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鄔江興: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后網信軍民融合發展的路徑選擇

2018年04月23日14:53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推進網信軍民融合,必須在新的時代坐標系下思考和謀劃。

一、新動力:網絡信息技術高速發展客觀上促進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

從1981年十一屆六中全會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至今,已經有36年時間。這期間,人類社會發生了深刻變化,由后工業化時代逐步進入網絡信息時代﹔我國社會也發生了深刻變化,從信息技術后進國家逐步實現從跟跑到並跑領跑的歷史性跨越,從信息網絡的萌發期、爆發期逐步走向健康發展期。時代變化是社會矛盾轉化的客觀前提,網絡信息技術發展是這一轉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網絡信息技術加快了我國現代化發展進程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迅速進入世界前列,這為社會矛盾轉化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回顧走過的路,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已經成為世界第一,我國在高性能計算、先進通信技術、網絡安全防御等技術領域已經或正在實現“彎道超車”,軍隊信息化和新質作戰能力正在逐步形成,中國主導的網絡空間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得到廣泛認同,網絡信息技術已經成為推動我國社會進步的強勁動力和核心要素。

(二)網絡信息技術建構了人民美好生活新內涵

新時代人民對生活的追求,已不僅僅限定於“溫飽”,而是更加多元,需要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這些“更加美好”的出現,幾乎都來自於網絡信息技術帶來的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可以說信息網絡對於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種全新的詮釋和加持,更加快捷、安全的信息網絡,加快了人們美好生活內涵與外延的不斷“刷屏”速度。

(三)網絡信息技術平滑了新舊社會矛盾轉化期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用的好,社會矛盾就會平滑演進﹔用得不好,社會矛盾就會激化爆發,中東、北非的“顏色革命”就是真實寫照,“數字鴻溝”、“網絡霸權”、“信息制衡”最終導致國家和人民的巨大災難。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網信工作,強力推進網絡空間治理能力變革,徹底扭轉了被動局面,牢牢掌握了網絡發展的主動權,網絡信息技術成為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新動力,成為更好造福人民的新空間,為新時代網信工作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新課題:網信事業發展必須主動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時代要求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奮斗的方向,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全國人民的庄嚴承諾。我國網信事業的發展目標,歸根結底就是讓信息網絡更好地造福人民。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歷史性轉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網信事業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原則。

(一)必須致力於提升人民的獲得感

所謂獲得感,就是實實在在得到的東西,任何美好的生活,得到才是硬道理。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落實到網信領域,就是要認真思考如何讓人民的生活更加便利、如何讓人民的綜合體驗更加舒適、如何讓人民的數字消費更加合算、如何讓人民的交流更加流暢、如何讓人民獲得更多美好需求的途徑更加廣泛、如何讓時間空間不再成為影響“發展不平衡和不充分”壁壘等一系列新的課題,解決這些問題就是技術創新、產業創新的方向。

(二)必須致力於增強人民的幸福感

幸福更加偏重於精神層面,網絡社會的發展以信息傳遞的扁平化打破了社會管理的層級化,人們在精神層次的追求更加豐富,對幸福的要求更高。十九大報告指出,要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要提高中國文化軟實力,落實到網信領域,就是要認真思考如何用信息化手段感知社會態勢、暢通交流渠道、輔助科學決策,如何讓網上網下形成同心圓、奮斗中國夢,如何利用網絡滋養人心、滋養社會,如何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揚,這些新的課題,需要從技術、管理、社會工程學等不同維度去研究。

(三)必須致力於保障人民的安全感

據有關研究表明,當前我國公民最大的不安全感來自於網絡,網絡空間不法行為蔓延的勢頭雖然得到有效遏制,但是根本性問題遠遠沒有解決。人民有安全感,才能有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是底線、硬標准。對於網信工作,就是要把更多的注意力向安全領域聚焦,認真思考在經濟全球化、貿易便利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捍衛國家網絡空間安全,如何有效應對日益嚴峻的非傳統安全挑戰,如何把國家大安全和人民群眾身邊的“微安全”有機統一起來、為人民提供更直接有效的安全保護,如何提升軍事網絡信息體系的內生安全能力等等新課題,網信領域必須率先走出維護國家安全、保衛人民生活安全的新路子。

三、新路徑:網信軍民融合應為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做出示范性貢獻

習總書記指出,網信事業代表著新的生產力、新的發展方向,應該也能夠在踐行新發展理念上先行一步。軍民融合發展是新發展理念的題中應有之意,是協調發展的重要內容。網信軍民融合作為網信領域的先發之地、重中之重,必須堅持發展和安全兼顧、富國和強軍統一,讓網信事業發展更好地服務國家安全和發展全局,更好地造福廣大人民。

