五個疆域,它實現了跟陽光、空氣、水基本上處在同樣接近的重要位置。
舉個例子,現在僅僅一個蘋果手機,它的APP就超過了400萬個,但是常用的沒這麼多。這400萬種APP裡面,帶寬的差異可以是1個G,甚至比它高,還有10K,帶寬差異至少是10萬倍。另外是時延的差異,至少差1千萬倍。網絡現在已經到了何等的地步,對業務的承載能力和變化,應該說已經到了空前的狀況。
從拉動經濟的情況來看,到2017年,互聯網成為重要的數字經濟的載體,拉動經濟的總量已經達到了27.2萬億,大約佔GDP三分之一。我國預計到2020年數字經濟規模將達到32萬億以上,所以現在幾乎所有的行業都在與網絡融合。美國一位經濟學家提出第二經濟的概念,就是在現在的處理器、傳感器、網絡設備和手機等等這些硬件之上運行的經濟活動,傳統的經濟如果叫物理經濟,或者叫第一經濟的話,這個就叫第二經濟、信息經濟。相當於是在第一經濟之上的一個神經層,是國民經濟活動自動化,應該說這是一百多年電氣化以來最大的一個變化。預測大概在2035年前后第二經濟的規模會接近,甚至有可能會超過第一經濟的規模,所以這是一個比較重大的變化。
從未來要布局的第五代移動通訊,以及從它的三大場景來看,網絡都是在被動適應,所以網絡現在的情況非常堪憂。
另外,從全球消費領域看,現在互聯網從全球的消費領域往制造業領域擴展,也是在被動適應。全球這麼多國家全部都在推進制造,所以各國均以制造業為核心拓展實體經濟,但這個時候網絡要勇挑工業互聯網的重擔,比較困難。
從工業互聯網的應用來看,要確保五大安全,包括設備安全、網絡安全、控制安全、應用安全、數據安全,所以有相當大的挑戰。
全球目前的發展態勢,一個是網絡技術正處於重構創新和智能引領的重大機遇期,目前正處於這樣的機遇期。網絡基礎設施加速向大帶寬、廣覆蓋、雲網一體和智能化方向發展,網絡威脅與傳統的手段並舉,兩者互相呼應,成為影響國家安全的一個重要方面。網絡空間已經成為我們國家贏得未來長期優勢的戰略空間。
最近麥肯錫有一個報告,就是當前的工業革命跟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較,我們社會變革的速度是第一個的10倍,規模的300倍,影響的3000倍,這個數據可以供我們參考。
有一個定律叫做梅特卡夫定律,它的意思是說網絡的價值與系統內部鏈接節點的數量的平方成正比。從這一點上來講,因為聯網可以讓我們整個的價值提升,能夠讓我們的效率大幅度提高,所以這件事,即使我們用洪荒之力,也是值得去做的。我想強調一下,網絡現在是國家的核心資源,架構是靈魂,變革是戰略性的舉措。
我們經過前一段時間的研究得出一個結論:一是現階段的網絡,不管從使用的人數,還是產業的帶動性,以及它的影響力來講,前所未有,這是第一個前所未有。二是它目前存在的問題、困難和挑戰前所未有。三是面向未來發展的任務,它的任務之重,壓力之大,指標的變化,包括我們對互聯網寄予的希望,我們希望它做很多事情。把這三件事加在一起就是任務之重、壓力之大、希望之高,前所未有。但我們可提供的技術手段非常有限,隨著下一步萬物互聯加進去之后,給我們的時間越來越少,我們的時間非常有限,因為當互聯網已經成大氣候了,我們在技術上做根本性的創新的時間就越來越少。
總的來講,碰到這麼多困難,我們用洪荒之力去做一些工作還是很值得的。
對網絡重構的理解
我們現在的網絡多半是復雜封閉的私有的接口,網絡缺少靈活性,擴展性差,包括價格昂貴,運維復雜,包括我們面向OTT的一些挑戰,現在在上面做一些業務創新比較困難,這是一個方面。
轉型的理念從這三個方面入手,一是從被動的適應向主動、快速、靈活應用轉變,二是從封閉復雜的體系轉變成開放的、新的網絡架構,三是從現在的行政體制和傳統的思維方式向互聯網思維轉變,這是我總結的三個轉變。
網絡重構需要做的事情,大概包括6個方面:一是軟件功能與硬件平台的分離,二是軟件功能雲化,三是以辦公室為中心轉向以雲數據組網,四是統一的架構、開放的能力、集中管控,五是原來由運營商定義業務,現在轉向由用戶來定義業務,六是建立生態系統,這個內容非常豐富。它的驅動力包括人工智能、工業聯網、大數據等。核心目標是實現架構統一、集中管控、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數據中心是支撐它的關鍵的核心平台。所以網絡SDN和NFV就是硬件的管理和業務的運營分離了,網絡和硬件業務雲化,從物理就變成虛擬的軟件操作,集成以后的雲平台成為未來網絡的一個基礎平台,慢慢向自動化轉變。
