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秦安:激發“數字立國”格局下的軍民融合之力

2018年04月23日15:04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十九大會議勝利召開,習近平總書記的報告旗幟鮮明、高屋建瓴、氣勢磅礡、激發斗志,標注了歷史演進的新坐標、勾勒了國家強大的路線圖,宣示了執政為民的新使命、闡釋了治國方略的新思想、開啟了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這個最具網絡時代特征的新歷史起點上,中國共產黨始終把創造力作為分外重大的命題,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擔綱網絡空間和軍民融合“一把手”工程,以“數字立國”的戰略魄力和軍民融合的科學路徑,凝聚網絡強國戰略、大數據戰略、軍民融合戰略、創新驅動戰略的協同共振效應,讓網信軍民融合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部署。我們必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登高遠望、居安思危、勇於變革、勇於創新,直面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中蘊含的網絡空間風險,讓網信軍民融合承載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領導力、號召力,以網信軍民融合支撐進入新時代的偉大斗爭、基於新理念的偉大工程、解決新矛盾的偉大事業、實現新目標的偉大夢想,激發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不竭動力,匯聚起讓網絡空間成為人民福祉的磅礡偉力。

從馬克思主義到網絡新時代,創新力讓中華民族從“站起來”走向“強起來”

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這個光明前景,是幾代共產黨人前仆后繼、創新發展的結果。回顧歷史,馬克思主義來到中國,直面“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的積貧積弱,催生了毛澤東思想,建立了新中國。幾場戰爭乃至“兩彈一星”,筑牢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安全基礎,以萬隆會議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倡導世界和平的核心理念,中國成為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的中堅力量。如今,互聯網技術革命扑面而來,面對的是IT“八大金剛”棱鏡照射下的“網域裸奔”。危急時刻,“八大金剛”帶來的危害遠遠大於“八國聯軍”。中國亟待以1949年建國的戰略自信和魄力,開啟“數字立國”的戰略進程,實現網絡強國的夢想,在新一次科技革命中走向強大。塑造“數字立國”的大格局,已經是共產黨人執政為民的歷史演進。一是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踐相結合,催生了毛澤東思想,建立了新中國。1921年,在嘉慶南湖的小船上,播下了實體立國的種子,五次反圍剿的一城一池,四渡赤水的生死一念間,延安窯洞燎原之火,前仆后繼的無數英雄,用他們的生命踐行了毛澤東思想對於新中國建立不可替代的地位。魯迅說:“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一個有了英雄卻不懂得敬重和愛戴的民族是不可救藥的民族。”在“數字立國”的歷史關頭,我們依然需要英雄主義情節。二是數字化、網絡化革命催生了“數字立國”的需求。20世紀90年代爆發的第一次浪潮改變了人們通信和獲取信息的手段。個人和企業借助電腦和互聯網享受到即時交換電子郵件、數據乃至思想的便利。而第二次浪潮所產生的影響將更加深遠。不斷發展的智能設備通過更迅速、更低價、更可靠的網絡相互結合,展現給我們一個生存新空間、精神新家園、治理新領域。但我們面對的,卻是美思科“八大金剛”進入我“信息樞紐重地”如入無人之境的尷尬。堅持新時代新理念,解決新矛盾,實現新目標,都需要以勢在必行、刻不容緩的全新精神姿態維護網絡空間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三是適應網絡時代特征是共產黨執政為民的歷史責任。1848年,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說:“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100多年后,連馬克思自己也沒有想到,網絡空間蘊含的生產力更加驚人,其對全世界的滲透力度更是無與倫比。共產黨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必須不斷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調整生產關系的不變邏輯,始終認清社會基本矛盾在新的發展階段具有新的表現形式,大手筆謀劃國際國內大局,大氣魄治黨治國治軍,大力度推進改革發展穩定。與此同時,要清醒地認識到,現實社會的矛盾和問題以各種方式在網絡空間激蕩,網絡空間又催生新的矛盾和問題,都需要我們創新激發網絡空間新質生產力、文化力和國防力。網信軍民融合是科學的實現路徑,成為執政黨適應時代特征的必然選擇。

