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尚杰
2018年04月23日14:50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要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順應時代發展進步潮流,著眼為人類做出新的更大貢獻,在准確研判當今世界形勢和國際格局的全局性、規律性、階段性特征,以及總結五年來外交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來的重大思想理念,為開啟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事業的新征程指明了方向,也為我們加緊推動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實質性發展提供了理論遵循。
一、兩個“構建”思想:新時代中國外交戰略的新藍圖
兩個“構建”的思想,鮮明指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總目標和實現路徑,反映了世界大勢和人心所向,具有豐富而深刻的內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世界大勢。2013年3月,習主席就任國家主席后首次出訪時,就對人類命運共同體和新型國際關系作了明確闡述,“這個世界,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裡,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裡,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面對國際形勢的深刻變化和世界各國同舟共濟的客觀要求,各國應該共同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各國人民應該一起來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世界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同時,世界面臨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突出,人類面臨許多共同挑戰”,因此“我們呼吁,各國人民同心協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堅決摒棄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走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這些論述充分說明,兩個“構建”的思想,基於對當今時代特征、世界政治總格局以及兩者互動關系的深刻把握和對人類命運與共、興衰相依現狀的准確判斷,是對世界發展趨勢的高度概括和主動順應。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是人心所向。二戰后,新興的民族獨立國家面對西方殖民大國的威脅,面對國際法當中殖民統治合法性的現實,共同發出和平共處的聲音,要求建立國際新秩序。二戰勝利70多年以來,發展中國家經過不懈探索和艱苦奮斗,創造了自身發展的奇跡,為自己贏得了應有的國際地位,推動國際形勢朝著和平發展的方向邁出扎實步伐。但冷靜來看,當前發展中國家面臨艱難的爬坡之旅。部分西方發達國家憑借強大的綜合實力和國際規制主導權,仍在不斷侵蝕各國和平走向未來發展的道路。世界范圍內,霸權主義仍然盛行,各國經濟發展面臨困局,構建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任重道遠。隨著世界多極化、社會信息化加速發展,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深入推進,國際社會進入格局調整、體系變革的關鍵階段,構建新秩序獲得難得機遇。黨的十九大提出“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是科學審時度勢、順應時代潮流的倡議,代表了大多數國家的共同心願,反映了世界各國人民求發展、求民主、求安全的“最大公約數”。以“兩個構建”理念擘畫新時代中國外交新藍圖。兩個“構建”的思想構成辯証統一的整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全球層面的宏大理想和長遠目標,涵蓋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關於世界政治、全球治理、安全格局、文明交融等方面的戰略規劃和推進策略,體現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致力於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貢獻的歷史擔當﹔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國家層面的具體抓手和實現路徑,核心在於重視國家這個行為主體在國際新秩序構建進程中的主導地位,倡導相互尊重的交往准則、公平正義的價值追求、合作共贏的實踐導向,不斷擴大我們同各國的利益交匯點,構建總體穩定、均衡發展的大國關系框架,深化同周邊國家關系,加強同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進而構建對話不對抗、結伴不結盟的全球伙伴關系網絡,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打開道路、積累條件。兩個“構建”彰顯中國的國際政治引領力。近年來世界局勢急速變化、各國發展方向迷茫、普遍缺失動力,但中國仍保持了快速發展和崛起的勢頭。中國的成功使得世界以更大的熱情關注中國智慧,希望學習借鑒我們治國理政的經驗,希望我們更多地參與全球治理、承擔國際責任,共同提出和實施解決發展與安全兩大問題之道。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中國以更加寬廣的人類視野、更加深刻的全球意識、責任意識和憂患意識,深入思考人類往何處去、世界往哪裡走等重大問題,提出了兩個“構建”的外交戰略思想。這一思想以科學、朴素的風格,求實、創新的導向,普惠、平衡的方案,得到世界的極大關注、贊同、學習,促使各國以更具開放性、建設性、變革性的思維思路來看待和謀劃自身發展、開展國際合作、推進全球治理,集中彰顯了中國日益強大的國際政治引領力。