具體的實施需要在一種網絡實體上建兩種邏輯架構,物理實體還是一個。這個邏輯架構是什麼?首先,原來傳統的架構,實際上我們叫硬件為主的軀體,所以重構網絡的軀體要確保重構,也要確保跟現在互聯網互通互聯和一致性,這是最基本的。TCP/IP、存儲轉發等現在的這套架構是不能動的。新建一個智能的架構,實際就是疊加一個神經系統,它是智能的一部分。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SDN和NFV只是第一步,目前正在做,處在初級階段。
目前,人工智能炒的很熱,實際上做的一個是深度學習,一個是符號運用,這兩個做的比較好。現階段人工智能實現了三個挑戰,一個是確定性的問題,一個是完備知識體系,一個是封閉化特定化的問題,包括AlphaGo下圍棋,對整個世界是一個震撼。實際上理智的去看,基本上在這三個限定的范圍。但是五年之內,估計雲的識別可能會超過人,視覺的識別有可能會超過人。這兩種架構應該說各有不同的地位,它們之間又是邏輯的,所以有深度的交叉和融合。
網絡重構實際上也有問題需要克服與思考,我總結了一下至少有三個問題。一是網絡重構這個運用的范圍有多大。因為原來是在數據中心的范圍裡面,相對有限,現在要擴大,可能擴大到一個小城市、中型城市、大城市,甚至擴大到一個省,這都有可能,所以這個范圍要擴大到多大,你不可能無限大,這是一個問題。二是大型軟件穩定性可靠性的問題。雲網平台裡面都是大型軟件,人類制造應該是非常復雜的事情,絕大多數,從軟件來看,它是非線性的系統,所以這些海量的代碼當中你根本不可能對所有的可能性進行測試,因為它的非連續性,既然測試都不能把所有的case都保存到裡面,出問題是有可能的。換句話說,你要保証一個超大型軟件的穩定性可靠性,這還是一門很大的學問,盡管有的公司做的不錯,但是誰也不敢承諾說永遠不出問題。三是我們做SDN的時候要對它進行配置,這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網絡的邏輯往往不是我們直覺,跟我們直覺不是一樣的。1968年的時候,德國有一個學者發現當時交通擁堵,他就增加了一條線路,后來他發現增加的線路往往起了反作用,更堵,包括六十年代斯圖加特城市增加一條街道來緩解擁堵,這種情況是比較多的。所以網絡的配置不能夠想當然,這是我們說的根本,所以SDN配網的時候有沒有科學性,有沒有根據,這也是比較難的問題。
網絡重構的發展趨勢
網絡通信技術的趨勢,總的來講是大融合、大連接、大數據和新智能,廣覆蓋、高增量成為基本的特征,物聯網以后會上升到千億級。不管是數據通信、移動通信還是光通信來說,它最后一是要落到解決大數據的問題,另外還有智能化。
目前,網絡的容量、帶寬和用戶數等指標持續增長出現危機,包括無線頻譜資源、IP地址、摩爾定律,以及現有的能耗等,在未來幾年,2030年前后會碰到一個瓶頸。
哲學家尼採講過一句話,人類比其他動物高級,並試圖一直往更高級的路子發展,所以往智能化方向走是必然的。綜合來講,就是實現雲感知、大數據和人工智能。
第一步要建網絡智腦。這個發展以后,會出現一個超級智能體,簡單說,就是人、網、物三元互聯,每天點擊上千億次,通過智能化為人類提供服務。但有人說智能化到底解決什麼問題,我舉個例子,未來如果有一千名的工程師,每一個智能都比現在的人要強一千倍,而且它的操作速度比現在快一千倍,這是什麼概念?那個時候的一年相當於現在的一千年,生產力大幅度提升,所以人工智能為什麼有前景,有這個原因,當然它還需要解決很多互通的問題。
我小結一下,就是網絡的價值與N的平方成正比,所以網絡是核心戰略資源,架構是網絡的靈魂。現階段我們面臨三個前所未有,挑戰是巨大的,所以網絡重構是未來趨勢,並且發達國家都在推進,目前處在初期。從中遠期看,網絡重構需要在一個實體上面構建兩種架構,建立超級智能體,最終建立網絡智腦。(作者系中國工程院院士)
相關專題 |
· 《網信軍民融合》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