從“數字城市”到“數字中國”,號召力蘊含中華民族網絡空間崛起的頂層設計

十九大報告指出,“使命呼喚擔當,使命引領未來。我們要不負人民重托、無愧歷史選擇,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以黨的堅強領導和頑強奮斗,激勵全體中華兒女不斷奮進,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國夢的磅礡力量!”十九大的時代意義在於真正拿出了中華民族復興的時間表、路線圖並付諸實踐。在這個過程中,領袖人物對歷史變遷的貢獻居功至偉。回顧歷史,面對“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的積貧積弱,毛澤東同志領導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建立了新中國。面對“八大金剛”長驅直入“信息樞紐重地”的大而不強,習近平總書記號召建設網絡強國,蘊含了網絡強國的頂層設計。一是擔任“數字福建”建設領導小組組長。2000年,當時剛回國不久的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時任福州大學科研處處長王欽敏,向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遞交了《“數字福建”項目建議書》。他的建議受到了習近平的高度重視,親自擔任“數字福建”建設領導小組組長。時至今日,“數字福建”的建設使福建人民的生活與數字化密切交織在一起,有力地推進了福建的經濟社會發展。然而,它只是“數字中國”建設的一部分。二是明確中華民族依托網絡空間偉大復興的目標、方法和規劃。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開放的總目標,就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目標可以在網絡空間和通過網絡空間實現,打造中國網絡空間治理體系,推動全球互聯網治理體系變革正在路上﹔四中全會提出了實現這個目標的方法就是依法治國,落實到網絡空間就是依法治網,《網絡安全法》的出台,為構建國家網絡空間法制體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五中全會則明確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其中網絡強國戰略、大數據戰略、“互聯網+”行動計劃,第一次讓國家“五年規劃”打上了網絡的烙印。三是勾勒網絡強國的格局、道義和力量。2014年2月27日,啟動網絡空間“一把手”工程,強調“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號召建設網絡強國,中國開啟了網絡安全和信息化“一體兩翼、驅動雙輪”的格局。道義:2015年12月16日,倡導“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第一次站在了網絡空間國際博弈的道義制高點。力量:2016年4月19日,堅持問題導向,聚焦造福人民、網絡生態、核心技術、安全發展、企業責任和人才支撐等“六大問題”。同年10月9日,在政治局集體學習時,聚焦網絡強國目標,提出“六個加快”,即加快推進網絡信息技術自主創新,加快數字經濟對經濟發展的推動,加快提高網絡管理水平,加快增強網絡空間安全防御能力,加快用網絡信息技術推進社會治理,加快提升我國對網絡空間的國際話語權和規則制定權。隻要解決好“六大問題”,落實好“六個加快”,就一定有從網絡大國走向網絡強國的力量。

