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芳
2018年04月23日14:53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各國人民同心協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人類共同命運的關切與呼吁,引發了世界范圍的熱議與共鳴。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成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最具時代代表性和先進性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的本質屬性和信息社會的基本形態決定軍民融合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應有之義、應在之義,是應時之舉、順勢之方。習主席提出建立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理念,之后又將軍民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體現了中國依循網絡社會運行的新邏輯對自身安全發展道路的新探索,以及對網絡時代中國與世界關系的新思考,旨在實現雙手合四拳,協同發力建設網絡強國和建立網絡新秩序的目標追求。
一、強基:固網信軍民融合之本
網信軍民融合,植根於中國深厚的土壤和特殊的國情。中國作為網絡大國,擁有7億多網民和深具潛力活力的市場,以國家安全需求為牽引,以國家發展為依歸,從技術、產品、市場、人才、資本、信息和機制等各要素展開融合,明確出發點,強固立足點,打好網信軍民融合的基礎。網信軍民融合的基礎可概括為力、技、制、略四個方面。力即力量,主要指將軍民各自分散的力量優化整合后形成合力。技即技術,主要指高新技術、前沿技術和顛覆性技術。制即制度,核心是內部的法律制度和外部的條約規章。略即戰略,主要指對國家安全發展全局具有指導和引領作用的綱領性政策文件。打牢這四個基礎,網信軍民融合便有了可靠的基礎保障。
網信軍民融合之力涵蓋軍地各行各業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智力。網信軍民融合有分工、有協同、有合作。軍民長期分屬不同領域,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網信軍民融合需採各家之長,彌彼此之短,長短板互補,各有所用,用有所得。網信軍民融合在國家統一領導和統籌安排下,首先需要厘清各自的資源、條件、范圍、強弱項和能力邊界,以及軍民融合過程中可能合作的領域和可能獲得的效益,在此基礎上整合力量資源,建構過硬的專業人才團隊,建立起有效的信息溝通、經濟交流和技術分享,打破信息鴻溝和數據鴻溝,形成聯防聯控,共筑網絡安全防線,為網信軍民融合提供堅實的物質保障。
現代95%的高技術兼具軍民兩用特性。網信軍民融合高新技術不僅引領社會進步和產業發展,而且決定國家戰略競爭的高度和深度。人類已進入第四次技術革命時代,中國順應全球化大勢,抓住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的歷史性機遇,順利實現民族振興和國家富強。網信軍民融合以創新為驅動,建立以企業為中心、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借改革強軍和科技興軍之機,打通科技、產業、金融、人才、管理服務與國防的渠道,調動和釋放軍民聯動、融合的創造力,通過產業創新牽引技術發展,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推動實體經濟轉型升級,通過軍民共享共建提升科技實力,助推經濟實力和國防實力,通過技術優勢建立產業優勢和安全優勢,形成完善的互聯互動技術鏈和產業鏈,建立完整的安全和發展鏈,為軍民融合提供可信的技術保障。
網信軍民融合制度建設是新時代的新議題和新挑戰。中央對軍民融合發展戰略作出戰略決策,進行了整套頂層制度設計,結合網信“十三五規劃”和軍隊建設“十三五規劃”進行了戰略部署。網信軍民融合制度設計就緒后,相關政策也在不斷跟進、充實和完善,未來需要在制度的配套和協調方面持續用力。《網絡安全法》出台后,網絡空間行動有法可依,同時可根據形勢變化不斷修正完善,並出台軍民融合的相關法律法規,確保網信軍民融合在制度框架下依法依規執行,體現中國獨特的制度優勢,為軍民融合提供可靠的制度和組織保障。
網信軍民融合策有力、略有方。軍民融合思想2015年提出,十九大前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網信軍民融合以富國強軍為牽引,與其他戰略相配合,構建成一體化的國家戰略體系、結構體系和系統體系。十九大報告指出的多個戰略,軍民融合戰略皆可參與滲入其中,尤其與創新驅動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相滲透,與制造強國、網絡強國、科技強國、航天強國等目標相互促進,推動互聯網與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軍民融合提供不可或缺的政策保障。