二、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兩個“構建”思想中國特色的集中反映
2015年12月,習主席在第二屆互聯網大會上提出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理念。通過一年多以來的反復闡釋和實踐探索,這一理念獲得了世界各國認同,產生了巨大國際影響。究其原因,根本在於它鮮明反映了兩個“構建”思想內含的中國特色。首先,它是“和合”中國思想底色在網絡空間的傳承生發。當前,隨著金融危機的深入發展,在世界范圍內開始出現保守主義、孤立主義、反全球化、民粹主義等狹隘思想的回潮逆流,遲滯了世界經濟的復蘇,侵蝕了世界政治良性互動發展的根基。兩個“構建”思想內在的求和平促發展、公平正義、互利共贏、命運與共等要素,著眼世界范圍內的和平共處、合作發展,是對這些狹隘思想的有力駁斥和反擊,是符合世界大勢、時代潮流的因應之策、主動之為,反映了“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中國傳統思想,反映了中國共產黨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斗的崇高價值追求和責任擔當,帶有鮮明的“和合”思想底色。網絡空間互聯互通、公平開放、多元多極的屬性,在本質上與“和合”思想相近相通。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開幕式上,習主席強調在推進全球互聯網治理體系變革過程中,要維護和平安全、促進開放合作,堅持同舟共濟、互信互利的理念,推進互聯網領域開放合作,共同構建和平、安全、開放、合作的網絡空間。這些表述,既有“和合”思想底色,又立足當下環境、結合網絡特點,是一種創造性的延續和發展。其次,它是“包容”中國理念在網絡空間的豐富拓展。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使得世界各國前所未有地緊密相連,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復雜體系。個體與個體之間關系日益錯綜交織的累積、疊加、融合,將產生巨大的整體合力,既有可能推動人類文明產生飛躍式的跨代發展,但同時也有可能導致全球社會整體性、系統性的失靈乃至崩潰。面對這種前所未有的復雜形態,急需改變世界隻由一兩個國家主導的舊思維,以更富包容性、可持續性的體制機制來開展平等合作、推動共同發展。兩個“構建”思想主張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堅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體現出來一種深刻的包容意識。習主席強調指出,網絡空間是人類共同的活動空間,網絡空間前途命運應由世界各國共同掌握,應堅持多邊參與、多方參與,由大家商量著辦,發揮政府、國際組織、互聯網企業、技術社群、民間機構、公民個人等各個主體作用,不搞單邊主義,不搞一方主導或由幾方湊在一起說了算﹔倡導打造網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促進交流互鑒,推動世界優秀文化交流互鑒,推動各國人民情感交流、心靈溝通。這些表述,充分反映出中國以開放包容姿態與各國一道努力的立場,又准確把握、聚力釋放網絡空間“生而平等包容”的潛力潛勢,共同推動網絡空間互聯互通、共享共治,助力人類文明走向新的發展高峰,是對“包容”中國理念內涵的進一步豐富、外延的進一步拓展。最后,這是“負責任”中國方案在網絡空間的具體實施。面對當今世界挑戰頻發、持續動蕩的嚴峻現實,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的全球性問題更加突出,需要更加負責任的、為整個世界“鼓與呼”的解決方案。在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的過程中,中國始終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提出中國方案:倡導所有國家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地參與到全球治理當中,支持擴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強調每個國家的發展不一定遵循某一種特定的模式,而是可以找到符合自己國情、有自己特色的發展道路﹔始終將全人類的前途命運擺在最重要的位置,強調世界命運握在各國人民手中,人類前途系於各國人民的抉擇﹔推進“一帶一路”戰略,通過與沿線國家的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聚力解決世界面臨的“三大赤字”問題。這些,都內在地包含在兩個“構建”思想體系當中,展現了一個務實真誠、有擔當、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從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來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貫徹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一種為最廣大人民負責任的倡議和方案。習主席指出,中國促進互聯網大力實施網絡強國戰略,發展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拓展網絡經濟空間,促進互聯網和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目標就是要讓互聯網發展成果惠及13億多中國人民,更好造福各國人民﹔在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推動網絡文化繁榮發展,豐富人們精神世界,促進人類文明進步﹔倡導搭建更多溝通合作平台,創造更多利益契合點、合作增長點、共贏新亮點,推動彼此在網絡空間優勢互補、共同發展,讓更多國家和人民搭乘信息時代的快車、共享互聯網發展成果。這些都表明,“負責任”始終是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主線,不論是在推進兩個“構建”思想落地過程中,還是在建設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進程中,中國始終堅持承擔更大國際責任,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努力為世界和平與發展善盡義務、多作貢獻,推動人類社會長治久安、人類文明綿延生息。