從“生存空間”到“精神家園”,中國智慧方案全面提升蘊含於網絡空間的新質生產力、文化力、國防力

十九大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這個智慧和方案,離不開網絡空間這個生存新空間和精神新家園所蘊含的新質生產力、文化力和國防力。我們需要以“數字立國”的大格局,以扎根於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明底蘊和中國改革開放數十年的成功典范,以凝聚中國智慧、中國設計和中國自信的政治勇氣,以驅動世界、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經濟魅力,以對等制衡、愛好和平、維護正義的國防力量,以博大精深、包容世界、溫暖全球的中國文化,提升蘊涵於網絡空間的新質生產力、文化力和國防力,讓網絡空間這個全新的生存空間和精神家園成為人類社會的共同福祉。一是提升網絡空間承載的先進生產力。“棱鏡門”折射出美國從軟件系統到硬件設施完整的產業鏈。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網絡空間鑄就了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在這個網絡經濟空間中,基於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迸發出的新型生產力將為人類創造無窮的新資源、新財富和新空間。數據的復用性、信息的共享性,使大數據逐漸成為核心資源,新的生產力和生產方式已經出現。世界正以網絡空間為紐帶,形成一個巨大的“經濟共同體”。二是催生網絡空間蘊含的新型文化力。網絡空間已成為人類社會生產生活新空間,“棱鏡門”折射的是“恰如當年美國荒蠻西部”一樣“叢林法則”的現實,“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蘊含五千年中華文明底蘊,事關人類社會網絡時代的新型文明。網絡空間不再是附屬品。它前所未有地拓展了人們生存的深度、寬度和廣度,它是以新媒體、自媒體和網言網語等來表意的全新模式,充分利用碎片化傳播,對網民尤其是青年一代產生巨大影響,進而形成中華文明復興同世界潮流相交匯的契機,催生蘊含鮮明時代特征的網絡文化,催生人類社會共同的精神樂園。三是激發網絡空間蘊藏的新質國防力。網絡空間悄無聲息地穿越傳統國界的限制,而且把整個世界前所未有地連接在一起,已經成為全新的作戰領域,信息網絡技術孕育了新型武器的發展,突出地體現在控制機制方面。伊朗核設施遭受“震網”病毒攻擊、烏克蘭電力系統遭受網絡攻擊事件,均折射出利用網絡資源和技術優勢對整個世界的控制能力和巨大威脅。美國133支全球作戰網絡部隊部署到位,網絡空間軍事化不可避免。因此,不同於美國當年在廣島、長崎扔核彈,在伊朗釋放“震網”病毒,不僅讓德黑蘭的1000多台離心機癱瘓,而且感染了大半個世界。網絡攻擊的波及面之大,危害性之深,可能讓整個人類社會都承受惡果。

從傳統戰場對決到數字經濟發展,網信軍民融合激發數字經濟社會和網絡國防建設協調發展

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富國和強軍相統一,強化統一領導、頂層設計、改革創新和重大項目落實,深化國防科技工業改革,形成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構建一體化的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軍民融合是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重要法寶。無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建設時期,軍民魚水情成為從勝利走向勝利的不竭動力。網絡時代的來臨,我們面臨前所未有的網絡安全風險。習近平總書記發出“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的戰略警示。網絡空間態勢感知、網絡防御和網絡威懾成為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中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網絡空間“基礎設施軍民復用”的天然屬性,網絡空間本身具有的通聯性、標准化特征,網絡技術具有軍民通用、普遍滲透特性,都有利於充分發揮網絡技術、資源和基礎設施的軍民綜合效益。一是網絡空間威脅促使軍民融合守衛新疆域。當前,以網絡空間博弈為突出標志,國內外形勢正在發生深刻復雜變化,網絡空間生產力、文化力和國防力競爭、滲透和對抗尤為激烈,軍民融合激發潛力刻不容緩。當前,網絡強國美國、以色列已經先行一步,正以軍民融合的方式搶佔網絡空間戰略高地。面對這場網絡新時代的偉大斗爭,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網絡空間“牽一網而促全局”的戰略作用、“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懾戰效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跨越借鑒加速網信軍民融合深度發展。讓網絡空間成為軍民融合的重點領域、突破領域和前沿領域。二是國家戰略籌劃需要網信軍民融合催生共振效應。網絡強國戰略,是踐行新理念的偉大工程,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這是對國防建設和經濟發展本質動力和時代特征的深刻把握。2016年7月2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印發了《關於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的意見》,著眼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全局,明確了新形勢下軍民融合發展的總體思路、重點任務和政策措施。網絡空間聚集了網絡強國戰略、大數據戰略、國家創新戰略、軍民融合戰略,成為豐富融合形式,拓展融合范圍,提升融合層次,加快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國家戰略共振地帶。三是網絡國防和數字經濟協調發展需要軍民融合的爆發點。2017年3月1日,中國《網絡空間國際合作戰略》,在“六大戰略目標”之首要“維護主權與安全”中,明確提出:“網絡空間國防力量建設是中國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遵循一貫的積極防御軍事戰略方針。中國將發揮軍隊在維護國家網絡空間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中的重要作用,加快網絡空間力量建設,提高網絡空間態勢感知、網絡防御、支援國家網絡空間行動和參與國際合作的能力,遏控網絡空間重大危機,保障國家網絡安全,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這是國際首次在戰略文本中明確提出網絡空間國防力量。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在表述中,加快網絡空間力量建設作為中國軍民網絡空間國防力量建設的“六大任務”之一,也作為提升“四個能力”的重要依托。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網絡空間路徑,將持續激發網絡國防和數字經濟協調發展聯合、融合、化合力量。