二、探要:抓網信軍民融合之魂
網信軍民融合指向全領域,投射面寬、覆蓋面廣,需把握融合之要義和要害。網信軍民融合之要在於,融才、融智、融資源,合心、合力、合機制,在重點領域和核心技術取得突破,在體制機制方面主動創新,借國家經濟轉型和軍隊深化改革之機,建立協同登峰、共促崛起的新格局。
網信軍民融合是一項復雜的、需要長期經營的系統工程,一段時間內需要在一些代表未來發展方向、對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產生重大影響的重點領域和關鍵技術上選擇突破。國防科技工業是大國的戰略性支柱產業,也是軍民融合發展的重點領域,可以此為突破口通過深化國防科技工業改革,建立小核心、大協作的國防科工體系,推動國防科技和網絡武器裝備發展。與此同時,在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和3D打印等新興IT技術和前沿尖端技術方面,加大技術研發力度,統一技術標准,對高新技術發展進行總體布局,強化基礎性、前沿性和針對性技術理論研究,促進兩用技術成果轉化應用,在網絡信息技術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徹底擺脫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網絡戰略被動的局面,助推生產力和戰斗力雙雙躍升,從根本上提高網絡安全保障水平。網絡空間軍備競爭日趨激烈,網絡武器研發和運用成為檢驗網信軍民融合水平的重要尺度,需要在網絡武器的儲備、發展和技術先進性等方面取得可見的成效,確保全天候全方位感知和有效防護,對網絡強國形成有效的威懾,在大國網絡博弈中佔據有利位勢。
網信軍民融合的現狀是:軍民二元機制,軍地自成體系。長期以來,軍民在各自軌道上運行,且有各自不同的標簽和歸屬,為軍民深度融合帶來了現實的障礙。軍民融合戰略出台后,需打破以前的思維定勢和原有格局,建立網信軍民融合協調機制,不斷完善體制機制,明晰行動程序,暢通協調渠道,打通軍地、公私界線和壁壘,推動軍工企事業單位改制重組,從根本上破除制度藩籬和利益羈絆,激發軍民的活力和創新力,將之前獨立的兩個領域歸於同一,為同一目標協同努力,形成有機協同、有效銜接的運行機制。
三、問道:求網信軍民融合之策
互聯網的本質屬性就是聯通、互動和協作。網信領域代表著新的生產力,孕育著新的戰斗力。網信軍民融合以聯通、互動、協作為核心手段,同時輔之以其他手段,從計劃到行動跨越、超越軍地、公私,形成有分工、有配合、有協調的建網、用網和護網模式。網信軍民融合深度發展主要體現為三個“合”,即融合、聯合、耦合。融合主要體現為國防經濟與社會經濟、軍用技術和民用技術之融合﹔聯合主要體現為人才、資源之聯合、互補和優化組合﹔耦合主要體現為戰略競爭力、社會生產力和軍隊戰斗力間的耦合越來越緊。通過這三個“合”,可實現融合打基礎,聯合求突破,耦合強實力之效。網信軍民融合涉及復雜的利益關系和深厚的傳統架構,需要相關部門和產學研相關機構探索靈活多樣的軍民融合路徑,開創網絡社會發展新局面。
網信軍民融合路徑核心在於:以點帶面,多點突破,形成完善的組合和鏈接,帶動軍民全面突破、整體提升,建立起明顯的戰略優勢。點是一系列事關網絡安全發展、多部門合作攻關的重大工程項目尤其是重大專項工程項目,通過建構起系統性的研發項目,配套推進,並將這些點連成縱橫交織的線和網,凝聚和釋放各項目的活力和能量,使互聯網經濟和網軍發展有機融入國家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體系。互聯網對人類社會帶來的最大變化在經濟領域。在世界經濟持續萎靡、中國經濟結構面臨調整的歷史性關口,網信軍民融合可借助新技術,在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方面實現有機融合,激發經濟發展的活力,釋放網絡經濟的活力,合力提升網絡生產能力,推動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牽動世界經濟走出困境。與此同時,網信軍民融合還需聚合力量和技術,聯合助推網絡武器裝備升級換代,通過聯培聯演聯訓,增強網絡攻防懾能力,提升網軍戰斗力。
網絡社會形態仍在發展,人與信息、網絡的互動還在不斷演進和深化。網信軍民融合原則上秉持以軍帶民、以民促軍,雙向促進、共同發展。美國的GPS先軍后民,最后推廣應用。在一些利益和市場導向的領域,我國可先從民、從商開始,可讓一些重要的技術先儲備研發,成熟后再延伸、擴大到軍用和通用。我國許多軍轉民、民參軍項目可由軍建民用、民建軍用向軍民共建共用拓展,推進軍民技術成果雙向轉化、軍地雙贏。人工智能在軍民兩用領域前景廣闊,由民企發展推向軍用,軍民合力推動,使社會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共同受益。在網絡領域,政府是看得見的手,市場是看不見的手,網信軍民融合可探索政府和市場、企業配合攜手的行動模式,建構起指揮、管理、服務等良性互動的格局,產生綜合集成的社會、政治、經濟和軍事效益,促進國家經濟向前發展、社會不斷進步、國家網絡安全。