三、推動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實質性發展
進入新時代,面臨新機遇,我們加緊推進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建設,要堅持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引下,圍繞中國外交兩個“構建”總目標,把准政治方向,突出關鍵領域,抓牢重點項目,創新思路方法,聚力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落實到網絡空間的建設治理上,使網絡空間成為各國開展國際合作、構建新型國際關系的廣闊舞台,為推動發展、維護安全提供重要動力。
一是著力增強政治引領力,佔據思想道義的“制高點”。牢牢抓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個核心理念,借助雙邊交流、聯合國、世界互聯網大會等多樣化渠道和平台,積極闡釋習主席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四項原則、五點主張等重要思想,深化理論研究,大力開展輿論新聞宣傳,創新方法手段,著力在合作與競爭、共處與對立的平衡上,在中國特色與普遍實踐的結合上,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線下與線上、單軌與多軌的綜合融合上下功夫,推動這一理念獲得更加豐富的內涵,厚植更加扎實的土壤,引導國際社會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理解和認同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重大理論和實踐意義,在推動全球網絡治理體系變革中發揮好穩定的、建設性的政治引領作用。二是堅持把握關鍵原則,打造協同發展的“熔鑄點”。推動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建設,要在原則層面為各國交流合作圈定范圍、奠定基礎,推動世界各國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實現各國思想理念、發展戰略、行動規劃的有效對接,使各國在網絡空間的協同發展更加緊密、更加牢固。首要是堅持尊重網絡主權原則。這是網絡命運共同體建設網絡的前提和基本出發點。網絡空間不是絕對自由之地,共同體建設不允許模糊國內事務與國際合作之間的界限。網絡空間的所有活動同樣適用《聯合國憲章》確立的主權平等原則,要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網絡發展道路、網絡管理模式、互聯網公共政策和平等參與國際網絡空間治理的權利,尊重國際關系基本准則在網絡空間的全面完整應用,以尊重網絡主權為基礎推進全球網絡空間治理新秩序建設。同時要高度關注網絡安全問題。網絡安全問題具有戰略性、全局性,並且呈現加速向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國防等領域傳導滲透的趨勢,特別是當前網絡空間的實力強弱差異巨大,廣大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國家的關鍵信息基礎設施面臨較大風險隱患,網絡安全防控能力薄弱,難以有效應對高強度的網絡攻擊。在推進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建設的進程中,我們要持續倡導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觀,培育一種對全人類生死存亡、長治久安負責的理性態度,一方面要積極主動推動網絡安全技術、執法、反恐等具體合作項目,不斷探索創造新的合作增長點,以不斷深入的合作促發展保安全,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建設與新安全觀相適應的網絡空間全球安全制度設計,為世界范圍內的整體網絡安全提供體系化保障。三是努力探索創新路徑規劃,發展培育全球治理的“撬動點”。在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進程中,應繼續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把握既推進合作又管控和轉化分歧、既瞄准問題又突出秩序構建的原則,牢牢把握推動互聯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共同構建和平、安全、開放、合作的網絡空間,建立多邊、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聯網治理體系等總體目標,落實好《網絡空間國際合作戰略》中明確的和平、主權、共治、普惠原則,突出聯合國作用、信息技術應用、互聯網管理機構設置、核心資源分配、和平利用網絡、網絡反恐等重點敏感議題,在頂層和源頭為推動構建以規則為基礎的網絡空間秩序做好規劃、駐牢“撬點”,推動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建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作者系《網信軍民融合》戰略論壇特聘研究員)
相關專題 |
· 《網信軍民融合》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