(一)自上而下頂推體制創新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相繼成立了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正在逐步構建網信軍民融合領域統一領導、軍地協調、順暢高效的組織管理體制。當前,就是發揮好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在網信領域率先破除軍民“二元分離”、“多頭提需求、分散搞對接”、信息“孤島”、技術“藩籬”、人才“畫地為牢”等沉疴頑疾,率先形成國家主導、需求牽引、市場運作的工作運行體系,迅速將自上而下的體制優勢轉化為自下而上的行動優勢,形成信息強軍和網絡強國兩大發展戰略雙向拉動、同步發展、互為支撐的良性態勢。

(二)以點帶面驅動模式創新

網信軍民融合是一個新鮮事物,在新起點上推進新發展,需要一個集中匯聚的爆發點。孕育和形成這個爆發點客觀上需要兩個重要載體,一個是動員社會力量參與的組織載體,需要加快推進中國網信軍民融合促進會的籌組進程,使之成為網信融合的一面旗幟、軍民融合的一個橋梁、政企融合的一個平台、架構融合的一個樣板﹔另一個是培育新發展模式的實踐載體,需要打造一個具有相對寬鬆政策機制、多元靈活退出機制、區域或地緣優勢明顯、敢於包容和寬容失敗的網信領域國防科技創新特區,以信息流帶動技術流、資金流、人才流、物資流在軍民融合重要領域高效、協同、安全轉換,在實踐中加快改革向縱深發展。

(三)壓茬推進加快制度創新

現階段,制度創新要採用“兩步並作一步走”的方式加快推進,一方面要注重各項制度的“廢、改、立”工作,解決制度的適用性、合理性問題,讓制度建設先行一步﹔另一方面,要做好各項制度的銜接、優化、配套工作,解決制度的協調性、連貫性問題,在集成創新、形成綜合體系優勢上下功夫。在立法修法層面,要加快綜合性法律法規的立法進程,在網信領域專業法律法規中補充完善軍民融合的內容﹔在標准設立層面,要統一修訂、綜合考量網信領域的國家標准、行業標准、企事業標准、地方標准和軍用標准﹔在配套制度層面,統合完善與網信軍民融合密切相關的財政政策、稅收政策、金融政策、知識產權保護政策、價格形成政策、投資融資政策、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政策,增強軍民融合的內在動力和競爭力。

(四)壓強突破帶動技術創新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這為網信領域技術創新指明了發展方向。綜合當前和一段時間軍民兩大需求和技術發展趨勢,網信技術創新可以圍繞“促發展、強安全、求顛覆”的思路加以推進。在促發展方面,可以在太空網絡技術上先行謀篇布局,加快推進天地一體化網絡重大專項建設進程,盡快獲得天基網絡全球可接入的信息服務,迅速形成服務國家信息化建設和支撐“一帶一路”建設的能力。在強安全方面,要以發展改變游戲規則的革命性防御技術為先導,形成“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的網絡空間積極防御態勢,以創新思路扭轉攻守失衡、塑造戰略均勢,以“構造決定安全”的魯棒性技術抑制針對目標對象漏洞后門等的不確定擾動影響。在求顛覆方面,高度關注人工智能、擬態構造和大數據技術的有效結合,力爭形成新的技術爆發點。

(五)不拘一格促進人才創新

人才是第一資源。網絡空間打的不是“人海戰略”,而是“人尖戰略”,不但要求一定的人才存量,更要求人才的“創新智商”、“創新情商”、“創新毅力”。要建立特殊的評價制度、薪酬制度、軍地流轉制度、利益分配制度,打破體制對人才的禁錮,讓人才流動起來,讓人的積極性、創造性活躍起來,形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軍民融合新格局,要採用更加有效的軍地協同措施,發現、選拔、培育領軍帥才和攻堅克難將才,打破江湖門派、論資排輩、補水追肥的固有套路,探索建立“揭榜挂帥”的人才競爭模式,讓前瞻性軍事需求引領創新方向、讓有思想者來提出問題,讓千千萬萬的企業和“敢作為、願作為、能作為”的社會英才來登台打擂、擔當創新先鋒官,在實戰、實踐中吸引、選拔、考驗、鍛煉人才,讓人才發展為網信軍民融合事業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來源:《網信軍民融合》2017年10月刊)

(責編:任一林、謝磊)
相關專題
· 《網信軍民融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