四、定向:順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之願
人類進入信息時代后,網絡對商業運作模式、政治治理方式、社會運行狀態和戰爭行動樣式等帶來了全方位的影響,國際關系也發生了新的變化,網絡安全治理因此成為國際政治的新議題。網絡空間是一個無國界空間,網絡社會是一個全新的社會形態,需要文明的理念來引領、導向和定舵。真正的網絡強國必然蘊育於網絡文明中,必然引領先進的時代價值。中國作為傳統文明古國,兼收並蓄,積澱了厚重的歷史底蘊,對網絡世界治理提出了自己獨有的創見和先進的理念。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為世界合作共贏提出了中國方案。2015年,習主席提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理念,重在建立網絡空間新秩序,攜手共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防止出現網絡無政府狀態,形成井然有序的網絡社會,共同維護世界和平。
網信軍民融合的導向非常明確,對中國來說就是實現網絡強國,對世界來說就是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進而推動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網信軍民融合戰略實施關注時代特征、世界發展大勢和網絡安全形勢,重點把握“雙促進”和“一統一”,即安全與發展、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雙促進,富國與強軍相統一,形成軍民一體、協同推進、跨越發展的新格局,推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網絡安全和國家安全融合保障。
網信軍民融合,既是信息時代崛起中國的內治方案,同時也為世界提供了可供參照的外部借鑒,共同探索國際網絡治理的可行路徑,實現普惠、共享、可持續發展的網絡社會發展形態。進入21世紀后,國際戰略格局發生著深刻復雜的變化,這種變化不僅基於世界各國尤其各大國自身的政策、難題和困境,也基於世界進入了網絡信息主導的新時代后衍生的一系列全球性問題。面對復雜的世界政治、地區和國際安全形勢,以及日益嚴峻的網絡安全形勢,中國提出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與世界各國齊心協力,緩解大國安全困境,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難題。網信軍民融合立足中國、面向世界,通過小融、內融促大融、外融,打擊日益猖獗的網絡犯罪和網絡恐怖主義,遏制網絡意識形態滲透和顛覆破壞活動,爭取平等的網絡話語權和規則制定權,合作建立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
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主要基於兩個結合,即中國經驗和世界經驗相結合,特殊國情和普遍規律相結合,建構起既符合中國國情又對世界有借鑒的網絡強國之路。中國在地緣政治和國際關系中的分量日益加重,對國際網絡治理的主張和理念得到了許多國家的認同和贊賞,為建立網絡空間新秩序提供了明確的價值目標。數字經濟不僅成為中國經濟的新業態,也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網絡犯罪和網絡恐怖主義不僅是中國面臨的安全挑戰,也成為世界各國的公敵,需要國際社會聯合共同應對。中國與美國開啟的執法與網絡安全對話,與金磚國家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的網絡安全對話和合作,旨在建立良好的網絡合作關系,用好網、護好網。網絡社會仍在持續快速發展,中國堅定不移地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發展同各國的友好關系,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建立晴朗的網絡空間,維持良好的網絡生態和穩定的網絡環境,使網絡造福中國和世界。(作者系軍事科學院戰爭研究院研究員)
相關專題 |
· 《網信軍民融合》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