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人民時評:讓流行語成為正能量的載體

盛玉雷

2018年06月06日08:0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流行語的生命力,不在於會不會吸引眼球、是不是引人發笑,而在於有沒有創造出社會價值、能不能經歷時間的沉澱

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有一些流行語熱起來。“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說出了不少人對詩和遠方的憧憬﹔體內爆發的“洪荒之力”,點燃了不少人挑戰自我的“小宇宙”﹔而“新四大發明”,更是帶火了“秒殺”“刷臉”“搶紅包”“高鐵游”等一批熱詞……這些流行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時代的發展進步,也折射出人們的精神氣質。

語言是交流信息的工具、表達思想的手段,影響著人們對自我和社會的認知。心理學上有這樣一個實驗:六名專業攝影師為同一個人拍攝肖像,拿到的卻是不同的身份資料,為了“准確傳達”這樣的信息,六張肖像照最終迥然不同。有時候,哪怕只是一個語言標簽,也容易讓人先入為主,進而反作用於人的情緒和思想。從這個角度看,一個語匯的背后,往往涉及一系列的價值判斷。

現實生活中,還有一些網絡流行語,只是熱衷於簡單粗暴地“貼標簽”,傳遞極端的情緒、使用夸張的表達,渲染或消極、或焦慮的心態。這樣的語匯如被濫用,難免給社會心態造成不良影響。比如,有人用“杠精”來形容動輒抬杠的情形,可如果只是生活上有不同看法、工作中提出改進意見就被如此稱呼,豈不冤枉?又比如,有人用“積極廢人”指稱那些愛給自己定目標但永遠做不到的人,如果僅停留在揶揄或自嘲層面,奮斗的意義又該如何安放?實際上,不論是“隱形貧困人口”還是“逃避性沮喪”或是“口頭學渣”,這些網絡熱詞看似調侃,實際上卻是用貼負面標簽的方式傳遞著焦慮,不經意間放大了一部分並沒有那麼大的負面情緒。

傳播學裡有個概念叫“沉默螺旋”,是說當人們發現自己的觀點處於少數或者容易被批駁時,會選擇沉默來防止被孤立。然而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對媒體的影響增大,有學者提出“反沉默螺旋”現象:曾經的“一己之見”“片面認識”“表面意思”,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條件下,反而比以往更容易傳播。一些網絡流行語,正是因為抓住了人們對困難際遇、負面情緒的代入感而走紅一時。我們需要認識到,被情緒裹挾的判斷不會令人信服,被標簽標注的生活無法讓人熱愛。更何況,正如短暫的陰雨不能反映整年氣候,一兩個情緒化的熱詞,也不足以勾畫我們生活與工作的全貌,更無法給我們解決問題提供精神動力。

網絡熱詞的生命力,不在於會不會吸引眼球、是不是引人發笑,而在於有沒有創造出社會價值、能不能經歷時間的沉澱。從“任性”一詞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劍指權力使用亂象﹔到“APEC藍”來之不易,成為環保重要目標﹔再到“工匠精神”熱度不減,一系列利好舉措出台……這些經久不衰的流行語之所以能夠深入人心,在於兼具了有效、有用、有趣的屬性,既反映時代又推動時代的改變。而那些價值導向負面的流行語,終難逃曇花一現的命運,在大浪淘沙之后被人遺忘。

從20世紀80年代的“個體戶”,到20世紀90年代的“下海”,再到21世紀之后網絡技術帶來的新詞大爆發,再熱極一時的流行語,也都要經歷從廣泛流傳、不斷打磨到沉澱結晶的過程,最終成為時代的一種書寫。如果把語言比喻成一座城市,那麼這些沉澱下來的流行語就是城市建設中的一磚一瓦。從熱詞中驅散負能量的寒霜,讓流行語成為正能量的載體,才能讓這座語言的花園更美麗、這個語言的城市更繁榮。

《 人民日報 》( 2018年06月06日 05 版)

(責編:任一林、萬鵬)
相關專題
· 重要評論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