踐行網絡時代的“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在“十九大”的更高起點上聚力軍民融合深度發展

十九大報告指出,“從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我們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當前,改革開放已經進入精細化發展的新階段,我們必須堅定網信事業定力,增強維護網絡空間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的勇氣,站在更高起點凝聚力量,深化細化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行動綱領,以新的精神狀態和奮斗姿態,在網絡空間和通過網絡空間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在網信軍民融合領域切實踐行十九大精神,讓網信軍民融合成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期的華彩樂章。一是在聚焦網絡強國建設“六大問題”和“六個加快”的基礎上,加速軍民融合深度發展。2016年4月19日、10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就網絡強國建設提出了“六大問題”和“六個加快”。這正如他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問題是創新的起點,也是創新的動力源。我們隻有聆聽時代的聲音,回應時代的呼喚,認真解決重大迫切的問題,才能真正把握住歷史脈絡、找到發展規律、推動技術突破。而這其中的濟世良方就是軍民融合。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網信軍民融合必須以“六大問題”的解決和“六個加快”落實為工作重點深度發展。二是在“一法兩戰略”的新起點上,謀劃軍民融合深度發展。近一年來,《國家網絡空間安全戰略》《網絡空間國際合作戰略》公布,《網絡安全法》實施,國家網絡空間法制體系加速完善。網絡強國建設完成標准戰略配置,進入法制化的快車道。如何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地發展網信事業,形成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的嶄新局面,依然面臨將網絡強國清晰的號召力,轉變為萬眾一心的執行力瓶頸。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的重點,需要在拓展覆蓋面的基礎上,聚焦執行力提升,堅持政治標准、經濟指標和文化素養的多重考核,切實推動國家網絡安全水平整體躍升。三是在軍民融合領導小組兩次講話精神的基礎上,全面推動網信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從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歷次重要會議都明確向黨內外、國內外宣示舉什麼旗、走什麼路、以什麼樣的精神狀態、擔負什麼樣的歷史使命、實現什麼樣的奮斗目標。這一切由偉大事業緣起、由偉大夢想牽引、由偉大斗爭支撐、由偉大工程支撐。今年6月20日和9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軍民融合第一、二次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重要性,指出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系統性,重視軍民融合發展重點領域聚焦用力的緊迫性。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以及《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工作規則》、《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辦公室工作規則》、《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近期工作要點》和《省(區、市)軍民融合發展領導機構和工作機構設置的意見》的落實,都為開展網信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提供了思想保障和制度保障。

結束語

十九大報告以大國大黨的大歷史觀和大時代觀,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指明了方向。深入學習融會貫通並切實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極具震撼力、穿透力、感召力的十九大報告,理解報告旗幟鮮明、高屋建瓴、氣勢磅礡的底氣所在,把握報告回答事關黨和國家長遠發展的一系列新的重大思想、重大觀點、重大判斷、重大舉措,都需要把網信軍民融合做為踐行新時代偉大斗爭、貫徹新理念偉大工程、解決新矛盾偉大事業和實現新目標偉大夢想的科學路徑,在推動網信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過程中,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每一個課題、每一個項目,都深度融入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前進方向,網信軍民融合就一定會成為中華民族復興偉業中的持久驅動力量。(作者系網信軍民融合雜志副總編輯)

(責編:孫爽、謝磊)
相關專題
· 《網信軍民融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